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展  陈村富 《浙江学刊》2002,5(3):34-38
本文在考察亚里士多德关于交易公正的有关论述的前提下 ,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确实有可以导出把交易公正看成是所有道德的根的说法。但是深入挖掘下去 ,可以发现他远远没有如此肯定市场交换及其特有的“道德逻辑”。我们应当由此把握涉及古典性价值与现代性价值的一个根本区分  相似文献   

2.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c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是对立的。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体,个体德性只是附在这一“整体”上的“皮毛”。无论是个体的本真实存还是城邦的伦理共存,最终都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卓越性(德性)的实现,伦理学本质上成为”人学”,其核心的问题结构是个体的本真实存和城邦的伦理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一篇关于“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美德的会话”的文章中,麦金泰尔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阐释”。本文则力图提供一种儒家的美德伦理阐释,而非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做儒家式的阐释(与麦金泰尔的做法相对),并由此尝试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一种儒家式的回答。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个人与人伦:美德主体的概念视差;“成就”与“成人”:美德评价的标准视差。  相似文献   

4.
摩凯恩 《浙江学刊》2002,1(3):31-33
哲学家历来对市场契约的道德性抱怀疑态度 ,认为必需从“外面”引入“高级”的道德而且往往以“社会契约”的形式。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交易公正”理论入手 ,论证市场契约本身具备足够的道德性 ;并且 ,通过考察儒家文化中的类似道德观念 ,说明我们的看法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峰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03-110
对“应得”概念的讨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所谓“应得”是根据公民的“德性”分配公共职务,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等理念改变了“应得”的历史传统,它赋予公民以“自治”和权利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可以依凭个体的自主行动来“应得”社会的基本益品。当代正义理论家罗尔斯等人区分了“应得”和“反应得”,将超出个人控制、受运气因素影响的“应得”(如自然天赋、社会地位等)排除在分配正义之外。罗尔斯等人的区分深化了“应得”理论的思考。当代社会对“应得”的讨论还进一步扩展到人类与动物、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以及民族国家和全球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6.
赵麦茹  严红 《唐都学刊》2003,19(2):76-79
“中”在中西哲学上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中国的儒道释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都给予“中”以强烈关注 ,不同的是 ,儒家为道德之“中” ,道家为自然之“中” ,释家为性空之“中” ,亚里士多德为德性之“中” ,四家之“中”各有特色 ,“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一直是人们争议不休的问题。在我国,有人把起点平等作为公正的根本内容;有人把平等地分配社会的好处和坏处、平等地分配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社会公正的最根本原则。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公正观。本文暂不评说哪一种更好,先谈一谈社会公正的标准问题。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不  相似文献   

8.
李书巧 《创新》2011,5(5):28-31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平等是仅仅依据“人”这种身份的平等。马克思的平等观体现了彻底的人本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政治价值理想,为我们提供了和谐社会中“平等”所应追求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所有制理论探微龚唯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极有影响的学者。马克思称他为“思想巨人”和“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则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的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当时的一切知识领域,而且在各领...  相似文献   

