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郑杭生教授的三部著作<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部著作共计250多万字,包含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评论等,完整地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学术历程演进和学术思想发展.如三部著作的书名所示,贯穿其中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而书中阐述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则使这个核心得到了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运行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形态;约20年后,郑杭生又推出了他的《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以新的理论话语表达了中国社会学对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谐共享社会的期待。本文通过《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及“互构谐变”的理念和原则,向大家阐释其所要表达的化解差异矛盾、增进沟通协商、达成包容谅解、实现互惠共赢,不断从差异走向认同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郑杭生的学术历程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繁荣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无论在诸如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及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及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方面,还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方面,无论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批判和社会学理论自觉方面,还是在对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融合与学科繁荣等方面,郑杭生的学术贡献都是巨大的.特别是理论自觉思想,尤为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位育论":一条寂寞的社会学本土化路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洲 《人文杂志》2003,(2):152-157
作为生物学与社会学对话的重要成果,"位育论"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予以反省,同时也纠正了西方演化论思想所可能引发的错误,包含了一种美好的重人道社会理想.作为一种学科对话的理论范式,它超越了个体与社会的对立、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对立、传统与西方的对立,它的提出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上是一种创新."位育论"昭示着生物学演化论思想和传统中国文化结合的一种路数,虽然只是一条寂寞的路,但却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5.
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始即以理论自觉意识确定了以“社会运行”为主导观念的社会学定义,并衍生出“社会转型论”等四论;更形成以“社会运行”主导观念为导向的有自己话语体系的学术群体.社会运行论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占据了学术高地,有了学术制高点,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创新正表现为从强势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解放出来,为自己正确定位,加强自主性,形成社会运行学派.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郑杭生教授是我国学有成就和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在学术理论上建树颇丰,他提出的社会学"四论"被认为是全世界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文科一级教授的聘任工作.经相关程序选聘,我刊顾问郑杭生先生在2009年5月被正式聘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14名一级教授之一,成为我国社会学学科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级教授.本文是特约的郑杭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童潇对郑先生进行的访谈.在本刊30周年刊庆期刊发,以飨读者,以表祝贺!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学者,著书立说、创立理论并形成学派,是终其一生的追求;作为一个中国的社会学家,在本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当代的社会现实,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是其梦寐以求的抱负.郑杭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和学者良知的社会学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评述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涉入社会学研究以来,郑杭生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形态的理论发现,以及“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他在对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持续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前资本主义危机,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机遇,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种观点认为 ,新经济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核心理论是嵌入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理性选择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更多的是围绕嵌入论和社会网络论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席曾苹 《天府新论》2004,(Z2):208-209
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核心理论是嵌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理性选择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更多的是围绕嵌入论和社会网络论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旧式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对自然的压榨、人与社会的冲突.我们认为,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旧式现代性所指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现代性.因此,中国的社会实践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极有价值.而这样的社会实践,需要一种实践的社会学.郑杭生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是对这种要求的一种尝试.在本文中,我们对"社会互构论"的"实践性"作了分层分析,试图使读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刘少杰 《河北学刊》2006,26(5):82-84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5.
经过历时“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探索,在学界的期待中,郑杭生和杨敏教授合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社会互构论》)已于2010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互构论》作为一份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她的出版对于社会学处理自身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命题,对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推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拟对《社会互构论》一书的创作背景、理论新意、学术坐标做若干学术评论。  相似文献   

16.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2003,23(6):82-92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经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以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为共同关切,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兼有共时性的类型学分析与历时性的阶段论把握.这种二重性特点赋予经典社会学发展理论足够的理论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典社会学发展理论为人诟病的二元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祥 《河北学刊》2006,26(1):81-85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由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组成。作为中国本土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社会学理论,其理论建构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郑杭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郑杭生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其社会学中层理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的下行与应用。基于一种理论自觉的高度使命感,郑杭生及其学术共同体立足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实践经验,通过一次次深入调研,对其宏观社会学理论开展应用、检验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学中层理论。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在结构。理论自觉、理论建构与理论应用,是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的发展逻辑。开展郑杭生中层社会学理论谱系研究,对于探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