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津虽在明代设卫,但其得名与明成祖"靖难之役"无关,不是明代官员附会出的"天子之渡口"之意。金章宗赐名潞水(今北运河)为"天津河",天津的称谓来源于此;它是来自东北的女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女真人经营今天津地区在文化上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赋役是沉重的。它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说,江南地区(概指长江以南的南直隶、浙江等地区)以重赋为累,这一点已为很多研究者所论述;而在北方(概指山东、河南、北直隶、山、陕等地区)则往往苦于重役,对此,似未引起足够的研究兴趣。本文拟就此作简略论述。一南粮北役的问题,在明代当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人们的议论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门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问题 ,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政官员的职业道德具有导向性、有权力道德和职责道德的特征 ,从政道德建设的实现途径是 :一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规范和体系 ;二要建立健全制约教育部门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机构、执法机构 ;三要靠内在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遍及全国各地的卫所,管辖着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军户和面积不菲的田地,从而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军卫移民群体。军卫移民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自明初移居之后,近三百年间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原迁出地。明代河南的军卫移民,在与迁居地军民共处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以下特点:武官是卫所移民社会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僠的主导者,而军卫群体则是文化传播重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明代军制建设的三个原则:“居重驭轻”原则、分权制约原则和屯田养兵原则.着重叙述分权制约在军事机构、官员任命等方面的体现和屯田养兵的目的、制度、成绩.第二部分阐发明朝中叶以后军事上衰败的表现及原因.着力分析屯政败坏的恶果和分权制约原则的各种弊端,这是明代军事衰败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明军事衰败的根源在于专制皇权为削弱武将权势,执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原作家群是一个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庞大创作群体,大致包括两类作家,一类是坚守在河南本土的作家,一类是生活、工作在外地的河南籍作家。中原文化氤氲了河南人特有的性格特征,而中原作家群在文学创作中则形成了关注现实、尊重历史、注重对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基调,在题材上则以对苦难的抗争和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中原文化的反思为基本内容,在表现上则以厚重而风格多样为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灵宝许氏为明代著名望族,科举、宦望皆为世人所称.其于文学亦甚有成就,三世之中擅长诗词文赋者代代有之.虽文献多有散佚,然仍可考见其大致情形.从现存作品来看,许氏文学在内容、风格方面均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明代文坛风尚的变化,有着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新官场小说的主题已越来越多地涉及官场伦理问题.官场伦理本质上属于政治伦理,涉及从政者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新官场小说反映了政治领域中官员政治公共道德的蜕变、个人道德的沉沦、权力伦理的缺失和伦理关系的失范.新官场小说家对官场政治伦理的广泛关注和深入剖析,凸显了时下官场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暴露官场政风蜕变的同时,流露出对官场政治道德衰变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胥吏往往作为负面形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被称为"猾吏"、"奸胥"和"衙蠹"等,我们在一边倒式的语汇中,还是能发现不少吏员具有正常的人格特质,只是由于主流意识中轻吏、贱吏心态的存在,以及话语权为上层官绅所掌握,使我们难以得知吏员真实的道德水平和在行政事务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通过考察吏员出身者的居官表现,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吏员的道德意识、行政能力,也能看出吏员出身的官员是否具有真才实干,与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有无明显差异。在明朝初期,吏员选官是朝廷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不少吏员出身者官至六部尚书,此后,吏员任官一途受到抑制,朝廷规定吏员出身者不得任御史和府州正印官,在考核和褒奖时也明显向进士出身的官员倾斜,大有只问出身不论才干之势,显而易见,吏员出身者在选官过程中遭遇到"出身歧视"。事实上,明代吏员出身的官员中有良有莠,其中不少人政绩彰显,操守谨饬,也不乏文化素养较高者,吏员的生活经历并不必然造就刻薄威严的所谓职业特性,他们与进士、举贡出身者的历官表现并无天壤之别,可知今人所获知的"奸胥猾吏"形象有欠周全,明人对吏员选官者的歧视也有违广开人才任用途径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以来政治学研究的法律制度化向度背景下 ,强调从政者的道德责任既有其必要性 ,又有其独特取向。其必要性主要是 :政治领域的公共性 ,从政者的“自主性”和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以及法律制度的不足和局限。其独特性取向是 :道德价值取向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道德取向上成为公正的化身 ,私人道德取向上成为践履美德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促使"网红官员"在巨大的"网红"军团中脱颖而出,其身份的特殊性给其带来了足够的流量和焦点。但是"网红官员"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争议,有赞扬者、有质疑者、有反对者。争议的焦点在于官员运用网络是真心为民众服务还是"作秀"吸引眼球。"网红官员"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官员要提升其网络素养,正确规范运用网络;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保障"网红官员"多元化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录 一、历代监察制度的概况 二、明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一)都察院(二)总督与巡抚(三)监察御史与巡案御史(四)给事中 三、明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和作用(一)明代监察官员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的作用(二)明代监察官员对皇帝绝对权力的制约(三)明代监察官员在与宦官集团斗争中的作用(本期选刊此节)。(四)明代监察官员在打击贪污、肃清史治、巩固封建统治过程中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4.
