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渔不但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总是从舞台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究戏剧创作与演出的规律。一部《李笠翁曲话》,堪称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之代表作,其中以《风筝误》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该剧以放风筝为缘机,在才子与佳人、拙夫与丑女相互错位而最终各适其配的婚恋故事中展开,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中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因素,它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为剧本供舞台演出用,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犬性,所以剧本又称为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3.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于1798年创作的五幕喜剧《颠倒的世界》是一部旨在研究戏剧演出本身的"元戏剧"。本剧因其三重嵌套的"戏中戏"结构,极大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与张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度的混乱与无序。演员、观众、编剧等集聚在舞台上,演员变成了观众,观众变成了演员,戏中有戏,戏中还有戏,蒂克以这样一种方式阐述了自己对当时戏剧演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八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舞台     
I:我永远对文字剧本变成舞台演出感到不可思议。M:难道我们要对戏剧导演的工作思维作一番讨论?是的,对你我这样的不是直接从事戏剧工作的理论家和评论家来说,对戏剧导演究竟如何将文字剧本变成舞台演出,也许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正象戏剧观众永远对舞台上的演员抱有一种神秘的看法一样。I:不,你显然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剧作家运用的是文字语言这一艺术媒介。而导演运用的则是人与物这一演出媒介。虽然在戏剧艺术中,两类戏剧家的创造性劳动都指向舞台,但是,不同的媒介之间存在着的差别,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消解的,不然何以  相似文献   

6.
阿瑟·密勒的戏剧以其精心刻画的"小人物",穿越时空的舞台场景,多种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引人共鸣的故事情节著称。《美国大钟》是密勒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剧作为一部"轻歌舞剧",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歌队的表演形式。本文试从歌队的结构功能、音乐及歌队长的作用三方面对比密勒歌队与古希腊歌队的异同,分析其在现代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悲剧繁盛于具有高度竞争精神的民主雅典城邦,竞赛(agōn)可以说是希腊戏剧的基本底色。传统研究对古希腊悲剧竞赛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竞赛机制以及同年度的戏剧比较,然而古希腊悲剧舞台所呈现的竞赛远不止如此。通过比较三大悲剧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奠酒人》(埃斯库罗斯)、《埃勒克特拉》(索福克勒斯)与《埃勒克特拉》(欧里庇得斯),可见悲剧作家的竞赛不仅存在于同年度的舞台上,而且也发生在跨时空的对话之中。三位作家通过对埃勒克特拉这一核心人物的不同塑造,呈现出其对“奥瑞斯提亚”神话中“弑母”困境的竞争性解释,并更进一步,显现出其对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不同理解。在跨时空的竞赛中,悲剧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延展性的表述机制,其力量不仅限于雅典城邦的当时当地,而是拥有了一个超越性场域,以承载更加宏观意义上的思想的流变乃至时代的迁延。  相似文献   

8.
关于戏剧翻译,尤其是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的研究一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是可以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二是可以作为舞台演出的一重要部分.本文从<推销员之死>两中译本为个案作为研究,对戏剧语言翻译从多角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追溯式"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中国戏剧大师曹禺都曾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过这一手法,并使其成为自己戏剧艺术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剧作《俄狄浦斯王》、《群鬼》和《雷雨》堪称是这一手法的典范性作品,可看作中外戏剧文学历程中"追溯式"结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雷雨》既是中国话剧文学最富盛名的经典作品,又是演出场次最多具有最长久的舞台生命力的话剧艺术精品。同时,《雷雨》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又是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的中国话剧之标杆。《雷雨》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经典的戏剧故事、精巧的结构艺术、深邃的人性内涵、强烈的悲剧精神,及独特的语言魅力。《雷雨》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戏剧故事和结构艺术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是关于悲剧功能的权威诗学解释,黑格尔的"和解"说和尼采的"形而上的慰藉"说都是亚氏诗学解释的展开和延伸。文章以被亚氏誉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为参照,讨论亚氏、黑格尔和尼采等人对悲剧功能的阐释,以期加深对古希腊悲剧的观照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诗学》主要是关于悲剧的学说。朱光潜先生阐发的“过 失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但“过失”一词译法并不确切,应改译为“过错”。悲剧“过 错说”是经得起古希腊戏剧舞台检验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生创作了大量悲剧作品,深入研究其戏剧,可清晰看出作者理想破灭的一个轨迹。奥尼尔不同时期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其精神内涵和悲剧意义差别巨大,从与生存环境格格不入殊死斗争到一点点被外物异化,最后连成为英雄的梦都要被残酷的现实惊醒,奥尼尔悲剧对后来荒诞派戏剧和存在主义戏剧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6.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追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根本目的在于对西方现代性问题进行诊治.西方现代性问题主要是现代启蒙理性所导致的生命的衰弱与文化的分裂.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分析、理解,呼吁悲剧精神在现代的再生,以救治欧洲现代文化中的精神赢弱,并由此提出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构想来寻找文化的整合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道德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悲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存在方式和强弱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西方悲剧更加突出命运观念,以至于几乎淹没了其中的道德感,可以称之为命运悲剧;中国古典悲剧则基本上是以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了命运观念成为现实人类新的主宰,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强化,因此可以把它称为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国人对中希悲剧艺术品格差异的研究,多数采取"一异一因"的方式,缺乏对各种成因作深层的、系统的、归一的观照。通过对两剧的悲剧人物、冲突范式、审美体验等核心艺术表征的比较、重释,发现两剧所处的时代背景("英雄时代"与"人的时代")以及所承载的"两大关系"("人与人"与"人与自然")主题的迥异,是中希悲剧各种艺术品格生成的两个母因。  相似文献   

19.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20.
社会现实批判是中西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它是中西文化内在矛盾在社会现实中的表现,也是中西悲剧精神命运观的变异延伸。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现实批判从古希腊到19世纪源远流长,中国悲剧精神的社会现实批判则特别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