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恩施这颗漂亮的“绿宝石”捧到市面上,捧到国际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她、向往她。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07,(2):11-11
沧源县永和边境检查站驻守在海拔1800米,多年来牢记“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发扬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倾情驻地脱贫与发展,积极为驻地群众扶贫济困献爱心。谱写了“军民团结一家人”感人的赞歌。当地群众亲切地说“贺楞劳勒背(佤语意为感谢子弟兵)”。近几年。站领导始终把驻地的脱贫与发展作为己任,每年视情况派出警力轮换深入全村11个小组服务农业生产。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为永和扶贫对象5户捐助红砖55000块、水泥22吨、石棉瓦800片。此外,还多次开展为学校、孤寡老人、特困户捐款捐物。  相似文献   

3.
滚滚红河从大理巍山喷薄而出,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后,在巍巍哀牢山脉中段,孕育出了一颗璀璨的绿宝石——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面积  相似文献   

4.
“当我一踏进故乡,目睹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昔日的羊肠泥土小道不见了,老旧平屋不见了。代而取之的是,宽阔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森林般的高楼华厦,栉比鳞次;工业小区,座座标准厂房;条条商业大街,车水马龙。到处一派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要不是有亲属指引带路,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故乡——陈埭。” 陈埭丁氏回族社区,地处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闽南金三角经济繁荣带”,包括江头、岸兜、溪边、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7个回族行政村,人口22000多人,是福建省回族较集中的聚居地,也是明代以来泉州地区回族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开始,回族上层人士马福祥、马鸿逵等在宁夏兴办新式回民学校,先后创办了“蒙回师范学校”、“宁夏中阿学校”、“宁夏河东中阿师范”、“云亭国民中心学校”等几十所回民新式学校,成立了“云亭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伊斯兰人才。  相似文献   

6.
对于“四”、“八”等数字概念在古史典籍中的真实含义,学术界一直没有公论。本文在考察契丹族文化渊源的基础上,从天文学角度出发,对“四楼、四时捺钵”及“八子、八部”等数字概念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四楼”、“八子”等乃是古代四时观念的物化、人格化,成为指导契丹族及其它北方民族生产生活的时序节令  相似文献   

7.
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心仪很久的地方,那个纯厚而崇高的“乡下人”──沈从文就歇息在这里。  这是一个山岙,竹林葱茏,绿草茵茵;山下有潺潺的溪水,水中摇曳的水草青晰可辨;再下就是蓊郁的山影凝重而迷离,透彻中隐着某种神秘。唯有对岸那排不成格局的水泥房子不免有些煞风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它说明了“当代文明”的无序闯入,是很有些霸蛮而没有文化的。  这个在外面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游子,在历经漫长的流浪之后终于又回到了这块土地上,为自己的人生轨迹画了个完整的圆。用他表侄画家黄永玉的碑题,那就是“一个士兵不战死沙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了“北风吹”、“窗花舞”、“十里风雪”、“红头绳”、“哭爹爹”、“老乡们快乐参加八路军”、“太阳出来”等几段舞剧的音乐。运用了“抖风箱”、“震音”等演奏技巧。使得在民族化的音乐中,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和音响效果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9.
去年,新疆阿尔泰山的矿工们工作时,偶然发现了一块十六公斤重的巨型宝石,它的颜色犹如海水的瓦蓝,这透明蓝色的稀世珍宝,便是水蓝宝石。水蓝宝石是绿柱石的一种。绿柱石是一个宝石家族的原生矿床,属于这个“家族”的除水蓝宝石外,还有含铬呈鲜绿色的纯绿宝石,含铯而显玫瑰色的玫瑰绿柱石。绿柱石产于花岗伟晶岩和云英岩中,是炼铍的主要原料,其中色泽美丽的宝石,又常被用作名贵装饰品。在国际市场上,三克以上的水蓝宝石就十分珍贵了。  相似文献   

10.
“和合”一统不可违逆文/仲文近些年,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受到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和、合两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金文之中,而“和合”组合,则是在春秋时期了。“和”为和谐、和睦、和平、祥和之意,“合”指汇合、联合、融合等意。二者之结合———“和合”,便既...  相似文献   

