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论程序正义的生存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正义决定了法律制度运作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充分展示和保障了社会的基本正义.中国传统法律具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这种"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法律文化,使程序的地位被看得很轻,失去了独立的价值意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法律文化观念势必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被裁判者、被管理者、被控制者失去了基本的人的尊严,沦为实现他人、社会、国家本身目的的手段.程序正义的真正价值就在于维护人的自由与尊严等人之存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3.
论党性     
"党性"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党性"的构成要素是政治信念、政治责任、政党制度和政治伦理,"党性"的载体是政党.社会因素、民主制度因素、政党制度因素影响政治信念的产生.政治责任产生于政党成立也即政治信念确立之始.政治责任与政治信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责任也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政治伦理在政治责任和政治信念之间发挥着柔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6,(4):141-149
在中国学术史上,南朝萧统所编《文选》,其中以"史论"标目而选辑有关史家所撰史论文字,当是较早提出"史论"这一概念者。宋代学人扩大了"史论"的范围,同时又提出"论史"的概念并加以运用。至清人浦起龙注释《史通》一书时,明确地区分"史论"与"论史"各有所指,进而提出"论论史"的概念。其间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充分表明中国古代学人对于"论"的理解、兴趣和广泛运用。这一优良传统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谓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 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浙江学刊》2012,(5):186-197
与公司等"资本"的结合不同,合作社是"人"的结合。合作社主要承担了为社员提供比较优势、作为一种保护性组织、扮演社会公共角色、探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四大功能。为了保障社员需要的实现以及免遭"异化",合作社采取了"劳动控制资本"的组织原则。"劳动控制资本"在保证合作社"社员导向"的同时,也使合作社的分配性质主要体现为"按劳分配"。不仅如此,"劳动控制资本"还使合作社的产权具有了非排他性(社员联合所有导致)、非稳定性(开放的社员资格导致)、不可分割性、不可交易性的特点,本文把这种产权形态称之为"模糊产权"。由于"模糊产权"是"劳动控制资本"的必然结果,而"劳动控制资本"则是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因此,制度经济学倡导的"产权明晰化"改革对于合作社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换言之,合作社的"模糊产权"可以改进,但从本质上是不能彻底改变的,所有的产权改革都要以不损害合作社中"劳动对资本的控制"为底线。  相似文献   

7.
华梅芳 《江右论坛》2007,8(3):48-53
该论文介绍了六种品牌营销的策略,分别是:整合为王策略、先机制胜策略、"极致称雄"策略、集束裂变策略、品牌聚焦策略以及"双龙争霸" 策略,文章最后简要论述了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多种因素.自古以来,学者们立足道德或人道主义提出的"至善论"、"美德论"、"智慧论"、"禁欲论"、"自由论"、"契约论"、"革命论"和"艺术解放论"等,都旨在杜绝战争,根除苦难,消灭不公,祛除异化,消除贫穷,抑制贪欲,重建感性,解放爱欲,复归人性,实现社会和谐.证明做人需要道德,建立和谐社会更需要道德.特别是现阶段,更需要在最普遍的或全球化的意义上,在知识、智慧、文明、进步、自由、公正和真美善的层面上,通过对旧道德的扬弃,新道德的确立,即通过确立一种为多数人认可的全球性道德,以保证其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真正起到一种决定性或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书法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坚 《唐都学刊》2003,19(1):125-127
书法艺术的创作,欣赏离不开直觉,在评品作品时常以"气韵"、"气势"、"笔势"等词进行表述。"势"是书法艺术对自然抽象模写的一种特殊形式,"势"的功能在于"活"字,本源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气韵美。  相似文献   

