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辉 《理论界》2008,(9):148-149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接续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融构。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民社会的精神蕴涵与价值确证方式,公民伦理通过彰显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市俗伦理精神等基本的精神价值,确证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的现代性意义.鉴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下的儒家伦理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判据的基本前提,建构中国的公民伦理便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诉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开启现代性,而是批判地接纳现代性,并且同时避免现代病,避免价值世界的迷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儒学的普适性发掘出来,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而成为促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认同儒学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在他们之中,对这一观点阐述最为充分的人,当属贺麟。他突破了重农抑商、存理灭欲等旧观念,主张儒工儒商做现代社会的柱石。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启蒙于16世纪文艺复兴,浑沌于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末,体现了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理念的时代精神,渐进形成普世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早于现代化,现代化之果根植于现代性之种.改革开放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现代性意识觉醒迟缓,西方现代性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突、激荡、渗透,使文化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最波澜不惊的演变.当代中国产业文化之嬗变蕴合资本精神中国化、利义共赢理性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与自然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将儒学阐释为能够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甚至可以救治现代社会的负面效应,从而超越启蒙,超越现代性。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它要解构的现代主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从修正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出发,推至对现代性的激进否定。新儒学对现代性的僭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国内产生影响是当下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两者都脱离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语境,对于中国尚处在生成中的现代性具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因早期儒家文献中有不少关于井田制的记载,这是儒家对中国远古井田制的猜测与追想,体现儒家经世济民的制度设想、安邦治国的社会理想,综合而成以"原始公有"、"土地平分"、"人身束缚"、"宗法维护"为特征的系列化井田精神.井田精神在中国遗传恒久,成为传统经济精神的重要思想线索.井田精神是一个多元的思想组合,既炫耀大同理想的历史闪光,又折射鸟有之乡的空想色彩,其合理元素经扬弃、更新可为有益的精神遗产,其保守内客则决定它在文明座标上的低端位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的精神原因,更成为当下妨碍现代改革与发展的阻滞主义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一波三折.从"五四"以来就在外来的现代性的重压下左冲右突.新时期三十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历经曲折,现在终于在"本土现代性"的呼唤下重归正途.中国人在传统基础上的精神重建与现代性的历史性要求并不相悖."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超越了以往偏狭的社会发展目标,为传统与现代性的对接提供里新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8.
反思性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传统,更是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性所蕴含的反思性的吸纳。反观百年来对儒家学说的盲目过激批判,彻底否定儒家的全盘内容。新世纪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儒家的现代意义,我们会发现传统儒家在当代仍有其普世价值,并且可以和西方的现代性启蒙精神一起为构建新世纪有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共同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参照、互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公民社会的精神蕴涵与价值确证方式 ,公民伦理通过彰显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市俗伦理精神等基本的精神价值范式 ,确证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的现代性意义。鉴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下的儒家伦理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依据这一基本前提 ,建构中国的公民伦理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诉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现代价值何以可能"是新世纪儒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内在超越说"、"生命意识说"和"面向生活说"三种学说形态,它们分别从宗教性精神、类现代性批判精神和日常生活批判精神这三个方面阐发了传统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涵义,这既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评判与选择的自由,同时又反映出儒学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张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儒学救世论"、"多元理论模式"和"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问题也呈现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传统精神不仅存在于学理的层面,而且还以基因与血脉的根源性特性存在于民间。当下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对儒家伦理既抱着不同程度的同情与敬意,又与之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隔阂与疏离;不管人们读没读过“四书五经”,作为基因与血脉的传统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运作。儒家伦理的未来命运取决于当下中国人有着何种生活内容、何种生命问题,因而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来批判继承和转换儒学。与之相应,中国人的生活、生命以至命运也会受到以儒学为血脉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状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伦理思想。它涉及家庭道德观、家庭教育观、家政观等主题和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义。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文化精义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开始 ,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传统。晚明李贽突破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局限 ,将先秦以来、特别是阳明心学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感性、现实、社会的层面 ,提出了极富现代精神的自由观。这是中国自由传统的重要发展。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传统自由向现代自由的转换 ,是一笔需要我们予以珍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对医学影响很深远 ,医儒同道是古代医学一大特点。古代把医术称为“仁术” ,“仁者爱人”和“仁爱救人”是古代医者的行为准则。儒家伦理思想贯穿于传统医德体系之中 ,对我们现代医生的从医行为和医德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形成的礼文化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孔子以礼文化的教养为思想起点,援“仁”入“礼”,给传统礼仪注入“仁”的新精神。颜回习“礼”体“仁”,以仁贯通天道,不改其乐。孔子、颜回以此实现了身心的和谐。“孔颜乐处”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范畴,对于当代人的心灵环保,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作为纪录片文化的内在灵魂,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然而在当代,纪录片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在被各种混杂的价值取向所遮蔽,人文精神遭遇了边缘恪守和中心遮蔽的尴尬状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隐逸人文精神,分析了它们与纪录片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该力图探索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是20世纪初期较早从现代意义上对"儒"及儒教进行宏观审视的学者之一。依许地山,儒在源起上不应止于所谓的"殷民宗教者"而应推设到更为久远的史前时期。原初的儒,本身具有进一步转化成教门的潜能,社会的光景、师儒之职、加之"《书》的理想"促使儒的名号自孔子之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教义,而儒教正统地位的确立、神学化儒教的生成也有其自身的情势和客观的缘由;作为"伦教运动"的儒教比作为"神教运动"的儒教更合乎情理,故儒教在未来若欲成为一"新宗教",必定要有"社会灵魂",能切实抓住生活的根源,也还要在人群上寻求"更高的联络";现代儒家若能"谋诸宗教的沟通",用"宋儒的精神"以整理儒教的旧教义,就能使之成为一"高尚的宗教"。许地山的儒教观是其宗教情怀与人文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儒学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必须坚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并且与坚持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文精神原理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通常认为儒家文化是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才是导致官吏作风腐化以及中国政治及社会进化迟缓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通过借助于君、臣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达到了治理天下、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这对于弥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与封建君主专制的人治统治必然联系在一起。儒家文化是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提出的,因此,也具有普遍的价值。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重视从人心的治理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既可以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良策,也同样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