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世俗基础屈小强一、《维摩诘经》和居士佛教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对于人与宗教的关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与道家思想张运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太平经》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主要经典,也是历代道教徒传习和指导自己宗教实践的理论要籍,在整个道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从《太平经》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演化角度,揭示《太平经》与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道教“真”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道教“真”美观潘显一“真”,作为美学范畴是有其特殊蕴意的。当人在宗教中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  相似文献   

4.
史诗《格萨(斯)尔》形成于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有多重文化因素,宗教文化是其中之一。不论藏族《格萨尔》还是蒙古族《格斯尔》都蕴涵有无比丰富、繁复离奇的宗教成分,记录着藏蒙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的某些信息。本文旨在通过对藏族《格萨尔》和蒙古族《格斯尔》的宗教内涵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反映在这部史诗中两个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异同。蕴涵在史诗《格萨(斯)尔》中最古老的宗教文化是萨满教文化。萨满教是蒙古族和藏族的固有宗教或说传统宗教,在蒙古族称“博”,在藏族则称“苯”或“苯钵”教。萨满教的一大特点是自…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6.
韦伯经济伦理方法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研究经济发展背后的超经济因素,是当今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超经济因素,就其本质而言,是指经济增长背后的文化伦理因素,核心是经济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问题。对此,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一书中早已作了深入的考察,其论述是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毫无疑问,我们的讨论应该从韦伯自己的论述开始。一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是通过对世界各大宗教的比较研究,来考察和论证不同类型的宗教对于人们的社会行动的影响及其后果的。在《新教伦理》一书中,韦伯主要论述了两个…  相似文献   

7.
包括黄天教和罗教在内的明代中末期民间秘密宗教,对元一明(前期)全真教教徒历经劫难而在长时间内形成的宣扬全真教教义(包括其内丹学)教史的“西游故事”,不仅加以继承利用,而且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对之进行了符合自己教义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传教的重要工具。在一定意义上,这八十多年的再创作,是《西游记》定稿前创作的最后“冲刺”。它在今本《西游记》中留下了一系列明显的“胎记”。“五四”以来,大陆《西游记》研究的主流两眼只盯着儒生,对全真教与《西游记》的关联就不予承认,更难注目于此,现在是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成就──评吕大吉新著《西方宗教学说史》黄燕生继《宗教学通论》(198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后,吕大吉先生新近又向学术界奉献一部巨著:《西方宗教学说史》《通论》问世之后,立即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1],我们有理由...  相似文献   

9.
陈映真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宗教式的爱、正义、怜恤,但,陈映真也从未脱离过现实,他以坚忍不拔的苦行僧式的探索,在作品中真挚诚实地描述了自己的人生感受———从《面摊》、《故乡》、《玲珰花》到《夜行货车》、《云》  相似文献   

10.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11.
一、前半期的公孙胜——江湖游方道士 从《水浒传》全书来看,公孙胜是梁山泊副军师和宗教代表。武装起事、造反是风险性极大的,都要乞灵于天帝鬼神,一是给起事者以心理安慰,一是能调动更多力量的参与。因此在这些武装集团中大都有宗教人士(要擅长巫术)参加。《水浒传》中除了宋江自己搞些装神弄鬼活动(吴用配合)外,公孙胜就是一个通法术、有法力宗教代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具有基督教色彩的作品:史铁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钟声》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牧师放弃宗教信仰的命运;竹林《地狱与天堂》、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描写文革期间主人公对基督教的暗暗皈依;北村《施洗的河》、张行健《田野上的教堂》反映改革开放后信教的自由与宗教的影响力。这些作品生动勾勒出基督宗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曲折与沉浮,赓续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拓荒、求实、创新─—评《中国民众宗教意识》谭属春读罢侯杰、范丽珠的新著《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一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把我引向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殿堂。我被作者那独特的视角,缜密的考察和论述,深刻的见解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所吸引。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14.
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对西方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形成这一理论的理论渊源入手,以斯达克(RodneyStark)和芬克(Finke)所著的《信仰的法则》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该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较明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蒋述卓教授一贯坚持“三个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的治学思想,因而在世纪之交的学术反思与前瞻中,将宗教与文艺创造及理论的关系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生发点之一。在宗教与文艺关系的研究方面,他在实践着这样一条学术路向:佛教与文艺影响研究→宗教与美学影响研究→宗教文化学。蒋先生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2001年,下引该书只注页码)正是他在这一路向上继《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等一系列专著之后的又一丰硕成果。《宗教文…  相似文献   

16.
董学特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汉代学术史上,董仲舒的思想学说可以讲是最受学界争议的。尤其是所谓“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问题,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依然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拟对董学特性试作阐述。 (一)宗教性与人文性 在汉代,的确是一个宗教勃兴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出世、佛教传入,都在汉代。这种历史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急切需要,且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环境。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汉代经学家也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占”,“天者,百神…  相似文献   

17.
王晶 《东岳论丛》2007,28(4):195-196
卡夫卡是一位具有浓郁宗教情结的作家,在《审判》中,他面对现代人与上帝的疏离,阐述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也表现出对信仰的追求与迷惘。本文通过获罪、识罪、服罪三部分解析《审判》中的罪与罚。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到21世纪,我国宗教学研究将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宗教研究本来是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把自己的第一哲学即关于有之为有的哲学宣布为“神学”;黑格尔曾突出地强调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宗教同哲学的内在关联;我们中国历来就有艺术、宗教、哲学统一互补的思想,《中庸)}宣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鲜明地强调了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一致性和互渗互补性;我国当代哲学大师贺诚先生在谈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艺术(诗教)、宗教(礼教)…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信奉基督教转变为否定俄国官方的教会 ,同时开始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探索鲜明地反映在《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的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中。托尔斯泰晚年最终形成的宗教思想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认为消除人间罪恶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实行他的新宗教。他在世界观激变以后创作的《复活》等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新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20.
卜筮在我国起源甚早。卜筮本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它以预设神灵的存在为前提,当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的结果没有把握时,就通过卜筮来征求神灵的旨意,以为行动的指南。然而正是在卜筮这种宗教迷信活动中,却在殷周之际产生了富含哲理、极具人文色彩的《周易》,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础。那么,是殷周时卜筮活动本身已经发生了人文主义的转向,然后反映到《周易》上来呢,还是《周易》的创作才促成了这一伟大转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殷周时的卜筮进行重新审视。在传世文献中,最早对殷周时卜筮有较详细论述的是《尚书·洪范》篇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