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我最初来中国的时候,一位“中国通”朋友告诉我说: “在中国旅行一星期可以写一本书,呆上一个月可以写篇论文,呆上一年的话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它的意思是中国国土辽阔,风物万千,情况复杂且层次多样,越是深刻地了解她,越是长期地接触她,就越发弄不清楚她。自古以来就有为数众多的所谓的“中国通”,但他们对中国的预测从未应验过,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虽说我在南京大学教书,要说知道的,也只能是日语专业学生的一些情况。让我写点什么,我也只能在极为有限的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写一点点。日本有句成语叫“吹火筒看天”。…  相似文献   

2.
北欧的温情     
对于中国人来说,北欧的几个国家是遥远而神秘的国度。除了每年瑞典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总是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之外,那里奇异的风土人情,宁静的山川河流,尤其是它几百年以来的海盗文化,似乎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我来到郑州。在此之前,从郑州到柏林的一个好友给我讲了许多关于他的家乡和郑州大学的事情。他告诉我,郑州大学最近开设了德语系,正在招聘德语教师。我对这个消息很感兴趣。几年前,我在上海和北京求学、生活,也饱览了中国这个神奇国度的许多处胜地。在我眼里,中国一直是个神秘的国度,  相似文献   

4.
“我说,让世界一边去吧,我只要我的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地下日记》中的人物如此说道。茶是一种故事,有它的讲述者和听众。它可以浪漫柔和如红茶,也可以舒缓镇静如绿茶,亦或是神秘清新如普洱茶。不同国家的人喝茶的方式以及选择茶的种类不同,但喝茶确是全球共有的爱好。中国,作为一个茶叶爱好者的圣地,吸引了许多茶的朝圣者,这种芳香四溢的饮料把他们带到了中国。亚历山大就是这样一位茶的朝圣者。2008年,茶叶的魅力促使他来到北京,此后便一直住在这里。可是,他不在中国,而是在老挝一个名为丰沙里的地方种植茶叶。  相似文献   

5.
我来自马里共和国。我是1988年9月到中国北京来的。我在中国留学的计划是一年在北京学汉语、四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我的专业。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了解很少。我小时候爱看中国的武术电影。当时,我以为每个中国人会武术,到了高中,我们学哲学时涉及到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些知识。当时,我觉得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感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5年的也门人。这期间,我见证了中国经历过许多灾难和挑战,但是没有一次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引起民众的巨大担心和恐慌。这场灾难"从天而降",中国很快就意识到它的危害性,顷刻间调动国家各方面的巨大资源、科学和技术力量,同时全民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这对于世界来说,是很幸运的,因为中国筑起了它的第一道防线,我认为这是全世界装备最全、防御最坚固的防线。  相似文献   

7.
网络间谍、网络破坏行为甚至潜在的网络战争,都是当今世界切实存在的威胁。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世界性新难题,它对中国尤其重要。我想这并不难理解,中国原先经济不太发达,别的国家可能不太注意;现在经济处在上升阶段,很多竞争对手包括网络犯罪分子就必定要打主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很多独具魅力的城市,但是我最爱的城市还是北京。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融汇着各种艺术与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我是一名来自美国的表演艺术家,提起美国的艺术中心,美国人就会想到加州和纽约,而提起中国的文化之城,中国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北京。  相似文献   

9.
我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市,相信大家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它是大山的家乡,白求恩医生也在此出生并接受医疗培训。我所在的约克大学就有一个本科生学院是以白求恩医生的名字命名的。白求恩医生的事迹感召着我们.我们每一位获奖外国专家都将永远为我们有机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而心存感激,这是我们无上的荣耀。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来郑州是2004年,但仅仅只在河南逗留了3周后就回美国了。当得知自己将被派往中国工作的时候,我还并没有确定这里会是我今后生活的地方。于是,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工作拉开了序幕。2006年4月,我又一次回到中国,在郑州英思力美语,开始了自己崭新的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