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分析,以前多强调其创新性,却忽视了其继承传统的一面,因此,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小二黑结婚》,可以发现《小二黑结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着古代才子佳人痕迹,故事深层更暗合着才子佳人程式,是现代版的才子佳人故事。  相似文献   

2.
李钧 《东岳论丛》2023,(6):28-41+191
母题学和叙事学带来的穿越思维有助于破除赵树理作品的“两极阅读现象”,有助于确立赵树理小说经典在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小二黑结婚》不仅隐含着赵树理对乡土中国的寓言省思,也为“人民文学”提供了新农民、新农村、新社会的想象母题;它不仅是赵树理“民间文学正统论”的创作实践,而且以“新评书体小说”的文体试验、“文腔革命”的语体创新、“细节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等为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小二黑结婚》确系赵树理婚恋小说的优秀之作 ,但非最杰出的作品。稍后的《登记》无论是题材的典型性 ,情节的真实性 ,抑或是结构的精美性 ,人物的丰满性 ,以及反映生活的深广性 ,较之《小二黑结婚》 ,均有实质性的超越 ,堪称赵树理婚恋小说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4.
《小二黑结婚》确系赵树理婚恋小说优秀之作,但非最杰出的作品。稍后的《登记》无论是题材的典型,情节的真实必 或是结构的精美性,人物的丰满性,以及反映生活的深广性较之《小二黑结婚》均有实质性的超越,蓁我赵树理婚恋小说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5.
王建舜 《学术论坛》2008,31(4):192-197
赵树理以其深厚而深刻的"农民身份"、"农民之心"和"农民情结",创作出了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学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出一种朴实、清新、土香、风趣和幽默的艺术趣味与芙学风格,独留史册.  相似文献   

6.
杨矗 《晋阳学刊》2007,42(4):105-111
用表征理论省察、考量赵树理文学,会发现赵树理文学也存在着表征危机,具体表现为其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的文学性描写远胜于其"主要人物"如小二黑、小芹、艾艾等,而这些人物又是他所着力否定的。其主观追求同实际效果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背反。造成赵树理文学的表征危机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谱系、话语范型支持,同时也与他对民间"小传统"中的诗意存在的回避、拒绝、否定有关。结果:一、造成对民间小传统的"暴力改写"和严重的妖魔化;二、使非文学的政治理性不断在文学土地上强势"殖民",导致文学越来越可能趋向被政治简单改写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叶诚生 《东岳论丛》2011,32(11):103-107
如何叙写革命、如何呈现解放区的现实人生,在解放区文学实践中有着值得总结的丰富性。赵树理和孙犁分别表征着解放区文学的两种最具个性价值的文学实践。由于在创作对象和价值立场上一直有自觉的选择,赵树理的小说往往既能印证解放区文学的目标期待与宗旨,同时,其特殊的问题小说意识及其形成的"问题叙事"还能表现出某些尖锐的思考。孙犁则以不凡的创作实绩构筑起一个革命"史诗"之外的抒情叙事体式,显示了乡土叙事形神兼备的新进境,也确保了解放区文学理应具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由赵树理实际创办、负责的《说说唱唱》月刊是建国初年"新的人民的文艺"实践中独特的却又多遭物议的尝试。它负载着赵树理将乡村"旧文艺"合法化、现代化的雄心。"眼光向下"、转向下层阶级日常生活、推动说唱形式突入所谓"文艺界",构成了《说说唱唱》在重建"旧文艺"方面的主要努力。然而赵树理在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为《说说唱唱》带来麻烦:一是他奉"旧文艺"为正宗的观念与实践冒犯了精英文学,二是他不明就里地被卷入文艺界的"周(扬)、丁(玲)之争"。最终在接连不断的批评与胡乔木、丁玲的压力下,赵树理事实上被迫退出《说说唱唱》,该刊逸出旧轨的"旧文艺"的现代化也陷入停顿。  相似文献   

9.
李丽 《学术论坛》2012,35(9):70-74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柳毅》与元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两部作品在故事内容与叙事重点相近的情况下,却在时空叙事中差异颇深。本文从时空描写的差异性入手进行探究,查究两文在时空设计、时空性质与时空操作上的区别:一是文本叙述偏向主观时空或客观时空;二是读者时空参与叙事时作用于局部或整体;三是叙事以多层时空网或单层时空链的模型进行时空建构;这说明唐传奇中时空的优先性在元杂剧时发生了降格。它是叙事文学从史实性向戏剧性发展中的关键变革,而以角色为主的代言叙事是此变革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混为一谈,那就错了。如写反封建婚烟的胜利。在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结婚,尽管小二黑的模特儿岳冬至并没有达到理想,也同样是真实的。一般历史家记录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8):143-157
植根于"诗教"之说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论与研究实践中,不仅影响到与其直接对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而且也影响到看似与其无关的、极度推崇文本中心地位的"新批评"或"形式主义"的语篇细读方法。但由于我们习惯将"诗教"传统中功能论的一面("兴观群怨")推展得过度空泛、又将"诗教"传统中方法论的一面("温柔敦厚")突出得过度孤立,本应成为文学社会学方法必要的实证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文本细读,却常流于琐碎、轻薄,以至撕裂文学作品整体性和有机性。表现在具体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上,就是对作品完整文本信息和文本架构的遮蔽或抽离。针对这一症候,就《狂人日记》《阿Q正传》《边城》《子夜》《小二黑结婚》等久遭"半部化"遮蔽的经典作品,进行纠偏式的再解读,可以清楚地揭示、比照出几种形式不一但同样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和方法上的乖误。  相似文献   

