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邦交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准则,主张“以他平他”,反对“以同裨同”;以“协和万邦”为价值目标,要求“表正万邦”、亲善近邻、尊重小国、救助贫弱;以“止戈为武”为政策理念,强调“国之安危在兵”,但力主“不以兵强天下”;以“以正为本”为攻伐救守的行为范式,提出了“惟义为可”、“惟民所止”、“惟道是则”等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3.
清代“开国儒宗”顾炎武以“校雠”为“读书”,以“钞书”为学问正途,就是为了复“古人之学”,而“复古”的目的,正是为了尽“匹夫之责”以“保天下”.作为“匹夫”的哲人既“保天下”也“保国”是出于守法,但作为“匹夫”的哲人不将“保天下”和“保国”混为一谈.如果说,以钞“先秦古书”为主的顾炎武之“钞书”可谓之“竖钞”,则我国自严复以降的欧西古典翻译就可谓之“横钞”,且如今“横钞”仍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素有的“德治”传统,以汉朝“无为而治”(德治)的经验和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列举了我国传统中没落的腐朽道德成分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论证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探索了新时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方法措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官,以抓“官德”建设带动“民德”,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提高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以“大”“快”为特征的数字化出版,中小型出版社要想在“大”中谋“小”,以“小”搏“大”,以“少”搏“众”,以“专”搏“全”,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立足现实、超前思维,构建模式、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6.
熊苹 《船山学刊》2003,(2):88-89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灵魂,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以“不拘一格选人才”为方式,以“用人不疑”、“用其所长”、“精简高效”为原则。  相似文献   

7.
李振纲  陈鹏 《河北学刊》2012,32(1):30-33
君子“三达德”中的“知”、“仁”、“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即理智,“仁”属于情感,两者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品格(“勇”)来实现.“勇”不同于“好勇”.君子之“勇”,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已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8.
治国方略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及其问题,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深刻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德法并重,以德为基”这一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9.
吴斌 《理论界》2023,(3):30-36
“礼”是荀子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首先,学“礼”。“诵经读礼”“学止乎礼”组成了以“礼”为纲纪,且囊括“儒家六经”等重要资源为荀子教育哲学之学习的内容。其次,思“礼”。“虚壹而静”“以类度类”形成了以“礼”为对象,且提倡“内外结合”等重要手段为荀子教育哲学之学习的方法。最后,行“礼”。“行义以礼”“比中而行”构成了以“礼”为标准,且强调“知行统一”等重要实践为荀子教育哲学之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以”应通副词“已” ,转译为“也”“钩以写龙 ,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中的“以” ,有的教材将“以”当介词“在” ,但“以”作介词“在”讲时只限于引时动作行为的时间或地点 ,不引进处所。也有的教材把它前两句的“以”解释为介词“用” ,即“以”作为介词提前其宾语 ,成为“用钩写龙 ,用凿写龙” ,而后一句解释为介词“在” ,即“在屋室雕文写龙。”很显然 ,这种解释不能使三句中的“以”一致。若将“以”解释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而且这个对象带有表示受处置的意味 ,且这个介词“以”的宾语又提前。即“以钩…  相似文献   

11.
郭景萍 《社会科学》2006,(4):143-149
制度化是基于正式规别而发展的一套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有效的情感制度化机制。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分别建构了“工作型”、“私人型”、“职业型”、“公共领域型”和“价值型”的制度性情感特征。情感制度化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其失调有可能引发一些冲突。情感制度化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积极、手段是否恰当是影响情感制度化带来冲突的主要因素。按照冲突论的观点,情感制度化带来的一个情感冲突恰恰是它压抑了应当引发冲突的情感,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保守力量。  相似文献   

12.
夏静 《江海学刊》2012,(3):179-185,239
"象喻"是古人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它以"观物取象"为起点,以"取象比类"、"立象见意"为目的,通过象征、联想、类比、暗示等方式,以整合的、情感的方式表述物象世界与观念世界,不仅为仿效事物的形体提供范式,而且用以揭示背后的意义、思想和情感。考察"尚象"到"象喻"一脉的发展衍变,可以发现,无论是附在六十四卦《象传》中的推衍,还是《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乃至诸子之学的理论升华,均明确地传达出在古人思想中业已存在着一种观念形态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着复杂而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 ,不能只关注普通的道德原则、规范 ,更要重视学生在生命经历和经验中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 ,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融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获得生命的活动中去 ,让学生有感动、有理解、有体悟 ,使他们视道德教育为自身主动追求 ,成为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许富宏 《云梦学刊》2003,24(3):9-11
将《离骚》“诏西皇使涉子”中的“西皇”解释为“帝少皞”是不正确的,这样解释既不符合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顺序,也与屈原的思想感情及历史观以及少皞的活动地域相矛盾。“西皇”应是“西王母”,这样作解既与前文在情节结构上相合拍,又符合当时的祭祀风俗和时代背景,同时与诗人深挚的爱国恋乡情感相一致,并为破解“求女”的喻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3,24(6):60-62
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具有史诗意义的御侮抗倭的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的优秀之作,新时期来似乎吉光片羽,文学艺术家应该不忘自己的天职,不断警醒中华民族浓浓蕴蓄的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具有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的形象不是“神”,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它需要戏剧性激情、情节和可能的悲剧性情节的智慧去进行艺术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聂付生 《兰州学刊》2005,3(3):264-267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以情本为逻辑起点,视情为万物生成之本;在此框架内,冯梦龙仔细分析了情本的内核,即情感、情欲、人本思想等,这是情本论的逻辑发展;最后以情教为旨归,与宋明理学殊途同归,构筑一个完整、系统的情教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准确指明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八荣八耻”为核心来开展,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环境与氛围,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8.
邬志伟  胡遂 《云梦学刊》2006,27(4):94-97
北宋词人张先以善于写影而著称。影不但是其体情写物的独特角度,而且是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是构成其词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词之中“影”借助“水”“月”等介质形成了清幽杳渺空灵的艺术意境,脱离了“花间词”秾艳的色调,展现了北宋前期文人追求幽远清雅的审美情韵与内敛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单靠他们的自觉要求和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加强理想教育 ,使学生把个人的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姚常德 《云梦学刊》2007,28(3):135-136
音乐可直接叩开人们的心灵之窗,对人的精神和情绪有调节、抚慰和激励之功能,并且它与体育在律动和节奏上有其相通之处。通过对两个相似班级的对比研究表明,将匹配音乐引入大学公共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整理活动阶段,能改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