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中,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主张不带任何理论下乡,使客观事实自然呈现;第二阶段,他主要用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和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研究中国社会,用中国的事实检验和修正功能主义;第三个阶段,将中国社会的“理想类型”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归纳与总结理论,并使理论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费孝通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3期上发表学术专论。该刊编者在"编后语"中指出,费孝通先生在本刊发表的这篇论述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的论文尤其值得注意。他对授业...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修炼学问的“内功”,在新中国民族研究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关注现实问题,致力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研究,发现、提出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文化资源三大创新理论。费孝通是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出来的一位大学者,“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是他平生学术研究的主题;实践以了解中国和推动中国进步为目的的中国式应用人类学,是他的一生追求。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不断适应的“文化自觉”的过程。费孝通的“工作性”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所谓“纯学术”未必是学者的真经,人类学、民族学的前程“贵在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萃与信息     
费孝通民族学术思想 徐平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著文,对费孝通的民族学术思想作了如下归纳:①民族平等,是费孝通从事民族研究的出发点;②提出不同时期民族研究的目的和任务;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的提出;④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少数民族;⑤开发边区首先要扭转两个失衡;⑥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是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⑦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长和优势;⑧新时期在民族问题上的观念变革;⑨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从费孝通民族学术思想看,我们认识到:第一,我国民族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当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中华民族观是费孝通在长期研究和调查基础上提出,并且不断阐释的关于民族的观点。从长时段的学术史视角来看,其学术渊源与费孝通早年学术思想形成、自我学术反思密切相关,也源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民族历史转向、民族调查研究经历。我国多民族交错杂居现象,促使费孝通从单一民族研究的束缚中跳脱出来,转而将民族理论研究提升到对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探索层面。费孝通中华民族观的学术研究将来需要进一步重视多民族交往关系的历史过程阐释与田野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民族学术思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著名的民族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三十年代,费孝通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的,可以说少数民族问题是他社会调查生涯的起点。他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解放后又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对少数民族抱有深厚的感情。1987年7月,在临夏一海东经济开发协作区会议上,这位老人还表示要在他有生之年,“用我过去所学到的知识,为我们各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出点主意。”近几年来,从东  相似文献   

8.
一切历史都是当下的历史,学术史选题也跳不出这条咒语,以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三个人为例,研究费孝通的文章数量是孙本文的100倍、吴文藻的15倍,而研究吴文藻的文章数量又是孙本文的7倍.然而,学术关注度与学术人物在学术史上的真实地位并不一定相应,在1949年前的中国社会学史里,孙本文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山峰.在对孙本文的研究中,基本评价是著述丰富、体系庞大、自成一家,为社会学的中国化作出了独到贡献.孙本文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做"故我在.他是学术社团的组织和参与者、学术刊物的主持人和编辑、学术丛书的主编、大学系科的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官员等等.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影响远比一般教授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9.
托尼的社会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被低估甚至被忽视了,他对中国的研究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也影响了当时中国学者的研究,典型的是费孝通的乡村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托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托尼与费孝通共同的研究传统就是历史视角、整体视角,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农村,无论是从一般学术意义上,还是具体的中国当前农村问题的研究上,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研究传统,是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已经进入到新时代,这是一个具有新的历史方位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实践也由此展现出多重的意义。新的理论自觉要求当代中国学者必须具有自己的学术话语权,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中国语境问题,则要求中国的学术说中国话,将学术思想转化为现实实践,同时将现实实践提升为学术思想,从而体现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问题与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它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在不断回答中国的问题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一定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南,只有它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和理论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以当代中国学术体系去看待中国问题,既要认真地、合理地汲取西方的理论,又要有属于自己的"阐释原则",在深入反思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建构出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仅包括费孝通先生一生研究所得的累累学术成果,也包括其治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学术品质.这些学术品质呈现为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本土化的研究路径、行行重行行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1990年5月17至19日,由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围绕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题,在北京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内外40多位著名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5篇,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丰富了我国民族研究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财富。这些论文,围绕中心议题,分别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13.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以人为本"是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亮点。在众多庆历学人中,学坛盟主欧阳修"以人为本"的学术思想颇具典型性,而这种思想又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对宋代散文审美风范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综观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如何让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正是秉持这种学术理念,费孝通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解决好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切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极富洞见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于当前立足中国国情,破除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家刘大年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条件下,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见解,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他强调科学的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要通过百家争鸣阐扬真理;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穿起中国民族服装,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民族化;认为历史科学是事实的科学,同时也是理论的科学,主张历史研究要事实与理论并重;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现实的学术特点作了新的阐发,倡导将学术性和现实性放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特别强调毕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他说:“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费孝通的富民理想是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具体的内涵也有所发展变化。费孝通探求中国的富民道路,将根扎在中国农村。在他开始写《江村经济》的时候,便非常明确地确定了这一方向。费孝通研究中国的富民的道路,所采取的总的原则和方法是务实求真。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学以致用的道路,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坚持研究工作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需要在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耕耘,走出"只见社会不见人"的社会学范式局限。他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将主体纳入社会关系的视角,考察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讨论主体的过程中,费孝通提出的"意会"概念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西方社会理论中一直存有的结构和能动的二元对立问题;他又从"心"这一概念引申出"将心比心"关系的意涵。费孝通是在"文化自觉"的关怀下探索"我"和"心"的问题的,这应该是未来社会学的主体研究格局。他注意到主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过对主体的关注还有所不足。在学术上探明社会和个体间各因素作用情况,需要社会学研究的"主体视角"。关注主体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增进文化自觉和促成文化转型的实践世界中也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坎坷的历程,许多前辈学者为此作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费孝通先生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其重要著作《生育制度》在我国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仅就《生育制度》体现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生育制度》在费孝通学术生涯中的地位费孝通曾多次提到当年的抱负:要“一探社会的究竟”①,立志写社会学研究的三部曲,一是讲人们怎样在社会体系里共同生活,二是讲人们怎样通过新陈代谢使社会体系维系和延续,三是讲社会体系本身怎样通过人们的创新而不断变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导读     
费孝通先生一生经历了三次学术生命,每一次学术生命关注的主题均有所不同。这种研究主题的跳转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停留在费孝通学术谱系的断裂处而忽略了其间的内在连续性。陈占江、包智明在《“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一文中指出:事实上,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融通和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特别强调毕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他说"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费孝通的富民理想是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具体的内涵也有所发展变化.费孝通探求中国的富民道路,将根扎在中国农村.在他开始写<江村经济>的时候,便非常明确地确定了这一方向.费孝通研究中国的富民的道路,所采取的总的原则和方法是务实求真.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学以致用的道路,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坚持研究工作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