13.
虚构是文学发育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学叙事区别于历史叙事的一个突出特征。《战国策》中虚构叙事的发生与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等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其发生方式主要有依附史实、踵事增华和借名拟托、无中生有,而后者也即拟托文的虚构又可以分为附会、套括、仿改、缀辑、衍生五种,近乎涵纳了后世历史小说尤其是新历史小说的所有虚构叙事类型。《战国策》夸饰恣肆的文风、大量的寓言及一些长篇叙事文对后世的文学叙事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初八史与古文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素昭 《船山学刊》2008,(4):147-149
唐初八史的修撰,无异于在骈文盛行的唐初动员众多的史家和文士从事散文的写作,对《史记》等史乘的散文叙事传统是一种继承和延续,对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种诱导和启发,因此,唐初八史实则古文运动的先声;此外,唐初八史主张质实的文学观也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黄科安 《东南学术》2012,(5):213-223
20世纪初西方传记完成了现代性转型。这种现代性转型,就其内容而言,其一是把伟人从神坛上请下来,以常人视之;其二是正视传主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心理描写"来丰富和展现传主的人物性格。在艺术上,现代传记区别于传统传记一个关键性要素,在于是否将这一文体当作"一种艺术样式",突显其由"史"入"文"的文学特性。然而,在传记属性的"文""史"之争上,一些积极倡导现代传记写作的西方作家却也表现出对传记"史"的追求与坚守。  相似文献   

16.
从《亚鲁王》被发掘和整理、出版以来相关研究众多,然而作为史诗的《亚鲁王》,真正从文学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章却鲜见。如果我们将《亚鲁王·史诗颂译》部分看作一个"事件",而将亚鲁王的民间传说形式看做一个"过程"的话,在史诗与民间故事两个维度上考察《亚鲁王》的叙事模式,则可以发现:《亚鲁王》的叙事程式杂糅了创世、征战以及迁徙的叙事程式;着力呈现的是"人的英雄",他兼具了勇敢、成功和失败、挫折,智慧与狡诈;叙事的回环往复,强调了挫折与苦难的主题,从而构建起以"苦难"为核心的民族想象;而民间叙事,则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属于本土的民间。  相似文献   

17.
从三仙姑人物塑造看赵树理创作的缺憾陈兴《小二黑结婚)中的喜剧性人物三仙姑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看,三仙姑是作品的主角之一。五六十年代,三仙姑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如果剔除掉作者过分的情感因素,考虑到三仙姑的婚姻背景,并把...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我国古代文论文道关系中,有个影响深远的传统观点,即文道统一的观点,实来源于孔子的“文质彬彬”观。《论语·雍也》篇载: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并非现今所说的“文学”。孔子生活的时代,文学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品格,也就没有现今所说的“文学”的观念。《论语·先进》中虽然出现过“文  相似文献   

19.
李青果 《文史哲》2008,6(1):124-132
晚清民族叙事的兴起,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变局。这种变化部分有赖于当时来华欧日人士"中国讲述"提供的"国民性批判"写作资源和"想象中国"的新方法。它们对中国民族性展开的广泛研究和批评,为晚清趋新之士提供了由域外眼光观察中国的独特取径,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也提供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学启蒙的进路及中国文学需要变革的信息。不仅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型作家开始思考、实践中国文学的"突变",就连一般文士的文学撰述也增添了国民性内容,使中国文学开始从传统的"世情叙事"向近代的"民族叙事"转型,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引发了中国民族叙事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文士与思想型作家的区别在于,一般文士虽然重视民族叙事的内涵,但更看重叙事的传统形式和传播效果;思想型作家则有意于借鉴西方文学进行思想启蒙,其形态更趋于"西化"。二者一俗一雅,开启了中国民族叙事"通俗写作"与"精英写作"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以完整自足的乡村社会隐喻系统为参照,对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的叙事学分析,可以发现赵树理将"农民生存"与"农村革命"两种话语形式糅合在一起互动互融的内在理路.此举并不仅仅是以社会变迁直接验证文学流变,而是力图从小说艺术发展中透视某些社会变迁在文学领域的再现或表现,以及某些文化因子的变化,使小说内部与外部的阐释得以契合相通,进而探寻赵树理笔下"农民中国"图景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