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人何以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理论学术界对人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热潮。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未来学……都从各自的角度,在探求人的奥秘。人是什么?解剖学曾对人的尸体进行过解剖,实验心理学曾对人的精神活动进行过  相似文献   

2.
人的问题自古就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人成问题则是很晚近的事。200多年前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提出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为回答前三个问题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最后一个问题即人的问题则使他终生困惑,不得其解。其实康德所处的  相似文献   

3.
对所有澳大利亚人来说,在进入1988年以前, 回顾一下澳大利亚历史是很重要的,有必要研究一下即将庆祝的所有问题,并严肃地考虑一下土著的观点.即将庆祝什么样的事件?是澳大利亚的被发现?最先在澳大利亚登陆的人?还是澳大利亚国家的诞生?许多欧洲人并不知道澳大利亚的存在,但是从我们祖先开始,我们就拥有这块土地,白人科学家承认这块土地有20万年的居住历史.我们目睹了一些望加锡人来了又走,法国探险家、荷兰探险家也来过.最后来到这块土地的是英国人,他们以虚  相似文献   

4.
财富的秘密     
贺中 《青岛画报》2013,(2):82-83
是什么成就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石油大王劳伦斯·洛克菲勒的财富神话?隐藏在财富背后的巨大秘密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十分心动的话题。揭开财富的神秘面纱关于赚取财富的巨大秘密,其实早在1923年就被发现了,这是一个让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石油大王劳伦斯·洛克菲勒等人成为富人的秘  相似文献   

5.
<正>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机“嘟、嘟、嘟”地响起来,彭真连忙抓起话筒:“不错,是我!什么?今天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文章?是谁写的?姚文元?他是什么人?”对方在电话里叽哩咕噜说了半天,彭真握听筒的手心都冒出汗来了。他把电话放下,气得连连摇头,一屁股坐到椅子里。他妈的,这纯粹是对北京市委的突然袭击和阴谋活动!究竟是什么人搞的,一定得查清!半晌,他才想起什么,重新拿起电话,接通了邓拓的办公室:“喂,邓拓同志吗?给我找一张今天的《文汇报》,马上到我办公室来。”  相似文献   

6.
每当到了年末,各大酒店都会偷笑——答谢会、高级派对纷至沓来,淑女名媛反而会有些伤神:这是女人的斗秀场,穿什么?和什么人说什么?就像哈姆雷特的著名哲学问句,而事实上,皱眉的人不止在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7.
“人是什么?”过去,这个问题的探索表现为对个人命运和使命的抽象思考。在今天科技革命和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理性时代,这个问题就转变成下面这些问题了:“机器能思维吗?”“机器能比它的创造者更完美吗?”“人本身仅仅是一部复杂的、通过自然途径产生的、能在分子水平上将信息进行编码  相似文献   

8.
困惑的一代     
他们出生于H.马尔库塞发表《乌托邦的终结》一书的那个时代。他们是由在1968年5月愉快地推翻一切模式的父辈培养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迈进了失业社会,指责其父母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种装璜门面的遗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广告员都在观察他们。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做什么?他们对未来的法国有何影响?在美国,这个年龄段的人被称为“X的一代力,即未知的一代。这一代人有一种时尚,即“grunge”,这种时尚已跨越大西洋。  相似文献   

9.
苏联科学院和苏联科学与技术协会联合会于1988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题为“对人的综合研究问题”全苏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以及作家、文艺活动家、党务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宣传机构代表。这是第二次会议,第一次是1983年召开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具体科学里的人及其在关于人的知识一体化中的作用。这次会议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对人进行综合研究?有没有关于人的统一科学?B.德鲁日宁对这次会议作了分析性地评述。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东西南北》2008,(10):56-56
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却不曾赤条条地走。一个人的一生给地球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以下是人活一世的一组数据。数据以平均寿命75岁计算,以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为标准,兼顾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组数据可以给我们一个参照,也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11.
"5·12"的生死之门考验了全中国的应急反应能力,救灾、捐款、重建……一切都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13亿人为离去的人们唏嘘悲痛之余,我们也在反思—假如危难来临,我们是否有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毕竟,灾难总是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对于城市人尤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领女性,如果遇到火灾、车祸、台风……该如何逃生?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无疑,在灾难发生之前就掌握一些有效实用的逃生技能,是每个城市人的生存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人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从较长历史时期来看,哪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稳定的、不可变更的基本影响?在人类的经济思维之中,哪些东西是人所一贯追求的理性终极目标?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和善恶价值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真实?很明显,上述经济学的本体论、目的论、伦理学、方法论、动机一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都有赖于“人的经济学本质”这一问题的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人喜欢吉祥话,连给器物命名时都要图个吉祥,比如"万事如意",如意是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的吉祥话,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玩器物。如意因何得名?难道是能赋予人吉祥如意的命运?看那长手柄加大头的造型,似乎怎么也和如意的生活扯不上关系。其实,最早期的如意可并非我们今天所见的把玩摆件、宫廷珍宝,在其诞生时,是被赋予了极高的  相似文献   

