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到吃药、饮酒。空谈是魏晋名士生活的重要内容。王瑤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也系统探讨了魏晋文人的生活习性,其中着重谈到了吃药、饮酒、清谈、栖隐、漫游和求仙学道。魏晋名士的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也就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形式。魏晋名士正是依靠这些来区别于众人,建立声誉的。如何晏、王弼、竹林七子、王谢子弟、陶潜等人,要么以清谈,要么以饮酒,或兼而有之,而著名于时的。  相似文献   

2.
正酒局,又称酒场。狭义为饮酒的场所,广义为饮酒的礼仪和方式方法。饭有饭局,酒有酒局。综观世界各地,酒局的差异各有不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酒场上都有哪些规矩呢?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相似文献   

3.
酒与文人的结合是中国历史一个闪亮的焦点。以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士人选择饮酒而狂的人生有其深厚的原因。酒与阮籍现实人生的密切联系成为名士生活的典范。但与此同时 ,阮籍与酒之结合又有其独特所在。特别是阮籍诗中无酒可谓文坛的遗憾 ,由此引发我们对于魏晋时代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代四个时期的诗人虽均效仿魏晋名士的饮酒风度,但他们的饮酒内涵有所不同。初唐诗人之饮是士不遇与高雅情趣的反映;盛唐诗人饮酒体现的则是乐观、豪放的盛唐气象;中唐诗人的饮酒,是出于独善其身的无奈选择;至晚唐,特别是唐末诗人,他们饮酒的避祸处境,痛苦和悲愤心态与魏晋名士达到了唐代其它时期从未有过的相似。唐代诗人与魏晋名士饮酒风度有如此关系,有着特定的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陆文夫的一部分散文写到了饮酒,蕴含着浓郁的酒文化色彩,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散文中,既有民国苏北酒乡民俗的形象描绘,也有“左倾”年代人们借酒浇愁的政治烙印;既有文人苦难之中的关爱友情,也有他们事业成功后的淡泊情怀;既有酒场酣战的经验认知,也有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既有明知伤身却又贪杯的个性坦陈,也有酒场之外倍受呵护的温暖亲情.陆文夫散文的酒文化内涵是作家多彩生命的形象诠释,它体现了作家特立独行的文化个性,也使作品本身具有了永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就酒的出品渠道、酒品类型、酒器种类、酿酒技术以及饮酒的场合与功用、滥饮的弊端、饮酒的礼仪和习俗等宏观现象为例,对汉代长安兴盛的酒业和饮酒风尚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分析认为,汉代饮酒习尚已不同于先秦时期,饮酒活动的礼仪化色彩已经很淡薄,而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和奢侈之风,但是酒本身所具有的功效使其受到各个阶层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魏晋名士里,刘伶以酒为名,他的饮酒不仅仅是为饮而饮,或者说他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酒徒",他在酒里体味老庄的境界,在他的文章里描绘自己酒后所体味到的玄境,实际上是在借酒入玄,在酒醉的时候,寻找现实里无法找到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饮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夏王朝的夏桀,曾"为酒池,可以运舟"。商王朝的纣王,曾"造酒池肉林",好为"长夜之饮"。周王朝的穆王,曾有"酒天子"之称。朝中饮酒作乐,多显奢靡之风;民间饮酒,则纯朴单纯得多。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因此饮酒之风更为盛行。西汉时的梁孝王曾邀集许多名士到梁苑喝酒,并令枚乘、路侨、韩安国等作赋助兴。韩安国因酒,赋几  相似文献   

