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基于云南省7个县部分贫困家庭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OLS模型和PSM模型分析离婚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婚姻解体的确会进一步恶化家庭经济状况。离婚与家庭经济收入变量间存在双向因果效应,OLS模型低估了"离婚"对家庭经济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应坚持以家庭发展为根本,促进家庭增收的同时,减少和控制引发离婚的外部风险因素,让贫困家庭在扶贫治理中收获经济增长和家庭幸福双重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出于增进家庭福祉和婚姻收益的考虑,很多夫妻选择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多数丈夫在婚姻期间积累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现行婚姻法所规定的共同财产制、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离婚经济帮助制度以及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无法解决离婚时丈夫独占婚姻期间新增人力资本的问题,无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降低了广大妇女对婚姻的投资水平,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明显的可分性,在离婚时可以利用重置成本法对婚姻期间新增人力资本进行价值评估并将其作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中,土家族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发生了巨大变迁:通过自由恋爱选择配偶成为主流模式,且出现了"男高女低"的条件配置;女性主动离婚数量增加;离异或丧偶女性的再婚被接受,且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独身现象悄然出现。这些嬗变的出现,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上升、城市情爱模式的影响和婚姻市场上性别比的失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家族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变迁反映了土家族地区正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转型,标志着土家族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长达近40年,男性人口过剩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已带来系列严重后果,婚姻成本不断攀升、高价彩礼难以遏制、农村家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与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合作的“中国女性缺失背景下男性家庭性别角色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和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18年在全国11个省份收集的农业户籍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分析框架与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分析框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界定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的主要场域,为婚姻场域、健康场域与养老场域;识别出各场域典型风险,为成婚风险、性健康风险与自身养老风险;构建出以国家治理模式为核心,以社会发展制度与家庭发展政策为支撑,以弱势群体家庭发展促进工作平台为突破点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治理模式;定义了农村男性婚姻成本概念,包含婚房、彩礼、媒人中介费、婚礼四要素,识别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四种类型,为偏重彩礼型、偏重婚房型、彩礼-婚房并重型与混合型;揭示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变迁特征、结构性差异与关键影响因素;在对各级政府现行农村地区彩礼治理政策进行回溯分析与效果评价的基...  相似文献   

5.
中美婚姻伦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使两国的婚姻伦理存在差异。在婚姻的选择上中国家庭注重整体利益,美国家庭则注重个人情感。这体现在中美两国不同的婚姻前提条件和婚姻决定权上。婚后,夫妻关系成为婚姻伦理的主要部分,中国夫妻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美国夫妻即使关系再亲密双方也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与两国夫妻不同的家庭地位和相处模式密切相关。中美两国的离婚率和离婚原因反映出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中国家庭会本着"从一而终"的观念尽力挽回,而美国家庭则是用"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英国传统的两性婚姻和家庭遭遇离婚潮的严峻挑战。二战之后,英国福利国家创建和新离婚法改革对英国的婚姻和家庭影响深远,然而离婚后引发的诸多"社会病"却成为英国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婚造成了庞大的单亲家庭群体,而且对离婚后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婚姻和家庭的大量解体,社会失去稳定阀作用,当代英国政府在保守党和工党政府的不同时期采取了诸多努力,建立相应机制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以重建英国婚姻和家庭。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中,土家族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发生了巨大变迁:通过自由恋爱选择配偶成为主流模式,且出现了“男高女低”的条件配置;女性主动离婚数量增加;离异或丧偶女性的再婚被接受,且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独身现象悄然出现。这些嬗变的出现,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上升、城市情爱模式的影响和婚姻市场上性别比的失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家族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变迁反映了土家族地区正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转型,标志着土家族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回顾了近年来韩国境内跨国结婚及离婚的发展趋势,并探究了这些结婚及离婚夫妻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模式。具体运用了近期的微观调查研究结果以及结婚离婚注册在户的资料,检视了跨国婚姻中配偶之间的差异对于一段婚姻关系稳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外籍配偶的生育率亦为本文关注的焦点。研究结果显示跨国夫妇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正如国际开放性假说所指,从社会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韩国社会对韩国男性寻找外籍配偶持更开放和灵活的态度。现行假说认为跨国配偶的差异性将增加婚姻解体的风险以及缩短婚姻的寿命,但这样的假设似乎并不适用于韩国的跨国婚姻。研究同样发现外籍妻子的生育率相对韩国妻子较低。  相似文献   