14.
体力劳动者在床上表现更为勇猛?男司机很可能不育?从事工程科技类工作的人更容易生男孩?哦,原来职业与性是这样息息相关呢——仔细想想,你的职业是否真的决定了你的SEX呢?  相似文献   

15.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1,28(1):18-20
人学理论由于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视角 ,而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或者说 ,人学能否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论定位 ?这仍然是一个探讨、争议中的问题。我们的人学理论研究应该如何定位和走向深入 ?我们认为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 ,要给予准确的回答 ,必须从人学概念的解析开始。1.人学概念解析何谓人学 ?实际上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解说人学在何种情形下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因为人学从来不是、也不应只是对哲学的一种称谓。人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或理论。但…  相似文献   

16.
社会民主党人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工人阶级、劳动者的敌人,帝国主义的走狗,资本主义的保护者,反共主义者;还是劳动人民的保护者,共产党人在争取和平、民主和社会进步斗争中的伙伴?在苏联首次出版的《当代社会民主党词典》中,读者可以找到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月25日,斯里兰卡政府和印度政府就解决斯里兰卡种植园工人的国籍问题达成了协议。斯方同意给予9万4千名无国籍者以斯国籍,印度则答应接受已申请印度国籍的8万3千人,并同意加速遣返这些人员。从而使这个拖延了三十多年之久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斯里兰卡种植园工人是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从印度马德拉斯省(今泰米尔纳杜邦)招募来的,因为他们是泰米尔人,所以又称为“印度泰米尔人”或“泰米尔劳工”。种植园工人及他们的国籍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处境如何?斯印两国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意义?一纸协议是否能一帆风顺地彻底解决问题?这是本文所要叙述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一个普通人的性情,让热血青年残害他人的生命,沦为冷酷的恐怖分子?在文明更上一层楼的现代社会里,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引发的暴虐行为愈演愈烈,手段越来越残忍。ISIS极端势力的兴起和他们发动的一次次恐怖袭击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扭曲了一个人的人性,让其变成无视生命的刽子手呢?一个看起来非常正常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突然退学,转而出现在一段视频里,以"圣战"之名冷血地残杀另一个与他一样鲜活的生命呢?这种邪恶是怎样从生理和心理上包裹住一个人,让他忘记对错、不分黑白的呢?  相似文献   

19.
红楼疑梦     
这是—个怎样的绮梦?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的时刻,有硝烟泪水也有无上荣耀。《红楼梦》太大了,它就像一口井,每个人总能淘出自己想要的。也许是87红楼的先入为主,到现在网友们还未忘情,也许是新《红楼》的确让人"惊艳"——有网友还会为新《红楼梦》造型争执不休。是定位为萝莉的剧情,还是莎士比亚般的台词?一个人心中有一个红楼梦,因为她是李少红,她的解读,自有她的印痕,甚至她的内心。有关新《红楼梦》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们有没有以偏概全,误读了李少红?这是怎样的一个煎熬过程?有多少你所不知道的内幕?你能想像现在住在大观园的男孩女孩,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刚进组时坐着宝马车、拎着LV行李包,甚至飞机都是头等舱?李少红是怎样才让他们养出那份由内到外的古典贵气?还有多少是你想知道的?还有多少停留在猜想阶段?在此,我们采访新新《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和编剧之一柏邦妮,轻轻掀开红楼一角,希望从中窥到更多角度更趋真实的红楼绮梦。  相似文献   

20.
你是过敏人群吗?我们从来只听说,女人是天生敏感的动物,可是如果听到"人人都是敏感动物"的说法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发炎、打喷嚏、皮疹、呼吸困难、泪流不止等身体不适是不是你经常遭遇的噩梦?其实,所有人的内在都会多多少少有一种敏感因子,只是每个人自我控制和体验的能量不同,有的人敏感症状会自然消退。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指出,中国有两亿多人患过敏性疾病,对于体质过于敏感的人来说,其免疫反应的灵敏度超出了应有的程度和范围。敏感=反应过度,当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体质也不免反应过度,换季最容易点燃敏感体质的"敏感"因子,本来正在睡觉的它们,各种说得清说不清的无名物质来袭,瞬间睁开眼睛清醒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