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2.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建构的意义,可称之为“两度映射”:一是《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先秦)即轴心时期的原初建构之间,具有历史的同步性和逻辑的同构性。为此,须“重写儒学史”——重写先秦时期的易学史、儒家哲学史。二是上述建构过程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时期(当代)即所谓“新轴心期”的重建之间,也存在着逻辑的同构关系与历史的再现关系。具体来说,《周易》文本的形成过程乃是观念形态的这样一个转进跃迁的过程:《易经》古歌的本真生活情感;《易经》占辞的神性形上学、《易传》的理性形上学;《易传》的形下学(伦理政治哲学)。这一过程开显了儒家哲学的当代重建的典范进路:由当下生活情境及其仁爱情感显现的大本大源出发,去重建儒家哲学的形上学、形下学。这才是典范的“儒学现代化版本”。  相似文献   

3.
盛邦和 《中州学刊》2003,(6):133-137
《论语》、《孟子》是中国儒学资源的最古“地层”与原型 ,时至今日 ,儒学已经历多次重大层累过程 :缘起于孔孟 ,成功于朱、王 ,发展于民国。思想的“层累”主要指因新时代递变 ,社会新阶层迭出 ,各时期思想家对原型思想的新认识、新诠释与新发展。当代新儒家是陆王心学的现代殿军。陆王心学是孔孟心性学与佛学的“化合”产物 ,民国心学是融会佛学、结合西学的结晶。再次融会佛学以熊十力等人为代表。结合西学 ,开创“新心学”则以贺麟为代表。更新儒学 ,必须依靠西学 ,否则徒劳无功 ,为此贺不赞成“中国本位文化的思想” ,甚至认为中国儒学更新当重视对基督精神的汲取。“西洋文化之输入 ,给儒家思想一个试验 ,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试验 ,大关头” ,则说明他实质上已在警戒文化建设中的中国式“原教旨”倾向。  相似文献   

4.
浅谈陆象山的“尊德性”思想□修淦川陆象山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中国“心学”(哲学)的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心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尊德性”是他的心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库中一大重要内容和一个灿烂的闪光点。“尊德性”...  相似文献   

