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铁开通极大提高了中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吸引力,对其快速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以宁安高铁线的芜湖为例,实证研究高铁效应下中小城市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使芜湖方特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客源市场半径明显扩大,客源地数量增加;高铁开通前后芜湖方特客源市场空间使用曲线基本相似,近中程客源份额有下降趋势,远程市场份额增长显著,旅游地60%~80%的客源市场空间范围有一定幅度的向外拓展,90%的客源市场空间范围向外扩散现象显著;高铁提升了方特旅游地对客源地空间吸引力.从政策引导、旅游服务组织、旅游景区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与目的地经济产出的关系1.旅游业的直接产出效应.旅游者从其常住地来到旅游目的地后,为了使其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完成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身心满足,必定按照一定的价格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和部门购买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游览、旅行、娱乐等旅游服务产品.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导致了旅游消费支出的产生.这些消费支出成为那些直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商品和服务的各种旅游企业和部门的直接营业收入,又称为旅游收入.旅游收入是旅游目的地收入的增量,也是旅游业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7,(5):96-102
基于2004-2015年上海5个主要入境客源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韩国和菲律宾)的数据,采用自回归分析滞后模型(ADLM),以及"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解析上海入境旅游需求的基本影响因素并形成入境人数预测值.实证研究表明,客源地的真实经济状况、旅游季节性特征、旅游者的经济收入是入境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口碑效应"、旅游价格、舆情动态、不可控因素等同样对上海入境市场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5个入境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弹性分析,为上海市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战略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破窗效应”与旅游者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庆军 《理论界》2014,(5):45-47
"破窗效应"理论揭示了环境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要想不让"破窗效应"毁了旅游质量,必须克服"破窗效应",摒弃传统旅游行为,倡导生态旅游,促进旅游者行为生态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弘扬古代生态思想,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氛围;开展生态道德建设,促进旅游者价值取向的转变;从心理学角度设计旅游产品,进行生态旅游环保宣传;重视当地居民利益,加强生态旅游区技术管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再定位策略--以桂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旅游者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传统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营销的再定位。桂林是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典型代表。综合桂林旅游产品的情况和旅游者需求的特点,对桂林旅游的新定位是观光胜地,休闲之都。  相似文献   

6.
良好旅游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旅游目的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形象的推动效应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购物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产业的一种新兴发展态势,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购物旅游迅速发展,引起了旅游界的关注.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购物旅游为调研对象,将购物旅游发展模式置于城市条件背景下进行研究,对购物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展开探索性的论证,以期对购物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购物旅游产品的培育和购物旅游游憩空间的拓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量旅游资源的核心指标,是科学评价这些资源在一定地理空间上是否能够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配置,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旅游目的地以及目的地的吸引强度和辐射能力的大小.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构建一种新型的以旅游目的地为导向的"H-CSSR"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资源,有重点、分主次地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最优化,打造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东盟旅游一体化的推动下,东盟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入境客源地和广西旅游收入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提升东盟入境旅游市场份额、提高东盟旅游者的旅华满意度,掌握东盟旅游者访问广西的行为决策过程,有必要探索东盟旅游者旅华的影响因素。运用扩展的目标导向行为模型分析东盟旅游者旅华驱动因素可以发现,东盟旅游者旅华驱动因素包括旅游地形象、访问态度、主观规范、预期情绪、感知行为控制、欲望和行为意向等;东盟旅游者的广西旅游形象认知对其访问态度、主观规范和积极预期情绪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积极预期情绪作为个体行为的情绪变量,对欲望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大,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主观规范和消极预期情绪对欲望未产生显著影响。为此,要吸引东盟旅游者到访广西,促进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进行多渠道全媒体宣传营销,提升东盟旅游者情绪预期;打造针对性旅游服务产品,强化广西旅游地形象品牌;全面消除旅游壁垒,推动无障碍跨境游。  相似文献   

