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旧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蒙受奇耻大辱、挨打受气的时期,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洗雪民族耻辱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国耻国难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民族平等自由的伟大意义。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筹建各类宣传教育团体,开展各类国耻国难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在党主办的各类报刊中发表国耻国难宣传教育言论和主张,出版系列丛书,唤醒全国民众,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2.
徐晓莉 《金陵瞭望》2010,(29):33-34
博物馆与国耻教育密不可分。就是因为有184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国耻.才有了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相似文献   

3.
"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4.
《北京纪事》2013,(1):48-51
老字号,数百年,造福百姓四海传。硝烟、国耻、金匾。丹心、热血、诗篇。同修仁德救苦救难,炎黄子孙宁折不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是什么?相信很多中国人会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爱国!没错,试想一个国家,那里的人们几千年来一直男耕女织地过日子,那么他们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一定充满了爱和眷恋。当然,中国的民族之魂并不仅仅局限于爱国,她还有勤劳、勇敢、善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风雨同仁堂》是一部好戏,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为了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教育的政策。要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这对广大的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而言,遭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特别是中国西部省区的民族教育。到底是裹足不前,还是跳跃式发展,这就取决于树立了怎样一个现代民族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7.
原本被视为文化象征的缠足习俗,在近代逐渐变成了野蛮的国耻.这一重大观念转变与20世纪初大坂、圣路易博览会列妇女缠足为野蛮之俗的刺激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已有部分与西人接触较多者以缠足为耻,但更多是个人观感.在博览会事件的刺激下,这一观感逐渐上升到国体和文明的高度,并使耻辱情绪发展成为集体舆论,确立了缠足野蛮的观念.进入民国以后,“博览会耻辱”仍是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我们接受她的历史、她的文化、她的传统,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她的一些耻辱。国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文力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国耻——南京大屠杀。从历史到今天,从中国到世界,对比中日之间对于国耻的态度,还有中国当代青年对于国耻的观点,通过这些对比之后,我们希望找到: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国耻?国耻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代意义?在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选择纪念国耻的方式?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想、去做的。  相似文献   

9.
边境教育是展示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窗口。近年来,国家增大对边境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边境教育。但是对边境民族教育的系统研究还是很缺乏。本文即对最新出版的边境教育的力作《中国边境民族教育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教育借鉴教育人类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教育借鉴教育人类学的思考李燕中国是地球上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每一个多民族国家皆面临着多民族国家特有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成功地实施民族教育,就是一个全球性共同关心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根据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在实...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民族音乐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民族音乐进行具体表现,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各种媒介和不同的民族音乐形式,对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和培养,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虽各有自己的特质和内涵,但又有内在的联系。实现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要通过多种途径弘扬科学精神,使之内化为一种民族意识,实现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高昂的民族精神具有凝聚激励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先导功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师生头脑,从我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辩证关系、坚持本民族价值观与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价值观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与民族精神发展的辩证关系、民族精神稳定性与突显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深刻理解这一命题,必须搞清几个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存在的理论依据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与道德的协调发展原理及现代经济学视野中的人本理论,指出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新时期应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经济的有序和良性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提升了民族精神的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高校德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高校实现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创新思维和世界眼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民族精神要换一种眼光──以全球眼光对民族文化定位 ,要换一个坐标──以开放、融汇、更新、创造的坐标思考民族文化艺术如何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弘扬民族精神要开掘、发挥中华文化在兼容并包、开放融汇中不断创新的品格 ;要转换视角、转变观念 ,在当代全球文化总格局中对民族文化作新的把握 ,还要下功夫做好双向话语转换 ,在转换中接轨 ,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