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康德的伦理学和苏联的道德责任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初新康德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想把康德的伦理学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结合起来的雄心壮志已经在六十年后Ja.A.米尔纳-伊里宁的著作中实现了。米尔纳-伊里宁是近年来在苏联促使人们对伦理学理论重新发生兴趣的最有创见、最值得注意的非正统道德哲学家之一。米尔纳一伊里宁在他题为《伦理学,还是真正人道的原则》的专著中,发展了道德责任理论。这一学说在许多方面来自康德的实践哲学,但也受到黑格尔(当然也有马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学说经常遭到研究者们的忽视或误解,然而这一学说对于全面理解康德的历史哲学和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康德克服世界二元论,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康德分别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最终揭示出至善乃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至善作为一个理想的目标,不是客观的知识,因此只能对它采取道德信仰的态度。这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拥有道德信仰的人类在至善理念的引导下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提起18世纪德国杰出的大哲学家康德,便会令人想起他的“哥白尼革命”。这一“革命”的巨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来,其影响也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今天,面对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世界,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理解康德,理解他的深刻和失败。 然而,在理解的同时,误解也象影子一样始终缠绕着康德,罗素就是一例。这位赫赫有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在他的《人类的知识》一书的引论中写道:“从康德到现代,也许更确切点说从贝克莱到现在,哲学家当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我认为是错误的倾向,那就是让对于世界的描述不适当地受到从人类知识的倾向得…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或许如同诗歌史,尽管并非始终在进步,但却由于一位思想家对一位举足轻重的前辈的解释和批判而经常发生变化。耳熟能详的例子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解释与批判,贝克莱对洛克,康德对休谟,黑格尔对康德,以及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判。后来者对前人的读解是否是一种曲解,曲解是否不可避免,这是难以断定的,除非这样一种判断本身就是绝对确定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的阅读理论的任务就是要去说明曲解(misreading),但又不做出与种  相似文献   

5.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晚年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人本主义及其人格学说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与之相比他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对康德的人格学说则作了一定的肯定性诠释,阐发了康德对敬之情感的分析、对人格和物的划分所具有的现象学识度,但是也指出了康德的人格学说的局限性.以自由概念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如何突破康德的人格学说.以自律为特征的人格的自由虽然具有超感性的崇高品格,但是具有片面性、现成性,而海德榕尔的生存论则显示了一种创造性的、实际的、整体的此在绽出生存之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他的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影响巨大.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则被看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对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所以分析对比康德与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把握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十分必要.本文从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三个方面对两人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伦理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人性的理论构架、审美主义的建构和批判精神三个方面比较了康德与席勒的审美主义思想,认为席勒取消了康德审美主义的限度并把审美视为人的理想本质,从而开启了现代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9.
在质疑和批判康德共和主义的基础上,施勒格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共和思想.施勒格尔指出,共和主义是社会的一个首要概念,它必然是民主制的,同时也是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混合;政治代表是共和主义必不可缺的元素,共和制与代议制息息相关.施勒格尔共和思想既赞同混合政体,注重公共善,又重视宪法权力,倡导代议制和权力分立,因此可以说它既是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忆,同时又体现出现代共和主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苏联哲学界过去对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一直采取否定的评价,认为他的哲学观点与马赫主义接近。本文作者一反以往的这种评价,从许多方面肯定: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和任何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都不相同。指责他为贝克莱主义、马赫主义、新实证主义、唯我论等等,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爱因斯坦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观点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他自发地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走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这在苏联哲学界关于爱因斯坦哲学观点研究和评价上是一种新的见解,值得我们注意研究。文内插题是我们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