10.
将整合传销理论和品牌理论引入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营销的理论体系.旅游景区的品牌整合推广内涵是:以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目标旅游者为核心,重组区域内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同一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目的地形象信息,实现与目标旅游者的双向沟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旅游者的感知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旅游者西藏旅游后发布的网络游记,分析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得出SWOT分析矩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策略。研究结论可为西藏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空间行为浅析与旅游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丝绸之路作为整体 ,探讨入境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特征 ,发现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具有沿陇海———兰新铁路线流动、大尺度空间跨越、中尺度空间跳跃以及空间分流等特征 ;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归因于两大类因素 ,即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客体因素与入境旅游者主体因素。文章提出 :丝绸之路旅游开发要分区段开发设计、加强旅行社的内引外联作用、开拓旅游线路、细分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3.
民族村寨作为青海民族地区最具代表的"地方"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对青海民族村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旅游发展这一背景下,民族村寨原住居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利他"到"利己"观念转变,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了从"敬畏-依赖-和谐"到"无谓-开发-破坏"的转变,人与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从"继承传统"到"消费传统"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是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民族村寨原住居民文化变迁的冲突;也是游客追求深层次旅游体验与民族村寨文化表象化的矛盾。而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原住居民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掌握自我文化的解释权,这将是未来民族村寨开发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凌  王瑜娜 《学术研究》2013,(3):65-70,159
在一定程度上,旅游目的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旅游目的地包括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对目的地的非物质属性的建构。本文借用语言研究和解释学传统中的"文本与语境"范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根据这个范式,旅游目的地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文本,它具有什么意义,取决于它所处的语境。旅游者正是根据某一目的地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决定是否到该目的地去旅游的。本文借助"文本与语境"的范式,以凤凰古城为例,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意义(即其非物质属性)的社会建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对沿线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选取2004-2019年沪昆高铁江西省沿线7个地区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高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型,探究沪昆高铁投资建设和开通运营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研究发现:沪昆高铁的投资建设与开通运营对江西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助推作用,但它们对沿线地方经济产生的作用存在不同.高铁投资建设期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助推作用要高于正式运营期;高铁建设的投资效应大于开通运营后的投资效应,高铁开通运营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大于投资建设期,并且沪昆高铁对江西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廊道效应.因此,江西省应进一步推进高铁网络的投资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开通运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高铁经济带开发,依托地方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探索在产业集聚中实现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充分发挥高铁开通运营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就是根据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以整合和构建整体的文化形象,从而增加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对川黔渝生态金三角地区古盐道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期望能为相关区域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旅游业所依托的自然生态景观,如何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便满足当代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知识需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现代旅游,已经不是古代特权阶层和富有者的享乐和近代有产阶级的消闲,其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一,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精神享受。人们通过旅游,满足求新、求异、求奇、求智和寻根等多种心理需求,实现自主、自乐、自娱、自教为基本内涵的一种体验,使其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和完美。第二,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人们通过旅游,接受旅游目的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  相似文献   

18.
旅游书籍是旅游者开启旅游目的地大门的一把钥匙;是旅游者获取文化知识和精神享受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树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传播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吸引游客,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旅游的特殊功能。桂林是一座具有国际声誉的旅游热点城市,她既是风景游览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她以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奇特的神话传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同时也给旅游书籍,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古到今,卷帙浩繁的桂林旅游书籍对促进桂林旅游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概念纳入到旅游营销战略体系中来,从"意境"角度来构建旅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等战略和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策略是现实可行的。这种试图营造一种能吸引旅游者的意境之营销尝试有助于在旅游者中形成显著的差异化形象和品牌感知,最终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旅游目的地意境营销战略是有现实依据的营销创新,是典型的"中国式"营销理论,其理论内涵与逻辑维度、战略行动步骤与框架及相关影响变量显著异于其他旅游营销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亚旅游目的地现象,是我国各省市旅游业在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瓶颈,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必须考虑的问题.文章梳理了“旅游资源阴影区”、“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相关定义,并进行对比分析,站在旅游者角度,提出亚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特征.随后,以四川省精品旅游路线(“九黄线”)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法,对线路上六大景点的游客消费和偏好特征进行调研,前瞻性地提出鉴定亚旅游目的地的方法,即线路设计鉴定法及综合因素评估法,并针对亚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