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 “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狭义之“为学”主要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相联系,以“成人”为指向的广义之“为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这一视域中的“为学”与“成人”相应地意味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其中既涉及本然、当然、实然的关系,也关乎本体与工夫、性与习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艳词”与“小词”、“本色”与“诗化”是北宋词学观的两对最主要的理论范畴 ,前一对范畴体现了北宋文人对词之体性与价值的误读 ,后一对范畴则是北宋中后期对词的本体误读的结果。北宋词学及其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导源于他们那种建构在误读的基础上的词学观 ,而此种词学观念的深层根源则是当时以复归的儒家文化为价值指向的士人人格与主体精神的冲突。对这种深层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观照对于准确把握北宋词和词学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首先提出“豪放”这一审美范畴并用于诗歌批评。随着苏轼的进入词坛,“豪放”一语被引入词学批评领域。它初指词的形式“不入律吕”,但其内涵迅速扩大至包括词的内容逸出传统范围,表达豪壮之情,阔大之景,词人的性情具有“豪放”的特征,等等。明代张(?)将“豪放”与“婉约”作为词的两种典型风格提出,这在对词体的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清代的词学家们从词调的要求、词的内容及词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证了“豪放”作为一种词学风格存在的必然性,并进而探讨了“豪放”词风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4.
说“韵”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从“韵”语义的历史流变可见,“韵”的传达表现,既强调超迈不俗的内在精神与个性情趣之美,又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韵”与重神写意理论不同,有着更明确的源自庄、禅的哲学美学基础与文化内涵。“韵”范畴在魏晋和宋代得到推重,从艺术创造和艺术品味两个方面大大深化了古代审美意境和风格理论。“韵”还典型地体现了山水画审美意识和追求,这又为进而考察古典美学具体范畴在不同艺术类型表现上的特殊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薇”意象进行了全面的考辨,从“薇”的注疏、“薇”意象的源流、“薇”意象的延续性、“薇”意象的拓展性进行了考辨,从而廓清伯夷叔齐故事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 “聚散”对偶范畴,从先秦至唐,接本上未脱《庄子·知北游》所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路数,虽郭象将其与“独化”相结合,成玄英从“重玄之道”出发,进行阐述,使内涵有所丰富,但从总体上看,进展不大,把“聚散”推向本体论的中介范畴并对“聚散”内涵的规定以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充分论证,应归之予宋明理学家。  相似文献   

7.
“清”美文化原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考察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从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本的相互印证入手 ,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 ,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 ,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情景双收:审美意象的深层结构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思维方式上看,它可以追溯至我国汉文字的创造。就最初雏型言,它直接衍生于先秦《易传》的“易象”和庄子的“象罔”。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首见意象一词;“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但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则为庸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创:“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唐始,许多论者开始关注意象,屡以意象论述诗歌、分析书法。到了明代,意象说真正成为气候,这时的很多美学家不仅从各个侧面探索意象的深层内涵,而且还把意象看作是艺术的真正本体(如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曾说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到清代,王夫之、叶燮、石涛、刘熙载、郑板桥筹人对意象的内涵和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意象这一美学范畴呈现出总结性的成熟形态。 我认为,在中国美学史里,意象之所以能跟许多其它的美学范畴相区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意象范畴具有“概念间性”特征。“意象”一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非单个概念而演化为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群。“万物关联”观念使得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具有其深层内涵和独特韵味,这反映在意象理论上即是单个具体概念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信仰、趣味、天地秩序、人物品藻等在内的立体、多层面的审美观念形态。当代学界在使用术语概念去重新理解和阐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意象范畴时,需要考虑其在语言学层面的独特构词形态,并且联系到相关词汇构造所涉及到的思想史因素,以历史、辩证的态度审视意象范畴的“概念间性”特征及其观念基础,理解中国审美所推崇的立体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认知模式。我们需要借助当代学科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开展“再阐释”和优化升级工作,力求用“中国话语”去阐释“中国思维”,进而构建起具备参与全球美学对话实力的当代中国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趣”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作为一个美学要求历经漫长的演进过程,逐渐从生活深入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审美原则“。趣”既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美学境界,也是审美鉴赏追求的重要内容。以“趣”为母体,不断地延伸扩大,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家族。  相似文献   

