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与斯拉法继承了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的不同侧面,沿着不同的路线,运用不同方法建立了各自的价值理论。它们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是不同于流行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所主张的以"边际"和"供求"为基本特征的价值理论。但是马克思是沿着使劳动价值论更加严谨、科学的方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分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并说明了李嘉图所不能解释的"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与劳动创造价值的矛盾。斯拉法则是从社会生产自我更新的条件出发,提出了"合成商品"的概念,将各种商品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合成商品"作为商品不变的价值尺度,并把它还原为劳动。这反映了价值由劳动形成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性。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分析对当前改革与经济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吉特·辛哈认为,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仅仅适合于李嘉图不变的价值尺度的要求,但不是马克思转型问题的解;李嘉图和斯拉法的剥削概念也和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根本不同.斯拉法主义经济学家按照工资在净产出中的份额来说明剥削问题,和马克思从生产过程分析剥削问题有着本质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辛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其对剥削概念的说明是遵照马克思<资本论>原意的,对转型问题的分析也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并且,同伊特韦尔的看法相反,辛哈认为不能把货币工资看作是给定的.而应该把实际工资看作是给定的.他对斯拉法关于李嘉图问题的说明也持肯定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标准体系和标准商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197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an,Steedman)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思》(“MarxafterSraffa”,NLB,London)一书。该书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决定中,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是多余的,而且是自身矛盾的、错误的,因此应该抛弃。该书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斯梯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共分为三个问题:第一,“转形问题”。在此问题的计算上,他认为,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计算上不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概念,因而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5.
徐章勇 《江汉论坛》2007,2(1):87-90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不能直接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因为劳动价值论功能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不是分析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只有从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出发,才能认识价值转形和和价格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丁堡骏 《江汉论坛》2006,3(7):33-37
萨缪尔森是西方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头面人物,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学界,他不仅以新古典综合理论而著称,他更以疯狂攻击和诬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形问题而扬名。在萨缪尔森发表的几篇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转形问题的文章中,1971年发表的《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一文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向世人说明,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吹捧为学术大师的萨缪尔森,在价值理论上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甚至对普通的代数学知识也一无所知,是一个极端的斯拉法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任厚升 《齐鲁学刊》2004,1(5):98-101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依据价值交换的,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提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的。对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层面来看,生产价格与价格相比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期商品价值的发展形式,即商品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价格,它存在的历史前提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它在量上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做了"生产本体论"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的经典话语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即在为人们熟知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矛盾运动的理论结构层次之上,耸立着一个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的理论结构层次,据此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诠释为"两结构层次说".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活动即生活和生产活动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两者的互动生成过程体现为社会发展中工具与价值、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以及社会研究中行动与结构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研究从"生产本位论"的解构到"生活/生产互构论"研究范式的重构,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行动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要推进我国精神生产的大发展,必须要准确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深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要推进我国精神生产的大发展,必须要准确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深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统一价格理论的六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又最现代、最基础又最现实的理论。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以及当今的著名经济学家,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在这片田野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培育了亲手栽种的参天大树。时至今日,由于不同的时代环境、阶级背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在价格理论上形成了三大学派: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第二,新剑桥学派的价格理论:斯拉法体系;第三,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边际主义价格理论。这些学派之间进行着长期地激烈地理论争论,相互否定。以本人拙见,一个从最抽象本质到具体表面现象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初步揭示了"人的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全面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它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当前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言,有必要对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以及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价值转化形态及其对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海良  张雷声 《学术界》2003,25(4):7-19
价值转化形态包括以价值的内在规定为主线的转化形态 ,即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序列 ,也包括以价值规定外在化为主线的转化形态 ,即价值外在化为价格、生产价格外在化为市场生产价格等。价值转化形态的形成 ,在理论逻辑中 ,必须借助于反映这种理论逻辑过程的“中介”环节如竞争、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等 ;在经济现实中 ,必须借助于资本主义自身的一系列价值转化形态的形成 ,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层次。价值转化形态的形成 ,对理解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在于 :⑴以对价值与生产价格关系的分析为基础 ,深刻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很强的理论张力 ,从而使其具有完整形态 ;⑵以对价值创造与价格形成关系的分析为基础 ,深刻说明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 ,价格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但影响因素很多 ,不能因为有多少种因素对价格形成产生影响 ,就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着多少种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广泛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包括 :不变性假定是否必需、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是否同时决定、生产投入是否需要转形、逆转形问题是否存在等。本文试图说明这些争论之所在 ,并指出 :在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中 ,不变性假定不是必需的 ,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不是同时决定的 ,生产投入不需要转形 ,逆转形问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价值与价格关系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劳动力价值决定与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关系。它的完成形态是劳动力价值价格差理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的规律,揭露资本与劳动力不等交换的实质。本文拟对这个理论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一。最低工资理论1843—1856年,是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价格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阶段阐述了该理论的著作主要有恩格斯著《英国工人阶段状况》、马克思著《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等。马克思、恩格斯这时还未区…  相似文献   

16.
在空间生产中,空间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延续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脉络,借鉴鲍德里亚的差异性逻辑,以电商平台的网络空间生产为经验,分析空间差异生产过程与空间价值增殖方式。空间生产本质是空间差异(空间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差异)的生产。电商平台、网商和消费者共同生产着空间位次、展位以及展现与否的差异。利用空间争夺的竞价排名方式、非正式策略行动与同行竞争程度增强、空间布局生产的赛马机制以及空间呈现的“千人千面”技术,空间差异的生产实现价值增殖。相比一般商品,空间生产的增殖方式具有多种优势。空间生产的过程蕴含着制造和销售空间差异、寻求空间差异生产的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的逻辑,这种差异化的逻辑服务于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范式中所包含的一般生产逻辑和特殊资本逻辑蕴涵,是全面澄清生产范式的内涵,正确看待“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日益模糊的马克思主义边界的理论前提.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生产范式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及其关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论基础.拉克劳和墨菲借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生产范式的“本质主义缺陷”,而放弃生产——阶级——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批判框架.“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生产范式双重逻辑的放弃,及多样化替代方式的选择意味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与马克思思想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争论最多的部分。出于政治上的攻讦和学术上的歧见,马克思逝世后劳动价值论遭到了一系列的批评,也引发了多次争论。庞巴维克1896年在柏林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和他那体系的终结)与希法亭1904年发表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文,是第一场争论的对立双方。40年代斯威齐把鲍尔特基维茨(L.von Bortkiewicz)本世纪初论转形问题的两篇文章介绍给英文读者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逐步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70年代初萨谬尔逊与鲍莫尔(W·Baumol)在《经济文献杂志》上的争论揭开了转形问题大争论的序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Steedman)1977年出版的《斯拉法以后的马克思》,更触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用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来解释价值的各种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不准备详细追述这些争论的历史演化,而仅对70、80年代以来,价值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上各派观点的差异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尚有两个基本问题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一是基于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在称谓上缺乏共识,以致出现“一种理论、多种称谓”的现象;二是对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误用问题。确立统一的理论称谓,规范使用“人的生产”概念。是当前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