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基础、原则和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通感隐喻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神经的体验;各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通感隐喻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以体验哲学主要观点为指导,研究通感隐喻产生和存在的认知基础:通感隐喻的产生有其物理基础、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一类特别的隐喻,通感隐喻的跨感觉域映射具有规律性,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这是由认知发展心理学基础、普遍认知原则基础、和感知体验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Talmy的动力图式理论是能够解读通感隐喻动态映射过程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根据通感隐喻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认知角度将通感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表象联想和意象感通,并运用动力图式理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通感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以期论证在动力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认知解读的可行性并揭示通感隐喻背后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通感隐喻的基本内涵,再重点讨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的阐释力,以恒定原则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从而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修辞手段通感是一种概念隐喻。众多学者从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认识通感,忽略了对语言之间通感的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差异性现象的阐释。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大方法,从通感参与意义的构建动因与过程出发,提出通感从根本而言,具有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的共性;而通感隐喻投射的特性和象似性对通感的制约则决定了不同语言通感的表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通感的类比、联想、推理意义探讨了通感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然后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是以异常搭配为基础的语义变化,同时指出通感过程也是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感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交际和描述需要的认知工具,因而对它的研究也转移到了认知的视角上。概念隐喻理论、转喻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都相继被用于解释通感隐喻现象,但前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通感隐喻中从一个或多个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现象。而概念整合是一种包含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理论,它能对一些新奇的和新创的表达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阐释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托,对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双空间和多空间模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通感研究一直限于修辞学的范畴之中,没有上升至认知的高度,且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不很充分.传统的通感辞格究其实质是一种概念隐喻的子类别,其运作方式与其他普通概念隐喻并无二致.鉴于此认识,有必要在大量收集和归纳汉英语言通感隐喻的基础上展开微观对比研究,探索通感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揭示通感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及民俗模型性动因.  相似文献   

10.
通感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和阐释了英汉通感现象的相似性,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