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做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也具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她在中亚细亚人民的文化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维吾尔族的文学史究竟从哪个世纪写起,由于我们手头史料不足,因此至今这个问题还是个悬案。但是,据新、旧《唐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二百多年,维吾尔族就有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有"五月生子不举"的记载,古今注者往往困惑于此,或者避而不谈。经过广泛调查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五月生子不举"的习俗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不但有现实的环境的原因,比如气候暑热、虫疫流行等,也有民间积累下来的观念因素,比如认为五月子命硬、不祥和忤逆等。  相似文献   

3.
闽西畲族的女性崇拜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上杭县官庄乡蓝姓畲族的女性崇拜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意义。文章认为,上杭县官庄乡蓝姓畲族作为闽西客家地区的土著居民,可以追述的祖先应该居住于长汀县水口。蓝姓畲族的女性崇拜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口头传说中。从保留至今的有关“婆太”的传说故事里,可以看出早期畲族社会存在着原始的“天葬”风水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较高从而受人崇拜的历史事实。而畲族女性崇拜的习俗和观念对后来客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有崇拜树木、崇拜牲畜、崇拜土壤、崇拜水的习俗,其习俗中处处贯穿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传承维吾尔族文化习俗,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新疆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间习俗中有几种“偷”,煞是有趣。 在我国汉民族中,姑娘小伙结婚典礼过程中就有一种“偷”,当新郎来到新娘家,准备娶姑娘离开时,往往新郎或新郎的同伴就需到厨房去“偷”。东西自然是一件很不起眼的筷子。筷子不仅有谐音“快快生子”,它还寓意新郎将新娘的心灵手巧偷去,以后治家无饥馑之虞。  相似文献   

6.
汉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可以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为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宋代草市镇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研究者通过爬梳历史文献,注重讨论草市镇的性质;后一时期则利用量化方法,从多维度来解释草市镇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框架下,历史文献中杂乱无章的草市镇记载被规划在井然有序的图画之中。草市镇经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萌芽走向了后来的繁荣。但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叙事让研究者忽略了文献中关于草市镇更为丰富多彩的记载,这些记载除了提供经济解释所需的要素之外,也包含价值、观念、习俗、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等其他方面超出经济层面的内容,它们难以定量,更需要在不同的体系中重新定性。从这个角度去看,只有改变已有的研究习惯和思维定势,未来的草市镇研究才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丧俗文,详细记载了古代敦煌丧葬习俗,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从保存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敦煌丧葬仪式大致分为临终、停丧、吊丧、入殓、出殡、下葬和斋祭七个步骤,同时因为仪程的需要,都会有相应的祭文、斋文等丧俗文学作品产生,且不同的丧葬仪程对各类丧俗文的结构模式和文体风格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2010,(2):51-53
西藏“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之一,历来被各界人士所关注。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发现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  相似文献   

10.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31):58-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我国古代妇女有“祀天孙以乞巧”的习俗,“种生”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昭示着中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复仇文学偏重关注复仇事件本身,而西方复仇文学则更多地关注复仇主体的精神世界、性格变化等。这种差异的产生实际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诸般差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当代河洛文学是仰仗土地文化的一种地域文学,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它呈现了河洛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河洛村落民俗、葬俗、婚俗具有浓郁的家族文化、民间礼俗和河洛理学特色,它是对乡土历史文化心理的真实再现,是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族妇女的文身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反映了黎族女性原始的一种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曾在黎族社会里广泛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达,这种风俗逐渐消失。然而,文身图案作为一种原始艺术,一种民族文化,是记载人类历史和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应当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文学的诗歌、史传文学、诸予散文等各体文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其中史传文学和历史传说的关联最为密切,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是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而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传说也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在史传文学作品中。《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系统描述从黄帝时期到西汉时期的历史时,将许多先秦历史传说纳入其中。司马迁运用将政治谱系和血缘谱系相结合、按照不同部族各自的文化属性进行抄录和改写、把传说作为史实加以处理的不同方法,对这些历史传说进行取舍、整合及编排,并在其中体现出他对天子至高无上的儒家大一统观念的认同、明显的抑炎帝而扬黄帝的倾向、强烈的族类意识以及君权神授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丧葬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等级更加森严;二、带有民族特色;三、具有时代特点。民俗反映着民意,丧俗关涉着时政。清代丧葬习俗特点的变化,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相似文献   

16.
习惯与习惯法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尚未厘清的问题。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在中国现当代,这两个概念所表达的内容是相似的和接近的,没有实质性差别。因而在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习惯的概念,没有习惯法概念。现代一些关于习惯法的研究,其实质指的是习惯。习惯法更多地是表达一种历史性概念。同时,针对习惯到底是起补充作用还是优先适用的问题,指出习惯的适用须以法律和政策缺位为前提。习惯的优先适用只能作为例外,且须依法律之规定。最后在如何看待习惯的生死存亡问题上,表达了"习惯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也有一个自然消亡的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女性美容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物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容颜审美活动的有关记载出发 ,勾勒了中国女性美容习俗的形成过程 ,分析了蕴涵其中的美学特征 ,阐释了古代女性对于容颜美的审美特征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的方法论,共包括6个环节,即收集文献资料、调查访问、考察遗址、分析遗物、模拟试验、综合性研究. 其中,收集文献资料是取得研究资料的重要方法;调查访问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之处;考察遗址和分析遗物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分析问题;模拟试验可以验证、分析、鉴别古籍文献记载内容;综合性研究可以从理论上找出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西域民族丧葬习俗的演变及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探讨西域古代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萨满教、祆教、佛教等不同时期,其丧葬习俗中对火、太阳、天、东方等崇拜,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都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对它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近些年来大量研究文献的梳理,表明在线信誉是网络经济研究范畴中一个新的、值得密切关注的研究方向。在对在线信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筛选、分类和分析,对在线信誉的概念进行认知,回顾在线信誉研究的历史过程,从在线信誉管理系统和在线信誉评价方面系统地分析在线信誉研究,并展望在线信誉未来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