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论日本江户经济遗产对明治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维汉 《日本学刊》2001,5(3):106-119
日本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是前后相连接的两个不同质的社会。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从此步入了近代经济增长的轨道。明治维新是日本经济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倾向 ,即人们在高度评价明治维新的同时 ,却把 1 7世纪末期以后的江户时代的日本看成是“处于停滞状态的封建国家”1 。农民身负的年贡苛重 ,“几乎无剩余可言”2 。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相比 ,日本人口增长停滞、技术水平低、储蓄倾向小 ,已完全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直至明治维新才挣脱之。总之 ,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其实 ,上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日本前近代时期的思考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日本著名学者中根千枝、大石慎三郎等人共同编撰的《江户时代与近代化》一书于1986年出版后,在日本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对江户时代(1603~1867年)做了综合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春玉王杨一、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自1600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之后,日本社会便进入了一个长达268年的封建社会。江户幕府为了维护德川家族的长期而稳定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十分牢...  相似文献   

4.
武玉环 《唐都学刊》2003,19(2):16-19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受幕府支持而繁荣发展 ,并形成了儒学各派。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点 ,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江户时代武士道的平民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卿 《日本学刊》2004,(5):120-134
江户时代 ,在民众的主体性活动、通俗文艺形式和教育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下 ,武士道逐渐为平民所接受 ,成为全民的道德和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强化了日本人的一体意识和同质性 ,成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一现象的产生 ,跟武士与平民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相关 ,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贝原益轩教育思想简论福建大学教育系杨孔炽对于日本教育的研究,我们偏重于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近现代三次大的教育改革,而对日本教育思想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实际上,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就有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思想的成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明治日本大...  相似文献   

7.
难言的理想描绘未来社会蓝图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从明治维新日本开国,沐浴近代产业文明以来,日本人似乎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否定过去。明治时代否定“江户”,二战后则否定“战前”,同时以大洋彼岸(美欧)为楷模不断进取,接受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西欧近代文明、日美安保体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各自拥有信徒和信仰领域,相安无事地统一在日本的价值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读《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有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卞崇道早在3年前即1992年6月,我受聘作为王中田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人,有幸先睹为快,拜读了《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如今,获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重读此书...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论中江藤树的教育思想辽宁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关松林中江藤树(1608~1648年)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儒学者、教育家,日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因为常常喜欢在树下讲学,而被学生尊称为"藤树先生"。中江藤树生活的时代,正值日本战国大名武力增强,德川氏掌统天下...  相似文献   

11.
汉学是日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汉学经历了几次繁盛时期,当然也经历几次停滞期。本文试图以五山文学和江户时代之间空白期的中世后期为时限,在探讨这一时期的游历者的学问和文学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游历者和战国武将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活动对于江户时代的汉学的兴盛以及江户幕府采用儒学作为官学产生了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与一些论者习惯于从经济动因、政治条件、社会结构、国际环境和变革主体等视角出发,探寻日本近代化的前提有所不同,本文瞩目于西方文化中最早在日本传播并被接受的科学文化及其思想意义,即通过审谛科学文化的演进及与社会观念的互动,试图就日本近代化的科学根据梳理出若干看法。当然,就论题的涵盖而言,本文所涉的时间跨度当远不止江户时代,但限于篇幅,只能集力于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以前这一时期,其余容另文续论。  相似文献   

13.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其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经济环境、外样大名的政治身份及其较高的武士人口比,为武士子弟教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萨摩武士子弟教育主要在藩校与"乡中"中进行,其兼具官学与私学的特点,其教育特征是尚武性、等级性、地域性、集团性及较浓郁的儒家性。虽然江户幕府对武士的熏陶、约束与教养奠定了全日本200多年的和平环境,但由于其人为设计制度性缺欠,特别是缺乏弹性的身份制导致了逆生力量——各藩中下级武士的成长。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武士在日本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下亲手瓦解了封建制度,领导了日本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安藤昌益(1703—1762)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具有独创性思想体系的杰出思想家。从现存的遗稿中我们看不出昌益在幕末主要思想流派中的学派归属,可以说,他是在幕末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独辟蹊径的思想家。由于昌益其人和思想一度被埋没,加之遗稿大部分散失,我们很难准确地判断昌益在江户时代所起的作用。但是,从近世至近代日本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现存遗稿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辨析出昌益的足迹及其在日本思想史上理应占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冯玮 《日本学刊》2002,13(2):129-141
日本的尊王意识起源于神祗信仰,在日本各个社会转型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内忧外患、社会激荡的江户时代晚期,"尊王"与"攘夷"相结合,成为民族自卫的旗帜和早期民族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在明治时代围绕如何构建近代政治体制的争论中,虽然力主仿效英、法、德政体的代表人物主张各异,但"尊王"仍是他们的共通之处;在日本形成"一君万民"的明治政治体制并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时期,"尊王"是日本在台湾、朝鲜和"满洲国"推行殖民统治政策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6.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17.
明治启蒙思想的历史意义探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在日本近代发展史上,明治启蒙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它不仅是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思想旗帜,而且作为日本近代思想体系的雏形,有着承前启后的思想史意义,甚至对日本现代化的实现,也产生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江户时代吸收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关西大学文学部大庭修教授一九六三年以来研究成果的一个集成,荣获1986年日本学士院奖。本书是以江户时代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写作的。作者还使用中国的任命状“告身”这种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许多研究。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的研究》(关西大学出版部)这一巨著是本书出版的基础,以前者“研究篇”为核心,集其后十几年研究的成果完成本书。本书目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江户时代,来航至长崎贸易的中国大陆商船有很多,但其中大都是为贸易而来的商人,并不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人物往来。不过,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与海外的交往被严格制限在长崎,因此,与赴长崎的唐船和荷兰船乘员进行交流,对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是能够接触外国人的唯一机会,许多日本文人为此而造访长崎。本文以在长崎从事日中交流的来日清人为中心,窥探当时日中文化交流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李卓 《日本研究》2011,(4):50-57
明治维新之后,增加人口被作为日本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结束了江户时代中期以来的人口停滞状态,近代工业文明的发达促成人口增长波浪。而人口过剩之后,日本政府然通过海外移民及殖民地移民缓解人口压力,在对外侵略战争中,更极力推行人口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