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最后贷款人制度对防范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和立法方面均存在诸多缺陷,在实践中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为有效实现最后贷款人制度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社会功能,我国有必要确立“建设性模棱两可”原则、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要素规定以及构建合理的最后贷款人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金融安全网中的一道有力屏障。然而,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形势下,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受到一定的挑战与冲击,如适用对象的扩大问题、金融监管权与货币政策分离所引发的难题等。同时,这一制度运用所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须根据现行的金融关系对该制度进行相应的矫正,并运用“建设性模棱两可”原则来克服该制度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一体化趋势下金融危机频率加快、国际蔓延性增强以及对各国经济影响增大,各国央行运用最后贷款人职能应对危机的实践也日益丰富起来,从而对传统最后贷款人的操作原则形成直接的挑战与质疑,促成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论文分析并评述了最后贷款人的主体、客体、利率及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行危机处理措施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但我国处理银行危机的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处理措施单一、制度设计过于简略、对个人的存款利益保护不充分等.国外许多国家银行危机处理措施除了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外,尚有最后贷款人手段和存款保险制度两种保障措施.我国完善银行危机处理的措施在于完善接管重组制度,构筑必要的应急措施,收购兼并制度、破产制度,谨慎实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手段,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最后贷款人作为金融安全网三大基石之一,在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隐性存在的最后贷款人没有解决好价值定位等问题,严重影响这一制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将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价值目标定位为解决紧急性、宏观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能在个别金融机构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中迷失其制度指向。  相似文献   

6.
比较分析国内外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国金融企业市场退出的制度、法律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健全金融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市场手段、优化统筹市场退出与金融市场组织结构才能降低金融市场退出而产生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7.
要保持金融安全稳健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价值。鉴于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需要,最后贷款人制度获得了其存在合理性,且在金融发展实践中证明了其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价值内容,可以分为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和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前者包括维护金融稳定功能、救助和处置金融机构功能、保护投资者(存款人)权益功能,后者包括安全、秩序、效益价值等要素。  相似文献   

8.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从金融发展史,还是从金融抑制论或金融功能观的角度看,金融创新都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创新也存在金融风险.如果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监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暴露了其在金融创新监管制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关系,必须首先从立法上对风险监管进行规范;其次要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升监管效率;第三要约束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稳步推进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最后是要建立金融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不断加大,金融的稳健与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金融市场自身的脆弱性表明金融危机是不可能避免的。“危机”是危险与机会的结合,金融业的发展正是通过在危机中不断变革而达到的。最后贷款人制度成为金融危机处理中最重要的缓冲器,其经典理论巴杰特规则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通过对巴杰特规则七大争议的总结、分析,对巴杰特规则进行了更多切合现实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第一,政府在进行最后贷款援助时应当采用政策组合;第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规则应当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0.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表现出运行机制着眼甄别不胜任教师、动力机制主要源于政策驱动、约束机制重在依法实施教师管理等基本特征,同时在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方面存在运行机制失范、动力机制缺乏、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退出标准不明确、退出程序不规范、退出方式简单化、退出制度不健全、退出保障不到位。因此,应优化教师考评机制,规范教师退出程序,健全再就业培训制度,营造和谐的教师退出氛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退出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约束机制,从而通过"优胜劣汰"和"治病救人"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