11.
白婧 《南方论刊》2008,(12):86-87
“婴儿”一词在《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中出现三次,而与其意义相同的“赤子”一词也曾出现一次,但从这四次的原文可以看出老子赋予了“婴儿”更加丰富的意象,并高度赞扬其处世方式。本文正是从“婴儿”在《道德经》中的意象出发,探讨老子关于人类处世方式的观点,试图对当今人类的处世方式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艳骨”,中国词学史上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词学范畴,重视词作情与景的真实,追求一种“即性灵,即寄托”的创作观.温庭筠词既非单纯的艳词,也非为寄托而寄托的身世之词,而是遵循词体绮艳的特质,抒写真景、真情的“艳而有骨”的词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新,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建立、轻维护”“重内容、轻形式”“重迎合、轻把控”“重传播、轻教育”等问题.为此,高校应从坚持主流价值、创新工作思维、统筹平台建设、丰富推送内容、开发周边功能等角度出发,以更加鲜活多元的教育理念,构建生动丰富的模块体系,传播主流价值的思想题材,形成互动浸润的教育环境,推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晚宋词学专论《乐府指迷》《词源》有着深刻的理论分歧:《乐府指迷》独尊清真,指向“质实”;《词源》专主白石,指向“清空”。文章在晚宋词学背景中,讨论了词学范畴“清空”、“质实”的蕴涵,结合南宋以来词论中出现的重要词人创作,对“清空”词风中的“意趣高远”、“古雅峭拔”,“情景交炼”、“骚雅”等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结论是《词源》的理论导向标志着词坛由清真时代转向白石时代的风气移易,也带来了晚宋词风的明显变趋。  相似文献   

15.
自主性的艺术是一个超脱了现实又否定了现实的审美乌托邦。从深层结构上看它植根于永恒的人类本性之中,从表层结构上看它有赖于“美学形式”的建构。对于重内容轻形式、以题材的革命性代替艺术质量的“正统”的尤其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崇拜形式贬抑内容、企图割裂艺术与现实联系的形式主义美学,马尔库塞的“美学形式”论分别起了补偏与救弊之作用。“美学形式”论对艺术与革命、内容与形式、风格化、陌生化等理论关系和问题作了符合艺术特性且比较辩证的阐明,同时此论也包含了不少矛盾与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16.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雅词选集,无疑具有规范词体的作用。它的“清雅”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它的词人、词作以及词作的题材、情感都是经过选择的;其次词作的题材以言情为主,其他各类题材多是从言情派生的。欧阳炯赞颂了赵崇祚“清雅”的编纂思想,但《花间集序》却是用骈体文来表现抽象的词学理论,其间还有遗漏和讹误,因此比较难读。我们认为从《花间集》编纂标准来探讨《花间集序》的词学思想,也不失为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美学是意象体系。中国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比兴”、“兴象”、“形神”、“神韵”、“意境”都建构在“意象”的骨架上。“意象”的基本要素是“象”与“意”。“象”包招物象、心象,二者相互联系。心象是物象的反映,物象是心象的基础。“意”包括“理”与“心”。“理”指物理,客观事物的规律,“心”指心理,包括思想与情感。“意”与“象”的关系既体现出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又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词问三题     
词“别是一家”的提法最早见于李清照的《词论》,是针对苏轼等人的“以诗为词”而发的。对此论人们往往持否定态度,主要理由是,“别是一家”光重形式,不重内容,是走形式主义道路。正是诗词分畛的保守观点,致使李清照的创作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而苏轼等“以诗为词”,反而扩大了词的题材,建立了清新雄浑的风格,为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成为南宋爱国词派的先声;这种观点似已成为定论,解放后几乎所有的新编文学史本、词选本、词学论文等等皆主此说,笔者对此颇有疑惑,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敬希读者有以正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与“文”———从“天下之文”说起王锡臣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范畴应是“文”,是文明、文德、文化、文饰之“文”,而不是“美”。美只是一个较大的从属范畴。这一看法涉及古典美学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不同侧面作多视角的论述,现仅从《周易·系辞》的“天下之...  相似文献   

20.
“轻小说”是用英语的light(轻)和novel(小说)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日式英语,现在英语圈中也以这个词来指代这一源自日本的特殊文学体裁,也称为“轻文学”,其内容包含恋爱、科幻、时尚、推理、恐怖等主题。近年来,随着轻小说与动画、漫画以及游戏创作的密切互动,不仅开创了“ACGN”有机交融、共同发展的新时代,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日本大众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