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树叶 《快乐青春》2014,(12):59-60
“快吃吧!孩子们。”黑熊妈妈放下从远处叼来的肉,亲切地对两个孩子说。“哇,好香啊!”大黑用鼻子闻了闻。小黑可没哥哥那么斯文,上前就开始撕咬,“嗯,好好吃啊!”小黑咬了一口边嚼边说。吃饱了,他们在地上打着滚,嬉戏着。夕阳照在他们身上,好像给他们涂上了一层金色。黑熊妈妈半躺在旁边,慈爱地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此时她感到很满足,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了。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说过:“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正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固有的内在要求与内在规律以它自然的必然性在体现着自己。如果我们不了解经济秩序混乱的深层原因,整顿经济秩序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4.
"鬼"在用来称人时,常见于贬义.例如:①刘庭淞这个人,是缠在我身上的一个恶鬼啊.②老板正耐心地等着几人醉鬼自己醉够了再滚出店门.③吹破天是附近有名的赖皮鬼.④浪荡鬼,不说没个正经心思,连路都走不正.再看几例:①这小鬼,真滑头!②这个小丫头,真是个机灵鬼!③"红小鬼",他亲切地喊我.这几例中的"小鬼"、"机灵鬼"、"红小鬼",都是称赞小孩子机灵可爱,是对其昵称,显然用于褒义.  相似文献   

5.
蒲柏曾说,愤怒是为了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 我的一位已为人母的亲友常常抱怨别人对她的不公平.她说:“我永远记得,我父母在我到了上幼儿园年龄的时候,没有让我上.”“我永远记得”,对啦,毛病就出在这里. 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怨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深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高兴.怨恨就像毒害我们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着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出版物。“五四”新文化借助出版这一物质形式而传播思想,繁衍壮大。新出版则在“五四”新文化的生长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五四”对新出版的贡献在于引发了出版格局的重造、思想和出版的会合、编辑生产力的变革。“五四”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出版史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美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苏联社会思想和艺术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任何领域内,人们的真正自由的富有成效的创造,如马克思所说,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正是美学所要研究的.我们的庄严使命,就是要把整个周围环境都改造成为美的,亲切的,对人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本身全面发展的、谐和而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现象和规律,它不象接受美学那样,对接受活动有着极为细密的分析和逻辑定性,它往往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精论要语,如“知音”、“妙悟”、“意会”等,来体现中国诗论对接受现象和规律的领悟和认识,而“入出”说则是最集中地透视着中国诗论对接受规律和现象的探讨。最早提出“入出”说的是南宋的陈善:“读书须知出入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诸如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都要通过价值规律表现自己.价值规律又要表现在价格上面.价格则由竞争来调节.这就是说,一切内在的经济规律都要通过外部的竞争的强制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总要强制地贯彻自己,这种强制力量在商品经济下会表现为竞争的力量.在市场上,商品经营者"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竞争就这样作为外  相似文献   

10.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甚至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生的规律。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认为,它并不是什么“科学的真理”,而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现在,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说法,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妨碍着人们同心同德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这个说法加以澄清,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本世纪初年,当革命派和维新派进行激烈的论战时,有一个甘于寂寞的学者却在沉思宇宙人生的问题,为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而感到苦恼.他就是王国维.一、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王国维是一个对哲学很有兴趣的人.他确实认真地钻研了哲学,然而他在三十岁时所写的《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12.
<正>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发生认识论”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以外的哲学认识论、科学史、逻辑、教育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的人,常常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卑有一个好方法,即不要把目光总停留在缺点上,应注意自己的优点。具体而言,就是写下自己的优点。我看过一个人写下的优点是“爱睡觉”,觉得这很可爱。失眠是让人非常痛苦的毛病,对健康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在翻译中对照、回望古典诗传统,发现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亲切”与“暗示”这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正是中国旧诗词的长处,是卞之琳对传统中“亲切”、“暗示”这两种优秀质素的重新发现,这是一种独属于卞之琳话语系统的个人“发现”,形成了他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同时,卞之琳将这两种优秀质素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形成独特的诗歌特点,亦成为对新诗自身传统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方式,主要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将美育历史地实践在无产阶级身上,通过对大量作家作品和艺术思想的评析,引导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在艺术鉴赏中窥视自身的命运和价值,确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阶级力量,并注重对无产阶级艺术感受力的提高,进而引导无产阶级走入艺术创作实践,促使着无产阶级成长为“审美的人”,成为“艺术的把握世界”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美的规律”的读书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美的规律”。马克思写道:“动物只是按照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围绕着这段话中的“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具体含义,人们进行美学思想上的交锋,据以提出自己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主要有下列两种对峙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文本,《月夜清歌》没有塑造工农兵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也没有通过知识分子在和乡村民众的亲密接触中,拷问出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小”,而是通过暧昧含混的叙事,将乡村颂歌变成启蒙阐释.由于时代政治环境的抑制和启蒙话语本身的缺陷,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实践由“五四”式的高尚道德义举变成了一场可爱的玩笑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构成了走自己的路的主要内涵.其中,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一以贯之,成为走自己的路的鲜明特征.只有走自己的路,中国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为中国谋划光明的发展前途.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一个根本""两个结合""三大规律""四个自信""五大理念"原则,分别对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民国三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三年(1914)提出的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目的在归化城开辟商埠区的策略虽因社会动荡未能实现最初的构想,但绘制的“归化城开辟商埠图”中对呼和浩特城市道路体系的规划却为后期城市形态的演变勾勒出了清晰轮廓.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在这一轮廓的限定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向着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民国三年是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韩愈写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上有高度的自觉性。他的“古文”论,总结了自三代、秦、汉以来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又包含着自己创作实践的亲切体会,其中不少内容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以明“圣人之道”为创作的基本纲领,但并不主张以儒学代替或包括文学;他在创作上标榜“复古”,却没有流于师古守旧的教条主义和模拟主义。他的创作富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艺术上的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又与他的重“文”尚“奇”的“古文”理论密切相关。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