9.
根据王海鸰女士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三位女性面对丈夫"身体的背叛,心的背叛或身心的背叛"时,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林母,有着浓厚的"家本位"思想,原谅了丈夫,从而家庭和婚姻得以保存;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林小枫,既有女性初步的觉醒意识,同时在她的心目中又有着浓厚的"夫贵妻荣"的男性文化情结,两种文化因子的碰撞,最终导致了她的婚姻艰难地解体;娟子勇敢地摒弃不忠的婚姻,体现新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三代女性生动地诠释了当代女性婚姻观念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房价”与“婚姻”是大众热议的民生问题。构建婚姻决策理论模型,探讨房价对结婚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房价上涨对居民初婚年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每上涨1%,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增加1.108岁;房价上涨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对城镇地区居民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农村地区居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发达地区居民;家庭经济水平对农村地区男性的初婚年龄有显著负向影响,个体受教育程度对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初婚年龄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vorce risks in first marriage and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birth is inspected in a life-table analysis of registered birth and marriage histories from Norway. One of the main conclusions is that the high propensity to divorce among women who have had a premarital birth is not confined to those who marry someone other than the father of their child. Also, women who have had a premarital child with their husband, run a much higher risk of marital breakup than do those who had their first baby in wedlock.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which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large at the beginning of marriage, has decreas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is argued that couples who postpone childbearing beyond two years of marriage may have particularly low divorce rates.  相似文献   

12.
尽管在2001年4月,我国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订,但对离婚的原则界限仍然是“感情确已破裂”。然而夫妻感情不是夫妻关系的全部,感情破裂并不意味着婚姻关系的解体,因此把“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裁判离婚的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建议以婚姻关系破裂代替现行的感情破裂。  相似文献   

13.
婚姻制度发生之前没有人形成,此时地球上生命链接的高级形态是“过渡期间的生物”———南方古猿。从猿转变到人的首要条件是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对杂乱性交的限制和禁例,标志着婚姻制度的发端,这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婚姻结构了血缘家族,家族即社会,社会为人猿之分野。由是而论,婚姻制度的出现昭示了从猿到人进化过程的终结。血缘婚配为人类婚姻制度的第一种形态,也是群婚的初始阶段,这是一种以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的两性结合方式。因此,桑文所谓的“婚姻制度的真正创始人必定是两个男人”的代表性观点,是个伪命题。前提不真,关于发生学意义上的配偶权是“一种对性资源的排他占有权”的推定,也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定期婚姻契约是婚姻自由的体现,符合私法自治理念,因其能缓解大龄男女滞婚及非婚同居、试婚、婚外情等社会问题,减少离婚诉讼,节约司法成本而具有存在价值。但同时,推进定期婚姻须解决好婚姻登记的变革、社会低生育率的压力、婚姻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子女利益保护和婚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等问题。定期婚姻契约能够促进契约伦理和家庭伦理的一致,是制定或补充婚姻法律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的一大进步 ,但该制度在理论、立法及司法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在借鉴相关法制的基础上 ,针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 :应承认婚姻的契约属性以及确认侵害夫妻关系构成侵权 ,以解决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问题 ;应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明确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应明确第三者在特定情况下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应确立有针对性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16.
In 1993, Norway became the second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introduce registered partnerships. As with same-sex marriages, registered partnerships give the same rights and duties as marriages for opposite sex couples, with a few exceptions. The present article describes this ‘new’ demographic event based on Norwegian experiences. Compared to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each year of opposite-sex marriages, registered partnerships amount to less than 1%. Gay partnerships are more common than lesbian partnerships, but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partnerships has increased since the law came into force. In one out of five partnerships, one or both partners have been previously married to a person of the opposite sex. At the time they entered into the partnership, 24% of the women and 13 of the men had at least one child. When examining the registered partnerships entered into in Norway between 1993 and 2001 we estimated the probability of divorce to be 16% after six years. We also carried out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ivorce risk and found that the divorce risk for female partnerships is double that of the risk for male partnerships. Another high risk group is partnerships between a Norwegian and a person from a non-Nordic country.Noack T., Seierstad A. and Weedon-Fekjær H., 2005,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Registered Partnerships (legal same-sex unions): The Case of Norway,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1: 89–109.Noack T., Seierstad A. and Weedon-Fekjær H., 2005,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Registered Partnerships (legal same-sex unions): The Case of Norway,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1: 89–109.  相似文献   

17.
对“感情破裂”的离婚条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离婚标准是国内外婚姻法的重要内容,我国1950、1980和2001年婚姻法都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诉讼离婚标准。但感情破裂原则并非是科学的、客观的离婚标准,该规定忽视了婚姻的伦理性,也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因此,应用更科学合理的“婚姻关系不能维持”作为离婚标准,以保障公民婚姻自由,因为相比较而言,它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和司法上的可操作性,也更符合现阶段真实的婚姻家庭状况。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19.
张维娟 《南都学坛》2008,28(2):73-76
元代爱情题材杂剧中女主角的年龄集中在18~21岁之间,相对于古代女性15—20的适婚年龄来说,她们都可以被称为失婚女。杂剧作家关注的是大龄女子的婚姻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杂剧成为大量关注"失时女"的惟一一种艺术形式。父亲没有或者无法尽到使女儿及时出嫁的义务是使婚恋戏中的男女结合"发乎情,止于礼义"的一种叙事策略。因此,以前称为爱情剧的元代婚恋杂剧,实为婚姻及时戏。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变动与趋势,对民族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已婚率、有配偶率有较大提高,但同汉族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丧偶率在缓慢下降,离婚率却仍呈上升趋势,离婚比快速提高;另外,少数民族家庭户增长幅度远小于全户汉族户,并且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趋明显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