明代前期河南部分州县在赋税征收中已进行折亩。嘉靖、万历后,一些州县在辖区内实行了丈地折亩均粮的办法。受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明代河南州县折亩在时空、力度和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折亩制与三等九则制在赋税征收上只存在纳税方式的差异,对税负负担未有实质影响。一些州县的具体折亩措施体现了明代国家对均平理念的追寻与实践,而南北方在折亩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救灾中,为了充分调动民间救灾力量,明政府施行劝赈.在执行明政府劝赈政策时,官员们首先遵循民众自愿的原则,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强制逼迫的情况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劝赈过程中,一些灾区官员公开捐出自己的俸禄,给民众作出表率.有的官员亲自深入民间规劝民众力所能及地为救灾作出贡献.在劝说的过程中,官员均能注意劝说的方式方法,如勤政以感动民心、不扰民、消除富民的顾虑等.  相似文献   

16.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仪活动。国家可以从中央和地方官员中选任河南尹,对河南尹的选任注意到籍贯的回避。从河南尹的职掌和选任的情况来看,河南尹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官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边远地区主要包括北方的前江晋陕沿边州县和西南、中南的云贵川广琼等地.它们或路途荒远,险阻多瘴,或地接边关,屏障腹里,或多族杂居,易动难安,其治乱安危对明王朝的政治统治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重要性要求统治者强化和优化对这些地区官员的管理,以确保当地吏治活明,局势稳定。以朱元月、朱槐为代表的明初统治者曾经为此作出较大努力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到明中后期,明王朝在这方面的失误渐趋严重.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失误的表现、根源和社会政治影响,并对时人提出的应对方策略作评述.纵观明代中后期,统治者在边远地区官员管理…  相似文献   

18.
救灾用人关系到救灾的成败,因而"救荒贵在得人"就成了明代人的普遍认识.明代救灾官员的选任,既重廉洁.亦重能力,强调廉、能的结合.在救灾用人实践中,既承继传统的遣使救灾,又充分发挥巡抚的多重作用,并重视府州县赈务官的选任.但明代的救灾用人无法脱离整个吏治环境而独立存在,故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官箴书”的代表作品之一,《钦颁州县事宜》一书在内容上基本涉及到州县衙门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权威性的“州县指南”.该书是在雍正皇帝的积极推动下,由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官员编撰而成;并经雍正审定后,谕令刊刻、颁发给全国的州县官员,是典型的通过皇权自上而下推行的“官箴书”.这既与雍正厉行整饬吏治的意图有关,也与他希望藉此弥补州县官的法律知识与从政经验之不足有关.在皇权的力量之下,《钦颁州县事宜》不仅传播范围广泛,而且在清代的州县行政与司法实践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冬生 《东岳论丛》2003,24(2):97-101
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耕作制方面 ,北部地区以麦作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与南部江南一带的稻麦二熟制都得到进一步确立 ;2 .在耕作栽培方面 ,无论南北农业的耕作与管理都趋向更精细化方面发展 ;3.在生产经营方面 ,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 ,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业经营已在江南部分地区萌现。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当前 ,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这一基本国情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 ,是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 ,而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优良传统相结合 ,因此 ,研究、总结我国传统农业之精华 ,不仅具有重建文化的学术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