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的反动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派军阀势力;各省也形成了许多地方军阀势力,在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已经七十周年了。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义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奋起响应。在这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年君主制度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地处中原,当时被称为清朝政府的门户、武昌革命军北上通衢要道的河南,也经历了一场激烈复杂的严峻斗争,河南革命军总司令张钟端等革命志士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作为袁世凯的故土,重遭复辟势力的残酷压迫,接着连年军阀混战,河南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至于辛亥革命烈士的遗骨,也长期未能得到妥善的安置,直至三十年代初,经过参加辛亥革命有关人士的呼吁,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才拨款修建了烈士墓。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以张榕、张根仁为首的革命党人试图在省城奉天发动革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张作霖就是镇压革命、屠杀革命党人的反动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清代档案史料说明,张作霖在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进驻奉天省城协助赵尔巽稳定局势,听命赵尔巽对革命党人血腥镇压,投靠袁世凯拥兵一方,勾结日本独霸东北等政治行为,一步步实现了其独占东北的霸业.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的成功虽是由合力推动的,但袁世凯功不可没;而辛亥革命走向失败,则主要是袁世凯一手导演的。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达成诸多共识,革命党人藉此对清朝体制进行西方式的改革与建构,初期取得了一些革命性的成果: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创立中华民  相似文献   

5.
《秦政记》、《秦献记》,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中写出的反复辟战斗檄文。今天在深入批林批孔的斗争中读这两篇文章,更能感到它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战斗气息。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和帝国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袁世凯一上台,就大搞颠覆共和、复辟帝制的反革命活动。这时候,保皇派头子康有为迫不急待的跳了出来,当了袁世凯的“圣人”。康有为公开扯起了尊孔反法的破旗,叫嚷要实行孔老二的“礼治”,拚命攻击法家路线。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宣传革命,举起了打倒孔学的大旗,同尊孔复辟势力展开了激战。早期的章太炎就是这场斗争中的一个旗手。  相似文献   

7.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组织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直至被袁世凯暗害。宋教仁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投身民主革命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不愧为民主革命的斗士、宪政精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把民国总统的职权让给了大地主、大军阀袁世凯。何以让权?史学界普遍认为乃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结果。怎样看待让权行为?史学界一直持否定观点,甚至视之为革命党人对反动势力的妥协投降。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有欠公正。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曾开展过多次革命活动,只同盟会就发动过十多次武装起义,在历次斗争中都表现的英勇顽强,对反动势力从未妥协过,在辛亥革命以后,革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以后,严复开始走出原有的体制之外,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依据,成为游移于革命与保皇之间的中间势力的典型代表。在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中,他与袁世凯密切配合,为袁主控全局献谋献策,进而坐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严复的思想演变,为我们了解清末中间力量的抉择提供了一个值得解剖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政治秩序和权威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并不是因为革命党人主观上的妥协、让权,而是因为革命前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中国社会秩序的不合理.所以,在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所致力的只是改变传统权威维持下的政治秩序;革命胜利后所进行的建设,也就只局限于建立新政治秩序和新权威,而不是法制和国体的建设.正是在当时整个社会要求恢复权威和秩序的呼声下,袁世凯夺得了民国权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