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宋代咏物词的艺术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的特别形式的词,产生于隋唐,流行于五代而盛极于两宋。随着词作创作的繁荣,作为词的重要题材之一的咏物词,至宋也日渐兴盛起来,到南宋咏物词已蔚成大观,成了宋季词人(婉约派)借物抒情的最适宜的表现形式。蒋敦复所说“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宋诸公有之”(《芬陀利室词话》)的话,就概括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代咏物词的创作蔚然成风。《全宋词》收录咏物词 2 0 0 0余首 ,约占全宋词的十分之一 ,所咏物种多达 2 0 0余种 (其中南宋咏物词有 1 2 0 0多首 ,约占宋代咏物词的四分之三 )。词家或应物斯感 ,触兴生怀 ;或借物逞才 ,彼此唱和 ;或依托物象 ,抒情言志……其中不乏因咏一物而声名大噪者 ,如“叔夏 (张炎 )春水一词 ,绝唱今古 ,人以张春水目之”,也有专力咏物、“以此擅场”的王沂孙。此外 ,还有咏物专集《梅苑》、《乐府补题》。然而 ,一般论者多囿于单个作家、单个题材、某一阶段的讨论 ,而较少有人将宋代咏物词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现象 ,…  相似文献   

3.
浅议张先词     
何姗 《南方论刊》2011,(8):88-89
主要分析张先词的乐美、影幻、词新的特色和意境,其作品形式上既有慢词,又有小令;内容上,既写情,又写酬唱,还有少量的咏物词及节序词;风格上,既婉媚,又疏旷,还有一些民间词的特色。他在词的艺术技巧上,工于炼字,炼意,创作出了许多佳句名篇,着意刻画含蓄不尽的优美词境。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降,尤其晚清词论,词学批评中开始频频出现书学术语,呈现出书学与词学交融互渗的格局。张德瀛《词征》中提出的内抱、外抱二法,即受书学影响之一例。因这一术语的词学内涵迄无释义,本文试图梳理该概念从书学到词学的脉络,探究其词学内涵,以此从侧面窥测广东词人张德瀛关于清代咏物词创作的态度,兼析张氏《耕烟词》中咏物词创作实践与理念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出自民间的词经由唐五代两宋的发展,在文人士大夫的一再推动下,至晚宋已确立骚雅精工的普遍倾向。姜白石和吴梦窗作为南宋后期双峰对峙的词坛大家,他们的创作在三个方面表现了晚宋词风的这一嬗变其一,提倡雅正的词学观念和精思的创作方式,代表了晚宋词人求雅求工、精思而作的普遍倾向和发展趋势;其二,在他们的笔下,“词主情”之情,从普泛化抒情转变为自传性抒情,词中充分表现男性自我情爱心理,体现了晚宋词坛注重抒写主观心态、内心情绪的重大转变;其三,作为词之“小类”的咏物词,出现了由感物言志到托物喻志、寄寓家国之感的转折,促成了晚宋咏物词的成熟。而梦窗词对白石词的继承和创新,更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词风嬗变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6.
词社是文人雅集的场所。南宋江湖词派初期的词社以词人同气相求、拈叶分题为特征,虽然有时也讨论词法,但在创作风格上是随心所欲的,看不出其间有交融互补的迹象;中期的词社具有公认的领袖和典范,在共同的标准下使不同风格的词人趋于一致;后期的词社经历了宋元之际的时世剧变,险恶的生存环境使词人应社咏物更为频繁,词选的编纂、词法的授受都是在词社中完成的。应社内容丰富多彩,使江湖词派成为一个典型的词学流派。  相似文献   

7.
(四)、抒怀咏物之词。这类词大约有二十一首左右,十六个词调. 在陆游的词中,纯粹的咏物之作并不多见,往往是借咏物以抒怀。但直接抒怀的作品却不少。在这些词中,有一些是写性情的。《宋史》本传说他恃酒“颓放”,“不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论咏物诗词的高下,有的认为,能曲尽物的妙处,是高者;①有的认为,能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是高者。②笔者同感于后一种意见。咏物诗词要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写出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上,这样咏物才有意义。清人刘熙载说:“东坡《水龙吟》起句云: ‘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⑨所谓“不即不离”,即不要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最好的咏物诗词,就是既要细致咏物,又要很好抒情;既刻划了物,也把作者的人格写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进去;既表现了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咏物词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李清照词历来以婉约、清浅和不喜用典著称。她的十来首咏物之作却呈现了与此风格相异之处。就数量而言,咏物一体又占其现存词作的近四分之一,由此略见她对咏物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蒋冕系广西全州人,明代进士,成化至嘉靖年间的名臣,曾官内阁首辅等职。他是广西最早的有词集传世的词人,然而因功名和勋业掩盖,其词的创作成就受到忽略、低估。蒋冕的《湘皋诗馀》收词34首,这些词作或自写词心,抒情述怀,咏物写景,或赠别祝寿,勉政亲民。蒋冕的词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立意甚高,真挚朴拙。他的词创作追步苏轼,有较强的诗化倾向,不但在明词中独具一格,而且拓荒广西词坛,以其词品、人品垂范后世,对广西词人影响深远。重新刔发、定位蒋冕词,有利于全面深入阐发广西词史,并裨补于明词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空前的盛况晋代文学明显的特征是诗缘情、赋体物,这已成作家创作的自觉分工,随之而出现咏物赋空前繁荣的局面。晋赋今存五百多篇,咏物赋占了三分之二;相比之下,咏物诗则较少,咏物散文更是无几。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写咏物的赋或以咏物为主的赋家,咏物题材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其繁富多采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从以下六个方面足以得到证实。 (一) 雄奇壮阔的山川河海。晋赋描写山川河海,开辟了许多新的题材,如庐山、天台  相似文献   