5.
“新心学”是指近代以来的众多中国思想家和学者把中华传统心学与近代西学“交融互释”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以此为视野研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就会发现,自幼熟读“圣人之学”的青年毛泽东,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力图把中华传统心学里的基本理念进行科学化、逻辑化、原理化的转换,并以此升华自己救国救民的英雄情结、塑造自己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称之为“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本文从“本心”论、“心力”论、“功夫”论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论证。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不仅是他后来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桥梁,也成为他创立毛泽东思想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所以,要构建学术形态的共产党人心学,必须首先在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里找到理论和方法的启迪,在马克思主义原典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心学相结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需要一种“范式”的转型 李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李”):张教授.您好!近年来您一直在进行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研究,并且自2005年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诸如《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在中国新哲学建构方法上所提出的“综合”之说,本质上是“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受张申府的“三流合一”说所影响,是对张申府“三流合一”说的深化和发展。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有一个发展、深化过程:从以新唯物论为基础“综合”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新哲学,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国哲学、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中国新哲学,再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西哲学之优长之处,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熔铸理想主义精神的“创造”的“综合”,最后归结到建构新哲学的方法和建构中国新哲学的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学将儒学加以哲学化的特点之一,是其哲学与易学之间的深度关涉。这种关涉有时是显性的,例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有时是隐性的,例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其共同点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周易》的形而上学化的诠释。这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去形而上学化趋向形成了鲜明反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形而上学化就是不可商榷的、而现代新儒家哲学使得中国哲学再次落伍了。但是无论如何,一方面,旧形而上学确实是“无本”(无源)的,其对《周易》的单纯哲学化、形而上学化诠释确实是颇成问题的;另一方面,去形而上学化尽管同样偏颇,然而确实敞开了重新发现本源,从而重新诠释《周易》、重建中国哲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哲学家,有声称“接着程朱理学往下讲”的,如冯友兰先生,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有隐然“接着陆王心学往下讲”的,如贺麟先生,创立了被称为“新心学”的哲学学说。他们的哲学创造,都通过对中国哲学中特定学脉的自觉选择和继承,而坚持了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他们又在自己的哲学中融摄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因素,如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乃是程朱理学与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奇特结合,贺麟先生的新心学则是陆王心学与西方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精巧融汇。与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不同,我要讲的是“新人学”。中国…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寓言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奇”,就表现在它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独特的(而非一般的)哲学思想体系,“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文学性上。其文学性又主要表现其寓言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阳明心学不仅是直指本心的“培根固本”之学,也是面向生活本身的“真切体认”之学。由良知出发,王阳明考察了“志”之于心的意义,将格物的功夫在心上做,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贯穿于实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心学随着时代发展而彰显思想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运用阳明心学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探究革命理想与意志力的作用。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对阳明心学的体悟与理解,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的心学因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锋 《东岳论丛》2006,27(4):27-3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主线,不是流行看法所认为的“异化劳动观”,而是马克思初步形成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正是以实践观为逻辑主线,将《手稿》思想体系各组成部分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此外,《手稿》中并不存在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两种对立逻辑”(唯心史观性质的异化劳动逻辑、客观唯物主义逻辑),而是只有一种逻辑———以实践观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直以来是我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要从社会主义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理解、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新大众哲学》在继承《大众哲学》以往优秀品格的基础上,从内容的更新、理论的更新、问题的更新三个方面,又一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看到《新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新大众哲学》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此为起点,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6.
论陈白沙的佛教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文化是白沙(陈献章)心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中,溶铸佛教文化,特别是对惠能禅宗的吸收和改造,就是其佛教文化的突出表现。本文通过白沙心学对佛教文化既相融合又相冲突的分析,揭示白沙心学佛教文化观的理论架构和思想特征。一 白沙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同宋明理学一样,是儒、释、道思想融合与冲突的产物,在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儒、释、道的思想内容。然而如何界定佛教文化在白沙心学中的地位,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把白沙心学完全归结为禅学,并把白沙心学中“自然为宗”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7.
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岱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三四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现代新唯物论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他开辟了与现代新儒学迥然不同的“继续王(船山)、颜(习斋)、戴(东原)未竟之绪而更加扩展”的唯物主义哲学方向;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做的独辟蹊径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不应忽略的重要一章;他是昙花一现的“解析的辩证唯物论”学派的主要理论代表,其实这派哲学亦颇适切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需要;他倡导的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继续前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 广东陈献章,别号白沙先生,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代心学的先河,在广东可说是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自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开始,直到现代中国,一直被视为“心学”、“唯心主义者”,没有异议.我的专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对这个几乎是“定论”的看法提出了异议.接着是《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朝毅同志的《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一文,就白沙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与我进行商榷.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不同意见的争鸣对学术研究是有利的.因此值得欢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比较集中、全面、系统地阐发“智”的作用、表现形态及特性,且时露真知灼见者,当推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他于天启六年(1626)编撰成《智囊》28卷付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后于崇债六年(1634)补充有关“智”的事例,编成《智囊补)。冯梦龙为是书写序,对所分10部皆有“总叙”,各卷均有小引,不少条目,还附评注。这些理论性文字,连同书中事例,共同构成了冯梦龙对“智”的看法,构成了他的“智慧观”。(一)智在冯梦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在冯氏的思想体系中,“智”乃重要之一环。他论“政”,论“情”,论“谐”、论…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是一部以"中国哲学问题史"的形式来阐发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的代表作,并鲜明地显现了他的学术性格:立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来发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并进而于其中发现在中国思想世界引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生长点。他的这一工作主要围绕四个相关联的问题而展开:(一)中西哲学比较何以可能?(二)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呈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三)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昭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精义?(四)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揭示中国新哲学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