10.
谢永康 《求是学刊》2007,34(2):51-55
阿多尔诺在其关于形而上学的课程中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解读,对于理解否定的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在阿多尔诺看来,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形而上学家,因为只是在他那里抽象概念与感性世界间的关系才第一次得到自觉、认真的对待。这种关系本身就表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结构。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质料”等概念,试图使非概念的领域概念化。而这类概念恰恰昭示着非概念物的不可消逝性,从而成为非概念物的踪迹。这些踪迹的存在表明了形而上学的不完整性,并将形而上学的问题引向了形而上学之外。阿多尔诺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形式与质料、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中意识到了中介问题,但由于其对主体反思的完全陌生,这种中介只是一种“中庸”,而非辩证的中介。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包含的非同一物的踪迹对于阿多尔诺反思近代形而上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乐理 《浙江学刊》2006,(5):108-113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使用的正义理论,关系到城邦诸要素在公职和政治权利分配中所占的份额,以及不同要素搭配时适用的数量平等与比值平等原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和共和因素、法治精神以及切实可行的施政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报道了俄罗斯有关全球化研究和平等研究的进展状况。近年来 ,俄罗斯的政治学家开始研究俄罗斯文化的某些新特征。在俄罗斯 ,有人提出 ,俄罗斯关于全球化和平等的概念具有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特征。在俄语中 ,“全球化”一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技术性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 ,这一词汇是抽象的 ,与日常生活实践没有任何关系。“平等”一词则是完全不同的。起初 ,许多懂英语的俄罗斯人并不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为数众多的懂英语的人发现这一词汇是一个外来语 ,而且将它翻译成俄语是相当困难的。人们既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 ,也无法知…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及其现代意义苗宝明亚里士多德曾被马克思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是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独具特色的修辞理论及其传统,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一文艺复兴以来的中外修辞学家一般都是将修辞局限于文艺范围,...  相似文献   

14.
起点平等来源于现代社会人们对人人生而有别这一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起点平等不推崇平均主义,它旨在减少或降低社会偶然性因素对人们前景的影响,给人们提供相类似的初始资源和发展机会,从而为他们展现同样的成功前景。起点平等也不反对竞争,它试图构建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该说,起点平等是结果平等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不能保证起点平等的社会很难实现结果平等。起点平等维护了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它不仅要求保障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而且要求遵循正义原则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实现起点平等,市场无能为力,个人或社会团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政府则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由政府自身性质和能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陶艳华 《学术交流》2006,1(2):20-23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所谓“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中道德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对于恶与不当的情感和行为,它们的恶性质是绝对的,“不存在中间的过度,永远是罪过”。中道的实现是不易的,但是可能的,这需要行为者具有知识,且需用理智去克服欲望。中道德性论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中道德性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方法意义下的解释1.平等的内涵平等(EQuaLity)和公平(fair)含义不一。公平的含义很广,平等应囿于其内。平等亦含有相等和公正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问题虽属于价值判断,但它有数量化的可能属性,而公平则是不可以数量化的变量。互瑞昂曾对平等、效率和公平分别给出了定义:“当在一分配状态X下,对于所有单位i和j,X_i≥iX_J时,该分配状态X是平等的;如若X_i相似文献   

17.
交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间真正的交往这个问题与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探索有紧密的联系,是建立适应人的本质的社会生活的关键问题,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哲学中就把公正交往看成是对待他人的德性,是人在实践智慧中的最高德性。他认为需要和沟通是交往的原因,若要保证公正交往和沟通,就要在实践智慧引导下,维护是非准则和对等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原则。交往涉及公共生活的完善,个人完善还不是人的优良生活,最为优良的生活应该是把个人完善和公共生活的幸福统一起来。晚期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中把普遍理性作为人们交往和契…  相似文献   

18.
一 在西方美学史上,在古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之间,有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论著,这就是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这篇著作在17、18世纪曾风行一时,被译成了欧洲所有文字,对当时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赞美这部论著“象黄金一样贵重”,把它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作者也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希腊批评家”。 但是,在长达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这部著作并不见经传,也从未被人提起过,10世纪时人们从法国和意大利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它的抄本,然而却无人问津,直到1554年,才由巴塞尔的人文主义者弗朗契斯科·洛伯忒罗首次…  相似文献   

19.
高校管理中的"程序正义"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沁 《社会》2002,(2):13-14
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正义"进行讨论.这些学者们大多从"分配的正义"、"均衡的正义"等角度,强调"给予每个人以其所应得的对待"或者"对同等情况予以同等对待",即使人们所应得权益得到平等的维护,应得义务得到平等的履行,应得责任得到合理的分配,这些基本上都还属于"实质正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冀运鲁  傅华 《唐都学刊》2012,28(1):14-18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思想领域也异常活跃,公观念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针对灭私立公的传统公私观,黄宗羲提出“自私即公”,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公天下。为了保证社会的公正,必须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这种公观念带有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