12.
<正> 诗以唐名,词以宋称。宋词又以咏物词著名。宋人咏物,对象既广,寄托亦深。除若干无聊词外,就其成功者试作探索,无论于评价宋词,或借鉴于今世,都极有意义。(一) 《词源》作者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唯“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方为上乘。《莲子居词话》也说:“咏物虽小题,然极难作,贵有不粘、不脱之妙”。宋诗人石曼卿写了一首咏红梅的诗,其中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两句,由于仅着眼于“形似”,过于粘着,且类诗谜,了无意趣。苏轼对此甚为不满,作诗讽嘲,并又以之入词。苏轼吟诗作画,一贯反对限于“形似”。他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相似文献   

13.
论高观国词     
谢卫平 《船山学刊》2007,63(1):121-123
中兴词人高观国肩随史达祖,他的词典雅精粹,柔婉工丽,清俊疏快,但学术界很少有人专文论述。本文从他的咏物词、伤春悲秋词、家国之词以及艳词等方面,阐述他词作的特点以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觏的咏物诗 ,并非单纯为咏物而咏物 ,而是运用比兴 ,别有寄托 ,融议论于形象描写之中。或以物拟人 ,或借题发挥 ,往往灵光四射 ,寄慨遥深 ,余音袅袅 ,耐人寻味。李觏不愧是宋代咏物诗创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评述了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的成就与缺憾,然后考察她的创作与她的主要词学主张——“词须协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评价李清照《词论》中的这一主要词学见解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是女性文学颇为繁兴的时期,仅以词名家者便指不胜屈,满族女词人顾太清就是其中特为杰出的一位.太清作品颇丰,现存词三百多首,集中涉及怀人、咏物、题画、交游、节序、游览、哲理、咏史、写怀、述景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她开阔多变的创作视野.而从艺术风格来说,太清词一反大多数女性词的柔婉纤丽,重视气格的峻拔与境界的高浑,展示出深稳沉着的大家风范.由太清的诗词诸作可以看出,她虽是女子,个性里却带着古代女性少有的俊爽洒脱,交游广阔又阅历丰富.尽管平生遭际坎坷,然始终不改其坚强豁达的本性,而这些也都一一反映在她的词作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7.
金代女真词人传世词作并不为多,其嬗变历程却颇具特色.金初完颜亮虽多学宋人,却词风朴野,气象宏阔,颇多雄霸之气,是金代女真人词的第一次真切展示;金代中期的世宗与章宗之词作,或谈禅说理,或咏物摹象,词风渐趋柔婉;金代后期的完颜璹在词中屡屡表达自己对于日渐败落政权的忧虑情怀,多有黍离麦秀之感,词风亦融合南北,词艺亦臻于纯熟,是金代女真词人之集大成者.从完颜亮到完颜璹.金代女真人词在一百余年间中逐渐走向成熟,体现了女真人在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上所走过的一条汉化与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8.
清代常州词派崛起于浙西词派式微之际,此派不仅在创作上扭转了词坛颓风,而且在理论上也卓有建树。而比兴寄托的词学理论,则是词派词论的核心。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包含三重内涵,即:比兴寄托修辞论、比兴寄托创作论和比兴寄托批评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词”在日本的受容过程,论证了日本词家是以中国传统文体意识来体认“词”的,创作自然深受中国历代词人的影响,接近于中国词作的体貌,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的创作特点,从而体现出“词”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20.
论承安体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新定乐府体有"承安体",风格定位为"华观伟丽,过于泆乐",这是对金章宗词坛的准确概括。纵观章宗词坛,词人关注的题材主要有写景、咏物以及男女之情。写景、咏物词瑰玮雄壮、清丽华美,构建了"承安体"华观伟丽的基本特质。男女之情的绮靡轻艳,把"承安体"引向了泆乐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