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托受托人民事责任是保障受托人权利义务实现的重要措施。无论是从比较法的视角还是从信托这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本旨、功能等方面来看,信托受托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均应当属于过错责任的范畴。文章首先肯定在一般情况下,受托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进而通过对在受托人转委托、共同受托人这两种特殊情况之下产生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分析,表明在此种情况下受托人民事责任的认定仍然应当适用过错为其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2.
民法的归责原则 ,是构建整个民法内容和民事责任制度的关键 ,合理的归责原则体系一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应体现民事责任制度的制裁、预防、补偿、保护权利等价值功能。我国民法的归责原则体系应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组成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学界围绕归责原则引发的讨论,与其中"责"之所指密切相关.从表面上看,这一争论异常激烈,但如果明确归责原则之"责"仅限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则各方见解并无对立.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应强调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以损害赔偿责任为限,明确归责原则的"责",仅指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非泛指各种民事责任或者侵权责任,即更具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知识产权法学界存在过错责任说、无过错责任说与混合说的论争,这些论争缺乏一个共同的讨论平台。在对侵权责任形式区分的基础上,应当将归责原则限定于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上,继而,应当建立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立足实践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而不是一元化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5.
与Trips协议相适应的商标侵权归责原则与我国民法通则、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确认的以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的侵权归责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应当采用过错归责而非有学者认为的无过错归责。把握商标侵权责任构成与基于商标权请求权的其他民事责任构成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理论上理顺我国商标侵权责任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环境污染侵害之民事责任”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环境污染侵害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归责原则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分析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以及归责原则等重要问题,以求对我国环境侵害赔偿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浩 《理论界》2000,(4):47-48
归责 ,是指在合同不能履行以后 ,应依何种根据使当事人负责。归责原则 ,是归责的基本规则 ,它是确定合同当事人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也是对合同法规范起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是否承担违约责任这取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一定的归责原则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合同的立法政策 ,同时 ,又集中表现了合同法的规范功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 ,不同于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整个民法规范 ,而合同法的归责原则主要反映了合同法的特殊性 ,其效力仅及于合同法 ,一般来说 ,合同法的归责原则都要受民法基本原则的指…  相似文献   

8.
新商标法的制订出台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于商标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却未做明文规定。随着我国加入WTO,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侵权行为法、知识产权法领域对该问题的争论和TRIPS协议相关规定,以及我国商标法立法及司法实践,建议我国商标法应确立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的二元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9.
归责原则作为归责的“规则”,决定着侵权责任的构成及其责任形式,而非民事责任形式决定归责原则。知识产权侵权适用“二元归责”原则,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符合我国知识产权“适度保护”的立法政策。知识产权侵权的特殊性、保护的有限性及其请求权竞合等特性,影响乃至决定着“二元归责”原则的适用。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不再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而是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素,这已成为知识产权立法之趋势。侵害知识产权的“二元归责”原则,与该立法趋势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是知识产权侵权赔偿诉讼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也是确立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关键所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侵权的一般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然而,面对形式多样、性质各异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原则已突现其局限性,依过错责任原则认定行为人过错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本文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在对知识产权侵权的过错责任原则这一归责原则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方案,力求构建一种以过错推定责任为一般、以过错责任为例外的二元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电子认证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子签名、电子合同和电子认证的法律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其中,电子认证法律制度可以解决网上交易的信用安全问题,其法律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多种类型,主要涉及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主要是电子认证机构)、电子认证申请者(主要是电子签名人)、电子认证验证者(即电子签名依赖方)以及电子认证注册管理机构(简称RA)相互之间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所涉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及其限制,采取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同时,对目前一些现实问题,尚需思考和完善,比如,电子认证标准不统一、电子认证服务业规则不规范、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普遍存在等。  相似文献   

12.
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专业中介机构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应认定为侵权责任 ,其因果关系、归则原则以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等都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时代,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民事责任是一个长期面临且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因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致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断出现,目前,法对其无明定,宜在司法解释中界定。本次修改著作权法时应明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形式审查的事先审查义务,违反规则则承担自己过错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应对过错所致损害全面赔偿。  相似文献   

14.
赵霞 《理论界》2013,(10):88-90
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机构赔偿责任作了的规定,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也没有对一些基本的理论性问题予以明确,导致缺乏可操作性,也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混乱.本文认为,不动产登记机构赔偿责任在性质上属于民事赔偿责任,归则原则为严格责任,赔偿的范围为全部赔偿,责任的形式为独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民事责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引发了一些新型社会和法律问题。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在涉及电子商务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中,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民事责任自然也成为核心和焦点问题。厘清责任构成特点以及具体的过错认定标准,对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发展,遏制网络环境下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网络购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分渠道经营、价格过滤与低价解释、信用激励引导和协助维权等制度,维护网络交易安全和公平。主要通过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民事责任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提出规范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行为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史黎  周东威 《学术探索》2013,(11):18-21
本文论述了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优先原则的侵权责任法对责任保险制度的影响,具体分析了侵权责任法和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两者的关系,并对无过错责任和侵权责任优先的原则进行解析,最终进一步分析侵权责任法对侵权保险及其制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告荐证者包括团体荐证者与自然人荐证者。广告荐证者应当为虚假广告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并为此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同时广告荐证者应当承担比广告主较轻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孟亮 《学术探索》2013,(8):39-43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现象的大量出现,是《民事诉讼法》增加112和113条的直接原因。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未完全解决虚假诉讼人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为了全面遏制虚假诉讼的出现,立法必须清楚地界定虚假诉讼行为的违法和侵权的性质,并对虚假诉讼人施以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华沙公约》及其华沙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统一的损害赔偿限额。围绕损害赔偿限额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之争,在华沙体制建立伊始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一直是国际航空法上广受争议的问题。损害赔偿限额在侵权法中,并非严格责任或者推定过错责任的本质特征。损害赔偿限额在理论上缺乏正当性。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中损害赔偿限额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民用航空法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基本责任方式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基本责任形态为替代责任和自己责任.如果构成共同侵权,则形成连带责任,出现的责任形态是自己责任的连带责任和替代责任的连带责任.应当根据侵权责任形态的基本原理,确定机动车交通事故基本责任形态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