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而人则是文化存在的本质。然而当今文化的异化使文化成为了压抑人、束缚人的工具,它大大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就大众文化的特征而言,它带给人们更多的都是些消极的影响,大众文化与人的异化在某种程度来说都是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就试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达到拯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启蒙理性在张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逐渐演变为技术(工具)理性,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奴役人的手段。启蒙精神非但没有兑现"促进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的承诺,反而成为了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在工业社会压抑的意识形态控制下,感性以异化的形式存在,幸福与自由出现了分裂。马尔库塞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重建人的感性、恢复人的本能、实现人的解放的新感性观。新感性观肯定和恢复了感性的地位,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异化现状、实现自由解放的关切,从现实的感性存在突显人的本质,提出了感性的重建和引向感性革命,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审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它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属于广义上的大众文化批判。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化的解构:解构文化艺术的本质导致文化的异化,解构文化的价值导致文化经济商品化,解构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异化是文化反客为主,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统治和支配人的外在力量.文化异化在历史和现当下呈现出不同的症状:中国传统文化异化、现代技术理性文化异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文化异化,以及大众文化异化.并提出超越文化异化的方法:文化以弘扬人的主体价值为基本取向;确立人对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建立人的社会关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的本质在精神层面的确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目的所在。大众是文化生成和消费的主体性力量,文化最终应以一种大众化的形态而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逻辑取代了文化产品应有的审美逻辑,文化生产的目的被异化,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不得不服务和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在总体工人的格局下,作为个体的工人成了总体生产过程一个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部件,在其身体里蕴藏的“人的自然力”被非常片面地发展着、使用着,劳动失去了创造性。社会的蚂蚁化、个体的工蚁化,带来大众文化的“蚁众”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是为资本更好地麻痹工人、消解其反抗意识而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传播为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文化异化的深层动因是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悖论。资本的增殖离不开生产能力的扩张,而人是生产的主体,人内在的劳动潜能开发的程度直接关切着资本增殖的实现程度。资本驱动下的劳动异化将劳动与人的精神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的劳动行为本身失去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劳动成果也不再是为人的,而是作为外在于人的异己性的力量与人对立。当下人们文化需求的急剧扩张需要我们在文化生产领域发挥资本的工具性逻辑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固有本质;以人为本,扬弃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满足人的利益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以人为本,扬弃人自身的异化,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驱力;以人为本,扬弃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深层内蕴和最终目标。要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思考有关大众文化的一切问题,都应立足于“大众”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分析大众的特征、内涵、构成成分及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不应离开大众性,将目光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某种流行形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结为20世纪现代工业的产物,就否定了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也并非是低层次的文化,从动态上来看,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大众文化表现为娱乐文化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共同性与独特性并驾齐驱,而不会因为共性的发展而淹没了个性  相似文献   

8.
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及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进而分析、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在劳动中蕴涵着自由活动和强迫劳动两种不同的含义,而且这两种含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中也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劳动者内在生命本质的丧失,一是劳动者获得全面解放的可能。共产主义正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理想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自由地生活在共同体之中是人类的本质需求。对于"共同体"与"自由"应当如何取舍,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共同体优先"到"自由优先"的抉择。现代社会的到来是以解构传统共同体为代价的,但现代人并未因此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反而陷入共同体与自由双失的"现代性危机"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危机,资本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共同体"与"自由"双双阙如的根源。马克思从实践及其造就的生产关系出发,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践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关系异化于人的本质,使共同体成为异化于人且禁锢人类自由的"虚幻"存在。通往"自由人的联合体"需要扬弃私有财产、消灭异化劳动和分工,在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中变革异化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破解由资本带来的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保存了人类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在这里马克思的所谓扬弃,即是事物对立双方通过无数环节,不断分裂、斗争、统一的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所谓保存了人类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则是对人的历史的积淀性质给以必然的肯定。从意识发展的宏观角度看,由于我认为艺术与宗教最相似,是由广义的人类文化作为其发展及反映的基础和背景的,故此文仅从历史内在发展的扬弃,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一、宗教是关于人的内心情感实践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11.
李骏  吴龙桓 《兰州学刊》2011,(4):207-209
嘉比力克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及与社会的割裂,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提倡生态艺术与"女性伦理",指出与社会互动、紧密联系才是新艺术的典范,才能使艺术重生魅力,回归精神的领域。嘉比力克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艺术学者。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认为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因为艺术是社会反题,而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即前者反抗着社会,后者维护着社会。艺术之所以痛斥大众文化,不在于后者威胁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而在于大众文化加剧了人的异化,阻碍着现代性的进步。阿多诺这种思想的二重奏是"无调的",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始终是不和谐的,因为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其实这种"无调"中贯穿着一个宗旨:对人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相似文献   

13.
受限与自由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错、辩证统一,这一点需从马克思的视角予以解析。人从动物进化而来,既有自然规定性需要,也有自我规定性需要。满足自然规定性需要的活动,哪怕出于主观自愿,依然不自由,满足自我规定性需要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自我规定性需要与自然规定性需要共存于一身,规范着自然规定性需要。若突破了自我规定性需要的管制,满足自然规定性需要的活动就是恶,限制作恶之人其实是帮其恢复自由,此时受限与自由就是同一的。除引起恶之外,自然规定性需要还能异化自由的活动。但人自我生成的本性一定能压制住恶,一定能克服异化,一定能使满足自我规定性需要的活动充实人类所有领域,这便是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4):93-96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他在阐明艺术价值的根源和艺术创造的关键基础上,又从艺术创造主体角度对艺术的真谛进行了人性主义的阐释。其要点有二:一、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层级性决定着艺术创造中价值、意味发现的层级性,艺术个性化的前提乃在作者能得“性情之正”而不仅仅是“性情之真”;二、“文”与“道”之争是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而“专制制度”才是文艺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主流性格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现世的性格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出世的性格,在这两种性格引导下的中国文化又始终表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亲和的特征。艺术之于文化,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最高表现形式,而音乐又是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富于自由意志与形而上意味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庄子艺术精神深蕴其中,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国传统音乐在自然中的升华与在自由和自然中的映物与观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主旨是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异化和片面畸形发展;提倡人的行动自觉自愿自主,反对物统治人和客体支配主体;提倡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反对与之分裂对立以及提倡人的创造性能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当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作为资源合理配置手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其弊端和负面因素保持清醒认识,并努力采取措施尽可能用其利而弃其蔽;另一方面对个人说来在巨大的物欲诱惑和外在压力面前保持心灵的清明和人性的尊严,并努力让每个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约翰·巴勒斯看来,人与自然是生生相息、紧密相连的,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现存文化中广为流传疏离自然的态度。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消除自然资源用之不竭的神话,防止其被过度使用,同时还要转变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态度,使人们学会亲密地欣赏自然。在巴勒斯的文化叙事里,科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能帮助提升他们的情感、想象和精神的敏感性,进而帮助他们谦卑地与自然相处。作为美国早期重要的自然作家,巴勒斯一直思索着: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里,怎样才能把对自然的爱、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构建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栖居的画面。  相似文献   

18.
陆蕾 《兰州学刊》2011,(8):193-195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是我们古老民族创造精神和审美本源特性,它是中国民俗文化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在哲学、考古学、历史学、关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借鉴与弘扬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精髓,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将对倡导“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设计艺术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对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通过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创造出产品,反过来这些产品又变成对立的力量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使得人原本所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和扭曲。表现为劳动的异化导致劳动由乐生沦为谋生的手段;人的需要的异化导致价值失落和精神意识的异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冷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真正提升人的幸福感就必须做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人际交往,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