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袁丽媛 《阴山学刊》2011,(1):71-74,116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反馈互动及时等特点使其发展迅猛,互联网普及并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而"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现象,从开始的谩骂者到最后的现实暴力的参与者,"网络暴民"实际所泛指的是一种群体的负面影响,尽管它的提出有着自身的背景和原因,但这直接反映出当前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新兴媒介的认识。应对"网络暴民"现象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完善网络立法和依法治网、发展网络技术管理以及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网络秩序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网络暴民"现象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尽管它的出现有着自身的背景和原因,但这直接反映出当前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新兴媒介的认识。"网络暴民"现象的特征包括伴随有个人隐私的公开、表现出言语侵扰和攻击、背后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了现实影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谭君强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54-163,184
叙事学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到现在依然在延续。在国内外,对叙述学理论的扩展、完善与深化不断在进行。"审美文化叙事学"是在叙事学发展中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审美文化叙事学"构想的缘起、历程与理论思考,"审美文化"的意义以及与叙事学的内在关联,"文化叙事学"的旨向与状况,审美、文化与叙事之间的关系等,均在回应胡俊飞相关论文商榷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10,(5):179-185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手机文化传播机制形成路径及其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手机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到单位、地区、国家的群体传播及全球传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正式进入了主流媒体序列,重构了各种文化、社会、政治体系内外媒介传播的权力关系。手机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手机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和繁荣。充分的用户基础、快速的技术创新、网络的安全治理、全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使手机发展成为最具竞争力、最有传播效果的主流文化媒体。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化生产史是媒介影响文化的发展史,是文化生产媒介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化的媒介生产史。从古代到当代,随着媒介发达程度的提高,媒介在文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在当代已经形成新媒介文化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定家 《江淮论坛》2010,(4):126-133
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条越来越急促的递进轨迹十分清晰,从绘画到摄影,从电影到电视,从家庭影院到视频电话,从网络电视直到今日流行的"播客",我们当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影像大众化生产与消费的声像组成的"仿像时代"。网络化视像媒介成功地弥合了诗与画各自的不足,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数字化表意方式,使网络时代的跨媒介诗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博客"文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不断升级.网络博客的兴起,为互联网注入了新的活力,预示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现.从哲学视角对博客现象的缘起、博客的特征及其表现、博客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等进行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霸权主义作为西方对于东方的殖民主义政策 ,作为西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它在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样式。随着媒介作用的日益彰显和媒介文化的出现 ,文化霸权主义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媒介帝国主义。随着网络媒介的诞生 ,媒介帝国主义又衍生为网络霸权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网络霸权主义与传统的殖民主义形式相比 ,其搏击力和影响力更强 ,因而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的冲击和摧毁也就更大  相似文献   

10.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传承的共同财富。它所包含的仁爱诚信,爱国进取,"以和为贵"、"以诚为本"、"天人合一、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从儒学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形象塑造,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中国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确立和整个民族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 新机遇 新挑战——网络文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媒介的角度对文化、文学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构成了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何理解媒介文化、网络技术与文学特性、网络文学的界定、网络写作、网络文本等方面对网络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对“富二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益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下,"富二代"大学生群体获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网络文化对其成长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应发挥网络文化的助力功能,加强网络文化对"富二代"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促进他们精神成人,学会自强自立、自爱自律,走下网络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媒介文化可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承担着引进外来文化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双重责任,因此,提高译者的媒介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传播学和翻译学理论基础上,从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等媒介素养的四个要素探讨了提高译者媒介素养的途径,并指出了提高译者媒介素养对正确传播外来文化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慧英 《兰州学刊》2008,(11):172-175
从“大哥大”到手机,从极少数到五万万,从几万元到几百元,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已达到33亿之多。当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从一种地位的符号变成一种个性化的符号,它用它兼容性的多元特征诠释着新的媒体文化逻辑,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区隔方式,无论是从身份、性别、年龄还是从消费、品位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社会分化,它对人们的话语权、符号权力、交往空间、消费观念等政治经济层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手机文化成为社会区隔的一项重要指标。深入研究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的关系,是媒介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成龙 《兰州学刊》2009,(1):127-129
从时代特征上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解构性文化,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从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看,网络文化包含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伦理价值意蕴。网络文化品性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气质,影响着社会道德氛围,决定着社会道德资源的增减,反映着社会道德变化趋势。道德力量制约着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并对其进行纠错,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使人类社会道德能够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数字网络化的发展浪潮和历史背景下,"网都"型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转变城市文化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路径和城市设计愿景。城市发展的"网都"形态具有多元文化范式,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基础,推进网络媒介城市(media city)、网络文化产业高地、网络文化名城、互联网总部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文化宜居之都、互联网枢纽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网都"建设。不同的网都范型(paradigm)关切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同层面,存在着从硬文化实力向软文化实力的渐变和过渡谱系;既可以单独构建特色网络文化城市的核心性格与差异化竞争力,也可以综合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系化架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伴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形成,此外,市场经济因素的驱动,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填实等都成为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孕育的网络快餐文化的多种形成动力。网络快餐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易变性、娱乐性、商业性、互动分享性等特征,从正反两方面加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网络的传播内容、方式又与大学生的行为、价值观等具有某些契合性。因此,在此条件下,引导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需要社会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学校给予指导教育,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宋红岩 《江淮论坛》2013,(3):124-128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尺度的改变影响了人类表意甚至文化"。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权力表达也日益活跃。文章在厘清网络权力发展的要义与旨趣的基础上,对权力网络与网络权力、空间权力与权力空间、权力秩序与秩序权力等问题进行了道义上的阐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钱穆看来,文化即人生。人生必须面对"物世界""人世界"和"心世界",相应地,文化则是物质的、集体的和精神的三部门之融合体。作为其文化学理论的基础内核,"文化三阶层"理论从人类生活、文化要素及人文演进3个层面展现了文化的立体性。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三阶层"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体系各部门配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重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边缘文化是多元文化或复合文化中新的研究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缘文化不是多种文化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组合方式或新的文化体系。边缘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行为领域扩张、文化转换及创新等功能是我们构思特定文化域文化战略的主要依据。构思这种文化战略,在我国的朝鲜族社会、内蒙蒙古族社会等跨境民族区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