9.
酒是一种物质性的饮料,更是一种体现人类文化含量的饮品。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酒事活动在政治、商业、社交、文艺等众多领域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国人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酒观念充斥着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我国的文化建设理念、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出台相关措施,宣传酒德,加强道德建设,树立“健康、文明、适量”的国人饮酒理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指汉末建安至晋末宋初时期女人名士的言行风貌,其主要表现为清谈、饮酒、吃药、栖隐、漫游、放诞.《世说新语》及《三国志》、《晋书》都对此作了大量记载与描写.李白是以醉、傲、仙、隐、游著称的,他在《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中说:“至于清谈浩歌,雄笔丽藻、笑饮醁酒,醉挥素琴,余实不愧于古人也.”这里说的古人,明显是指魏晋名士.确实,魏晋名士风度对李白的性格和行为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的"棜"、"禁"都用于承放酒器,"棜"无足,"禁"有足,石鼓山西周墓所出的"禁"称为"棜"更恰当。"棜"是商末周初出现的新器物,造型反映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可能与祭祀有关。西周时期主要是将所有的饮酒行为纳入到礼乐制度中,"棜"等的出现体现了西周以礼规范饮酒,节制饮酒,而不是简单地禁酒。"酒以成礼"是说饮酒是礼节仪式不可或缺的内容,守礼可节制饮酒;在礼仪场合就是饮酒过量,只要行为不失礼就不为过。"棜"的出现还反映了周初礼乐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中有数量众多的饮酒诗和咏酒诗,唐代诗人普遍具有非常浓厚的诗酒情结。在唐代。饮酒赋诗是文人普遍的生活方式。酒,不仅是失意诗人的浇愁剂,也是诗人创作灵感的诱发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层抽样对190名大学生进行饮酒行为、人格特质和心理控制源的测查。结果表明,饮酒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74%的被调查者偶尔或者经常饮酒。大学生饮酒伴随着性别差异,男生饮酒率显著超过女生,但未出现多数研究提到的年级升高效应。经常饮酒的大学生有高精神质(P)得分,而不饮酒学生掩饰性(L)更高。大学生是否饮酒与心理控制源并无显著相关,但是,相当程度酒依赖的大学生内控性低于无酒依赖和低酒依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史记》作为描绘社会生活史的全景画卷,也记载了民间社会及高层豪贵饮食消费情景。其中,“酒”在不同场合饮用的记述,尤为引人瞩目。女子饮酒画面,在司马迁笔下得以展现生动的历史场景,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为认识和理解中国上古时代的酒史与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由《史记》可见当时女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酒表现。上层社会女性,亦有“宴饮”喜好。女子经营酒业,也有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15.
陶诗谈片     
一、“酒”是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袁行(?)说,陶诗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又说,饮酒在渊明那里则是一种愉悦,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达到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方祖(?)说,渊明在他的一百二十四首诗篇中,他用了跟饮酒有关系的字,其出现了九十几处,其中单酒一字就出现了六十二个,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世说新语》这一文本,通过统计与分析稼轩(辛弃疾)词中运用的《世说新语》的典故,总结出其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特征:热爱祖国,展现理想抱负;悲叹生命易逝,中年伤怀;闲居旷达,却不安现状的矛盾;大量运用与酒有关的典故,与魏晋名士饮酒之风相映成趣。正是这些特征,使得稼轩的词作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7.
张问陶的饮酒诗在其诗歌创作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酒伴随着船山整个诗歌创作生涯,饮酒诗无论是从数量之多还是其内容的丰富性来看都成为了船山诗歌中不可小觑的特征。本文将先概述船山的诗酒人生,接着剖析船山饮酒诗的丰富内容,最后由此探求其饮酒诗的风格特色。从而全面地论述船山的饮酒诗创作。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是一个嗜酒的民族。最盛行的一种酒叫“维诺”的葡萄酒,人们把它作为家常饮料,有时喝咖啡,也掺上它。在正式宴会上,每上一道菜,便有一种不同颜色的酒,酒杯的式样也不同。比较隆重的场合,还要开香槟酒。开香槟酒很讲究技术,要先轻轻转、拔瓶塞,让瓶中的气体慢慢推动瓶塞,最后“砰”的一声,瓶塞弹得很远。宾客以此为吉利的预兆,鼓掌以贺。 法国酿酒闻名世界,饮酒也堪称世界之冠。法国是有名的香槟酒、白兰地酒的故乡。每年还要从意大利、美国和中国进口各种酒。在那里,酒是普通的饮料,和英国  相似文献   

19.
酒是蒙古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因此,作为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作品---《蒙古秘史》也提及了酒。《蒙古秘史》是把酒作为蒙古族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加以描述的。据粗略统计,《蒙古秘史》中18次提及酒,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到饮酒的器皿、场合、方式、礼仪、禁忌等,它们的综合不仅为我们较全面地展示了蒙古族丰富的酒文化,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变化、经济兴衰以及蒙古族的礼仪、禁忌、伦理道德、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陶渊明与苏轼都是与酒关系颇为密切的诗人,均创作了数量丰富的饮酒诗.这些饮酒诗既表现出相似的审美观,也有明显的不同.陶渊明以酒为诗,他的饮酒诗更多表现为对黑暗时代的退避,安守田园;苏轼因酒著诗,他的诗中有盛宋时代入世的矛盾与乐观,未能免于漂泊仕途.苏轼对陶诗有继承,他们的饮酒诗受到宗教思想影响,诗人在生活中安贫乐道,在酒与诗中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