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是否是一码事,长期以来被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所忽视。作者认为有将二者严格地区分开来的必要,否则将有认知方面的误传、误导之嫌。文章较详尽地从中外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分类,歌唱艺术的概念及分类等角度分析,总结出声乐艺术不能等同于歌唱艺术、且歌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互联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在催生着一种新的艺术门类———网络多媒体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艺术门类。网络多媒体艺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它的艺术特征不仅会影响艺术家和艺术的传播,同时对受众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多媒体艺术(狭义)有其独特的特征,即网上传播性、媒体依赖性、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从而对网络多媒体艺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理解和使用不同 ,对艺术起源研究的对象、目标、方法和途径都会不同。艺术和原始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起源研究的第一基础。目前 ,在确定艺术和原始艺术上有诸多难题 ,从这一意义上说 ,艺术起源能否搞清楚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6.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古希腊艺术为例,颇有成效地呈现出艺术解析和审美鉴赏的独特路径。另外,基于多年古典研究的个人体悟,佩特试图从柏拉图美学思想中汲取“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根源。这其中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少,需要认真比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我们赞美艺术,用艺术塑造美德,我们感受艺术,在艺术的星空里,探索真理。谱写青春,舞动生命,青青校园里,有我们创造奇迹!我们热爱艺术,用艺术歌颂时代,我们描绘艺术,在艺术与科学中,追求卓越。演绎生活,挥洒激情,大千世界里,有我们更加美丽!艺术与青春——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团歌@甘霖 @朱正安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真实     
一艺术真实的问题是实现于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正确地理解艺术的真实本质,并使我们的理解有牢固的基础,就必须有一种考察艺术的正确方法。在中国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理论中,真与善、真与美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艺术理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重善,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理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下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就算是所谓的圈内人也会有太多困惑:原有艺术价值体系的失效,艺术理想的遗失以及对艺术终极标准的怀疑;后殖民文化压抑下的茫然;艺术话语权的转移到底将艺术引向何处?在艺术尝试中是否需要道德的约束等等。而作为直接的艺术实践者,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一、正确的定位需要单纯的动机;二、立足本土文化,对传统艺术给予充分的尊重;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西方艺术;四、为的是心。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造像艺术中没有比藏传佛教造像拥有更为丰富和繁多的神祇及法器,于是就有了藏族人人皆有一尊佛的荣誉。如此庞大的神灵体系源于佛教自身的显密教法中三身变现,藏传佛教各派传承中涌现出来的上师、本尊和护法神等。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是以印度佛教选像艺术、本土造像艺术、汉地造像艺术、尼泊尔造像艺术融为一体的具有藏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1.
数字艺术、网络艺术作为现代新兴艺术的代表,已经呈现出巨大的表现空间和审美视域,数字化语镜下的民间传统艺术则面临种种的困境与尴尬.民间传统艺术在各种新兴艺术的冲击下,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被珍爱的理由,传统艺术对待数字化背景下的现代艺术,既有出于自我维护的自觉排斥,又有出于自身发展的积极诉求.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6,(5):58-61
唐诗对剪纸艺术有较多描述,有关诗句表明,唐代剪纸艺术已趋于成熟,且用途广泛。唐诗中的剪纸题材较多,常见有植物、动物、人物、文字等。唐诗所描述的剪纸艺术,在色彩和技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通过唐诗的"以诗证史",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剪纸艺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和弗雷泽的巫术理论是艺术起源“宗教说”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绝对可靠。宗教是艺术起源的一个原因 ,但不是惟一的原因。宗教活动之前可能存在其它人类文化活动。可能恰恰是艺术先于宗教而不是宗教先于艺术。艺术起源“宗教说”有其不能被轻而易举推翻的实证根据和理论根据 ,但该观点也有它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书籍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技术更新的因素 ,有从事书籍艺术创作者引入艺术构思、形式所产生的进步 ,更有各个时期的艺术家以适应书籍艺术设计的原则方法注入艺术创作的种种手法。艺术家们应发挥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与新颖的构思技巧 ,研究书籍艺术的设计规律 ,推动书籍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与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技术与艺术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进入新的时期,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更是人言言殊。事实上,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艺术的表现方式、制约了艺术的发展水平、丰富了艺术理论,而且艺术也反过来改变了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为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有效的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达成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3000年前的三星堆青铜艺术以独立的雕塑艺术个性语言,完成了自成体系的造型方法和特殊工艺的手段,这些已发掘的大量青铜人物雕塑是极有研究价值的国宝级青铜器,它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最有艺术特色的典范。本文对其艺术造诣和科学工艺进行分析,并提出三星堆青铜雕塑突出的艺术个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广义的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而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艺术衍生品实际上是利用艺术的价值,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空间。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来看,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都存在着开发数量少、品类细分差、厂商授权处于起步阶段、深度开发不足、产品有雷同感等问题。为更好地开发艺术衍生品,可从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梳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四方面,系统地解决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作为艺术衍生品,其原点价值是其核心价值。要进行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科学艺术哲学即美学理论、艺术史论、文艺理论等方面展开,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这是由于东西方对艺术的理解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艺术注重与伦理的结合,西方艺术注重与物理的结合。中国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学科发展与课程设计需要有中国特色,还需要了解世界的艺术发展,研究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艺术与技术的相辅相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论是纯艺术还是实用艺术,不论是手工艺的工艺美术设计还是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都有艺术与技巧、技术的相辅相成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和产品总是艺术与技术相得益彰,技术也外化为艺术的形式而成为审美对象。但技术也能制约艺术的展示,因而,只有技术越臻完美,才能越易外化为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的自由度越大,技术也越显其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