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是幸福的基点。本真的幸福是生命完整性的凸显,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有利于其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生命幸福的获得需要道德的呵护与指引,而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却使幸福背离了生命,不仅导致幸福的异化而且造成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向生命回归,承担起生命走向幸福“监护人”的重任,引导学生去追寻原本属于生命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青鸟     
《北方人》2007,(3)
从前,一个小王子出发寻找幸福,大巫师告诉他“:幸福是一只青色的鸟,有着世界上最美妙清脆的歌喉,找到了之后得马上关进黄金做成的笼子里。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他带了一个黄金笼子上路,小王子抓过不少青色的鸟,但是总在放进黄金笼后,鸟便不知为何死去。他知道,那不是他所要寻的幸福。后来,黄金笼有些旧了,小王子也不再年轻,忆起远  相似文献   

3.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想     
追到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永远有梦可追的人更幸福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我感到了生命的丰富和美丽我感到了生命中勃勃的生机我常常回顾那些多姿多彩的生命往往是源于苦痛的磨砺听那汨罗江边的沉吟看那贝加尔湖畔牧羊者的孤影寻那天姥山游侠的足迹品那岳阳楼上的诗篇他们的灵魂里都被注  相似文献   

5.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世界文学中颇令人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葛利高里这一形象体现了肖洛霍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追问,对人类本质问题的探索.葛利高里始终处于生命、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寻决定了他所具有的悲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远处的盛世繁华只是一场梦。他,是个失败的寻梦者。于是,海子将他的凄迷与忧伤涂满了整个铁轨。他却不知,在他的身后,整个世界都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那个和谐美好的梦想,是我们永远的追寻,人们永不放弃,所以,我相信……我又忆起了古希腊神话中那只没有脚的飞鸟,他的生命注定只是飞翔,于是他一直飞,一直飞,直到筋疲力尽,葬身大海,飞溅起的浪花却异常美丽,那是它不朽的灵魂在继续追寻梦中的天堂。我又仿佛看到了布拉格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自然而美好;看到布鲁塞尔喧嚣而和谐的机场,人们熙熙攘攘,走在自己的轨迹上;还有上海晴朗的天空和…  相似文献   

7.
说幸福     
"让人民享受更多幸福"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话语。幸福成了一个高频率被热议的词语。幸福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以为,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责任。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对幸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幸福的核心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它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平平安安是幸福,家庭和睦是幸福,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消解着大学生的个人认同与政治认同,大学生在追逐个性的同时让渡了自我的评定,他者生成为中心。而中国梦的提出,在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理想信念予以重铸。以"向量"为基本的分析方法,把被他者置换的中心重新转置,为个人幸福找到新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认为,人对意义的追寻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的“二次合理化”,可以被人独自地实现。当这个意义实现时,个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得到满足。当人承担起自己不可替代、唯一的责任后,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本质,同时将“意义”作为生活的指导、作为生命的方向。他认为每个个体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心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有别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第三种方法——意义治疗,开拓了“去反省”和“矛盾意向”的治疗技术。其实质是他首先是作为哲学家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其次才作为心理治疗师发展了一套“意义治疗学”的操作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中,我们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奋进,为的就是一个内心深处的梦想。我们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一步步奔跑过来,留下了无数串足迹,但我们依旧追寻着,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是执着地追寻这个梦……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1.
梅特林克在其梦幻剧作《青鸟》中讲述了一个幸福如何可能的故事:在一个十分普通的樵夫家庭.仙女贝丽吕娜为她那害病的小姑娘寻找幸福而来.小仙女想要得到幸福.而得到幸福的前提是得到青鸟。正是借着这么一个契机.仙女把樵夫家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引导上了通向幸福的道路。两个孩子将在什么时候找到真正的青鸟?。这是故事里一直若隐若现的悬念。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史上,梁遇春的早夭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遗憾,不仅仅因为那伴随着他短暂生命的才华刚刚显露出独特的气势,便随着生命火焰的熄灭而湮灭了,而且在当时如此众多的新文学作家群里,他始终是一个独具个性的人。就这样一个只给我们留下了几十篇散文的作家,要追寻其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以及创作个性,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也许正因为如此,现代文学史才没有把他作为一个重要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这异乡人情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世代代流浪、迁徒、漂泊,漂泊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源于这个情结,张承志不可能不去追寻和流浪,他辞去了工作,远离亲人和朋友,“我独往独来地快乐地走在我的流浪路上”①。张承志觉得回族代代相传的声音在呼唤。他曾在《残月》、《西省暗杀考》中苦苦追寻那个呼唤。虽然他最初还不清楚是…  相似文献   

14.
我常做梦。做梦有时真的很幸福:白天见不到的人,梦里见到了;白天不能说的话,梦里说了;白天不能去的地方,梦里去了;那悠远的小镇便是与我在梦里相见的……  相似文献   

15.
席慕蓉的诗歌里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爱意,这同她的生活与为人紧密相关。因为自己幸福,所以她把爱灌注在诗歌里像种子一样播洒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所以,她爱自己、爱他人、爱故土,憧憬爱情、赞美青春、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她的诗像一个个美丽的梦,她的诗让人如痴如醉,她的诗歌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心灵感受。  相似文献   

16.
夕阳絮语     
人从出生那日起,迈向生命终结的“倒计时”就开始了。 灵魂的存在有两种:有的已经腐烂,有的仍在燃烧。 世人都在寻找幸福,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一辈子没找到,主要原因是对幸福的标准和含义认识不同。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自己的一种感觉,自己觉得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歌者——论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贺巴老百岁寿辰之际 ,研读巴老的著作 ,追寻他一个世纪的足迹 ,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感佩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执着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巴金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的思想力量 ,贯穿整个巴金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 ,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是他积极、高昂、奋进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美国梦的追根溯源 ,通过对美国梦的执着的追寻者盖茨比的发家史及爱情悲剧的分析 ,揭示了美国梦在上流社会已演化为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盖茨比对物质财富的不择手段的追求 ,最终导致了他成为美国梦的牺牲品 ,而这也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一生经历及创作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们并未正确认识到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从而导致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人的生命意义的追寻这个基本精神贯穿始终,使教学模式的实施成为多种主体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