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期的方言小说中,方言被当作普通话及公共语言的“他者”,只是这个“他者”并不纯粹,并不总是一种异质性存在,这与普通话、公共语言的侵扰有关,同时也与地域的模糊、趋同有关。但是方言的出场却是思想和语言的突围:试图重建公共话语之外的话语,记忆公共经验之外的经验,反抗对汉语的简化与损耗,摹写语言与生命间的缠绕状态。  相似文献   

2.
“90年代”这一语汇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更是一种时代风尚、潮流、趋势等诸种特征的总汇。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特征是:1.话语格局的多样化;2.语境的碎片化;3.话语关系的演变,即作者写作与读者阅读的关系,就是作者是以教化、训诫、鼓励读者为己任;4.批评的尴尬,它难以使作者满意又对读者有教益;5.文学的图像化追求;6.政治话语支配转为商业话语的渗入;7.深度美学转为“镜式”美学;8.失语状态下的话语,即作者在创作时,有时就真的有不知道自己应怎样言说才好的感觉。这种即时性的审视可能给未来几年的文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现代性视野的确立,与他对现代性问题意识的反思和对现代性之反面话语的批判密切相关。一方面,哈贝马斯分析了黑格尔现代性自我奠基理论的严重失误,另一方面,哈贝马斯又对尼采之后的两种现代性批判话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哈贝马斯发现现代性哲学话语出现所谓“穷竭症候”的原因在于,它陷入了意识哲学范式不能自拔,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因此,范式转换、理性重诠是现代性重建的根本与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在美学和文艺理论都到了必须走向创新重建的关键期,而反思问题和现象往往是走向建设的起点。"哲理美"便是这样一个关键点。哲理美是否可能,长期在西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的解决,仅限于西方语境是难有结论的。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明确地认为哲理美是可能的。这不仅可以结束千古争论,而且对西方和中国具有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既可以激活古今哲理美学观,引起理论反思,调整美学主流话语而归于合理,完成文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与超越;还可以引起对文学艺术发展自律的觉察,掀起重写美学史、文艺史的热潮,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建立了新的属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话语空间。尽管此时“左”倾话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权威话语 ,但在任何社会中 ,话语不可能只是一种声音 ,一种完全和谐一致的声音。“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对于“左”倾话语的批评就昭示了这一来自异端的抗议。左翼文学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是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冲突 ,不同于权力政治或实践政治的对抗和冲突 ,然而这一冲突共同支撑了三十年代的文学时空 ,双方在客观上形成张力 ,防范着不被同化 ,也防范着走向极端 ,对文学的多样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2):77-79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方色彩的话语,那叫做“方言”;每一个行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我们就叫它“术语”:那么,如果大学校园里也有那么一些话,是属于学生们的呢?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大学生们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用来在网络上交流,旁人一般是很难理解其中含义的,我们把这些话称作——“网话”。接下去就将为您解密校园十大“网话”。  相似文献   

8.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唯物主义”是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形态。它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建构起来的:一种是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在经济和日常生活层面上,建立经验的文化哲学;一种是汲取欧洲“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在语言意义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建立批判的文化哲学。本文着重考察这两种思路在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传统和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文化阐释上的不同观点.揭示美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多元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所形成的“去政治化”理论“共识”,并未能为评价和指引中国文艺实践和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理想图景。对“政治”概念的窄化认知偏见和“原罪”历史记忆,对文学本体阐释的日趋虚幻化和抽象化,正成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桎梏。当文艺理论已进入较为常态的生存环境以及文艺实践要求理论回答时代问题的今天,应该对二者关系的言说范式做“历史化”与“问题化”的再思考,进而寻求重建文艺政治维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范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最早提出来的,其中,它的“范式转换”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其它学科领域借鉴来厘清所从事领域的发展、变迁路径以及把握其领域的未来走向。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行政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统治型行政文化范式、管理型行政文化范式以及正在形成的服务型行政文化范式。处于萌芽阶段的服务型行政文化范式,只有以人为本,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成为主导行政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现代化发展优势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话语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突破西方的现代化话语裹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在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中明晰发展方向,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政治性;要在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中提升理论自觉,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学术性;要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相统一中探索发展规律,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要在独立自主与兼容并蓄相统一中消弭话语隔阂,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道义性。只有从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的基本原则出发,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由“他塑”走向“自塑”。  相似文献   

13.
叙事学理论从诞生到发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 ,发生了一次范式转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认识活动 ,这个理论本身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与文化全球化发展对应的两个基本特征 :趋同性和多元性。所不同的只是形成趋同和多元的走向略有差别。文化全球化以一种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霸权话语以及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来表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而叙事学理论则是具体叙事作品的共性造就了趋同性 ,又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通过向具有叙事性特征的不同媒介的渗透阐释着多元的话语性。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叙事学研究活动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全球化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人类学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展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趋于或回归于人类学范式。说“趋于”,是因为这一范式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未曾存在过,而说“回归于”,则是因为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便是人类学范式的开创者。这一趋向或回归并非是个别人的理论兴趣所致,而是在现实生活与理论背景两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基础。但这一点迄今尚欠明朗,故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哲学是一种理论活动,除非我们像旧形而上学那样,认为观念自身有一种独立的存在与发展,我们便不能从理论自身去看理论的发展,而是不可避免地要从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两种话语链接刘祖云在《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当今,“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语汇与学术语汇,但是两者没能实现理论“对话”与“链接”。库恩的“范式”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据此可以从观念范式层面的价值同构、规则范式层面的制度互动、操作范式层面的机制共建三个学术视角,对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两个热点问题实现理论对接,以寻求学术增殖与学术创新。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观?周中之在《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6.
延安歌唱通过文字媒介向口头媒介的转换,激活诗歌发展本身内蕴的“歌唱性”,打破了“诗乐分途”的理论束缚,推进了新诗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它遵循了工农大众在劳动中“一呼一吸”的生理机制及其所产生的身体节奏,紧紧贴近大众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与情感逻辑,使得“诗歌”终于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转换为口头媒介,延安歌唱反而巧妙地解决了唱词中书面语与口语的纠结、普通话与方言的缠绕,生产出一种源自民间、能够交还民间并被大众真正接纳的抒情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7.
社群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对抗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祉群主义力图把社群利益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强调“公共的善”优于“个人的权利”;主张“强国家”,反对“小政府”。这种思想对纠正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偏颇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一以对抗性形式出现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8.
是回归 深化还是滑行──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回归”、“现实主义深化”的提法不够准确;“现实主义”不同于西方原版的现实主义;当前的“现实主义”写作是回返故道;它的来势不算大,不可能左右和代表中国文学大的走向;它没有顺应写作范式转换的趋势;它专注于十分具体的问题,逗留在现象层面,有模式化倾向,其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大于它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生态文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界,存在着有关“生态”“环境”孰优孰劣的辨析与争论.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辨析与争论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生态”优于“环境”一词的原因,以及对“环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评的诸种可能.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对于生态话语构建和生态观念确立有着重要作用.生态语言学批评作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主要范式,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生态或非生态因素的批评分析,为语言的深生态化进程,并最终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或解决做出努力.生态语言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批判考察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因此可以为我们分析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为我们反思生态文学、美学理论话语自身的生态或非生态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