10.
马相武 《学习与探索》2007,3(2):183-186
在当下的机械复制和信息传播的文化语境中,原创性的讨论与实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中国当前文学创作的浮躁以及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的冲击,都与原创性和原创力不足有关。这既有国内文学创作现实的原因,也有世界文学潮流影响的因素。倡导文学创作的原创性,抵御"戏说"、"消解"等创作倾向,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文艺的繁荣,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1.
论“首都经济圈”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国际知名"首都圈"发展战略,分析"首都经济圈"建设对于北京和周边区域及我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明确"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原则、具体范围、圈层划分及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应以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统领,抓住四大战略重点,即明确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5,(3):134-139
在春秋时期,"师保"是"傅"和"师"的通称,从职位上分为傅、少傅,师、少师;从来源上分"君命"和"私属"两类。诸侯太子之外,庶子亦可有师保,但一般出身低微,甚至等同宾客。师保与所傅者,属君臣关系,命运休戚相关。诸公子争位带来杀戮,迫使师保开始反思旧有的君臣关系。管仲认为,师保当以社稷为重,不应为君主一人殉身。师保为社稷之臣,而非君主之奴仆。在礼崩乐坏之际,身为师保,当具刚正之气,谏诤违礼,又当谦柔礼让,以礼自防。叔向和晏婴为师保,大量引《诗》、赋《诗》,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者。春秋时期的师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帝王师形象,对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谢伟 《探求》2010,(2):36-41
我国乡镇政府工作和乡镇政府职能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因此,提出乡镇政府职能要由全能的"无限责任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政府"、要由忙于应付的"任务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政府"、要由错位的"权责脱节型政府"转变为"权责对等型政府"的转换路径,并从行政体制改革、组织设置、队伍建设、财政改革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萧颖士、李华在韩愈与柳宗元之前早已提到过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心思想--"尚古"、"宗经"、"载道",并且和韩、柳一样提倡了魏晋以前的古文;萧、李所提到的古文理论稍微不同,萧颖士认为魏晋以前的文人及其文章,虽不完全合于六经,但勉强称得上是追求尚古的文人及其文章,还不忘记取舍于老庄、释典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不强求"微旨",而李华在"尚古"与"宗经"上只重视六经的传统;再就"载道"而言,萧颖士反映了韩、柳般的载道思想,而李华在载道上结合道德,强调了道德文学论.  相似文献   

15.
论浩然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位置比较独特的一位作家.作为两部当代文学"名著"<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标本"性意义.他"文革"前开始创作,"文革"中被时代风潮挟裹到"成功"顶峰,"文革"结束后,"隐居"在京郊通县反思和写作达7年之久,1987年后迁居河北省三河市至今.他身上带有浓郁的农民精神气质,其作品也与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性格特征、道德价值观念等血肉相联.浩然一生在文坛上大起大落,颇为独特的是"来自农民,归于农民".这既造就了浩然,同时也成为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6.
荚丽  丁绍虎 《社科纵横》2008,23(12):150-152
诸葛亮非常重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他对将帅提出了"以身殉国,壹意而已"为核心的将帅武德修养要求,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九将"的武德标准、养"五强"、去"八恶"的品德修养、"五善四欲"的职业才能、"刚柔相济"的理想气质、"师出以律,律有十五"的道德规范、效法圣贤的自勉之道以及"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的道德心理修养.  相似文献   

17.
论深度报道     
张淑玉 《学术交流》2001,(3):137-139
深度报道的特点在于一个"深"字,而这个"深"深在什么层面上,能达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就一篇报道而言,如何去遵循、去把握,更主动地从内容到形式上去追求深度,还需要人们从理论上加以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深度报道的特征,首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是要掌握大量背景材料,其三是进行纵向对比,横向分析,其四是它不但要发现问题、解释现象,还要回答问题、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理论分析日本人的交换模式,指出日本人的交换关系不是交易型交换,而是一种互酬式交换,即附带了信用、服从、地位、崇拜等情感价值的"等意义交换"模式.它具有非同时性、非等价性、非限定性以及根据投注感情的多少而形成若干个人际关系圈子的特点."身内"是一个感情最浓的圈子,适用"娇宠"法则;"仲间"是一个半感情、半计算的圈子,适用"义理"法则;"他人"则是完全不需要投注感情而能够实行公平法则的圈子."身内"与"仲间"两个圈子的高度转换性,是日本人交换关系与中国人的最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一、创造力研究的爆发对创造力的起源、实质、特性、目的作系统的研究,是当代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项研究中引用的一些概念,如"创造者"、"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性的科学"等等,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是否我们正看到一种新的、比较独立的哲学分支——"创造学"的诞生呢?不管我们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事实上可以称为关于创造性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个人和全人类的生活中的种种作用的研究兴趣的爆发.这种兴  相似文献   

20.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