11.
“撒”者,傣语的原意为“生食”或“凉拌”之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等原因,长期以来,“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傣族“撒”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撒大鲁”和“撒苤”最为有名。“撒大鲁”即生猪肉食品。其做法为,把猪脊肉或瘦肉剁细(有的还加猪肝),加上米醋和盐浸泡,直至肉变白,然后加入切细的茴香、青辣椒、生姜、大蒜泥等佑料搅拌,再加入用油炸过的猪皮、肉、莴笋丝、粉丝等混合而食。其味鲜美独特是傣家待客的佳肴之一。“撒苤”即生牛肉食品。为傣味中的又一名菜。其做法是,把牛里脊肉剔筋去脂…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东牟山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长期的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确定东牟山的地理位置在今延吉市东南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江相汇的城子山山城。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东牟山地名由来以及“东牟”这一名词的真象──即东明、邹牟、朱蒙的同音异写;提出了忽汗水、忽汗海之名的变迁过程,今布尔哈通河才是渤海初期的忽汗水,而海兰江则是史书所载的“奥娄河”,“奥娄”一词系“置沟娄”、“高句丽”、“桂娄”,均为同音异写;破解了“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及显州至上京“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都”等诸多历史文献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惑,并订正了长达百年的种种误释。  相似文献   

13.
嘎什哈     
嘎什哈亦作“嘎拉哈”,满语音译。蒙古语称“石阿”、“沙阿”等,始见于《元朝秘史》。学名“骸骨”,俗称“背式骨”,即羊、猪、狗子、獐、鹿、黄羊等的膝盖骨。蒙古满、达斡尔等民族的一种游戏用品。玩者多为妇女和儿童。玩法颇多,各族各地不一。人数二三五人均可。...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座具有现代意蕴的桔红色厂门! 这是一方镌刻着“省级先进乡镇企业”的大理石匾额! 这便是鄂西高坪水泥厂——“石柱”牌水泥的“母亲”! 众志成城买一片坍了架的砖瓦厂房地,捡一“筐”关了门的磷肥厂破烂,凑凑合合就算开了张。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夏日清晨。然而,它用足足三年的时间烧出4000吨劣质水泥后,存折上所剩的两毛六分钱决定了它再也揭不开锅,而且亏损负债近30万元。它濒临倒闭! 区委严肃冷静地反思后,把厂交给了五十好几的王光盛。王光盛又点了郭自动的将。就这样,王厂长挂帅抓全面,郭自动带帮人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管机电设备,厂子也便象一架老旧的钟,虽走得不准,却也在走。然而,不久不知是天意难违,还  相似文献   

15.
茅坪村是保靖县特贫村之一,去年12月8日,中保险产湖南省分公司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他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6万多元,在“温饱工程”中办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是新修了一条1000多米的“幸福渠”和400多米倒虹吸管,除解决100多亩水田旱涝保收外,还可新开稻田150亩。同时,无偿提供化肥3吨,使全村粮食增产1.85万公斤,人平粮食从1996年的225公斤,增加到去年人平粮食300公斤;人均纯收人从1996年280元,增加到去年485元。二是修了一座通往三组的水泥桥,原来是独木桥,村民行走十分困难,曾跌死五头耕牛。三是为村委会买了彩…  相似文献   

16.
梁黎 《中国民族》2007,(7):16-16
6月21日。“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帷幕。国家部委领导,国家级学术机构、社团的权威专家,以及国内外避暑旅游城市的代表们,就“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形成、“避暑气候”、“避暑经济”等与“避暑”相关的概念、话题、产业展开了研讨。论坛还发布了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数——“贵阳指数”。贵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周,以“气候是财富”为题。作了精彩的讲演。并发布了“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开幕迎客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张炯,邱宏光白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最古老、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白族自称“兹”、“尼”、“伙”,意为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西汉史籍中所说的“”、“昆明”,三国两晋时的“”、“爨”,唐宋时的“白蛮”等,一般认为是白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2,(7):F0004-F0004
6月12日-13日晚,由湖南代表团选送的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精彩上演。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41台参演剧目之一,《五彩湘韵》用80多分钟的时间,通过“序”和“云唱过山谣”“日照风雨桥”“月映吊脚楼”“风吹兄弟河”“霞铺五彩路”等章节,将三湘大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动人风采和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全国各族观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手”的隐喻在汉语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章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针对“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包括“手”作为行动的隐喻、“手”作为感官的隐喻、“手”作为人际关系的隐喻、“手”作为状态的隐喻等方面。最后,文章探讨了这些隐喻的深层含义和语言文化背景,并且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藏戏最初是在西藏、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等藏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保重了卫藏地区的“阿姐拉姆”剧,安多地区的“南木特儿”剧和康巴、安多交接地区及果洛地区的“格萨尔”剧,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在印度、不丹等多个国家,藏族聚居的地区也有藏戏在不断流传,人们将青海地区的藏戏称之为“南木特儿”剧中,在藏语的翻译中,表达的是传记、故事等含义。藏戏在我国的青海、甘肃等地区,受到百姓的欢迎有着较大的发展,现今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