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在全球及我国大调整、大变革、大变局中把握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充分认识上海在我国成为全球主要角色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使上海未来发展更加体现国家战略的需要。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将以"十八大"提出的两个100年的宏伟目标为立足点,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精神,科学把握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及主流趋势,从国家战略高度谋划上海发展战略定位,根据"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勾勒上海城市发展前景,为上海中长期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2.
趋势展望 “十五”期间,上海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也继续呈下降趋势,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消费结构,提升了消费质量。上海开始进入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文化型”、“舒展型”消费阶段,文化、教育、娱乐消费需求出现质的飞跃和增长。上海社科院一份最新的上海  相似文献   

3.
蔡旭初 《科学发展》2012,(4):56-68,9
通过分析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及其对上海住房需求的变化和影响,对未来5年上海居民住房供需情况作出预测。同时,在对上海现行住房供需体系及运作模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城市住房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从控制人口总量、分散居住人口、增加和优化保障房、激励空置房出租等角度,提出上海住房供需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和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第一要素──论上海成人职业教育的功能邓伟志上海的成人职业教育事业,就其学校数量和学员数量来讲,是蒸蒸日上的。虽然在有些年份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是呈上升趋势。80年代教学的年份是1984年,上海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的在学人员达140余万...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来深入思考上海文化的发展坐标与定位问题。在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趋势中,我们同样要在传承城市的历史传统中、把握城市的文化个性中、在与国际大都市的参照比较中,来思考上海文化发展的坐标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人力资源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因素,其规模、质量、结构和趋势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的影响。上海要积极推进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进一步提高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能力和绩效,为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创造有利的核心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2000年~2007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新特点,一是发现以更高资本密集度来支撑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二是明确提出了上海先进制造业在未来5~10年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就应当选择以拥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制造业、或者同时具有更高物质资本和更高人力资本的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8.
朱桦 《科学发展》2010,(11):42-51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城市和商业中心城市,国际贸易和商业批发零售贸易均十分发达。通过对上海服装、皮具、钟表、珠宝、化妆品五类13个进口高端消费品牌的详尽调研,研究进口高端消费品牌在上海的发展现状、背景、意义、主要趋势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说明发展进口高端消费品牌,对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实力,提高上海商业的发展水平,使上海成为与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并肩的国际大都市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2014,(8):9-18
从周期规律看,自1978年以来上海经济运行表现为4个发展阶段,从第2个周期开始平均经济增速出现下移,目前下移趋势更为明显.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上海已处于发达经济体行列.从经济结构看,上海产业演化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上海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传统实体经济优势趋向弱化,物量规模的扩张面临极限,全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放缓,创新驱动发展仍在徘徊中.对外贸易、金融创新、收入分配格局、财税体制、城乡一体化以及宏观经济统计改革等领域,是上海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总工会9月3曰发布的《上海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上海的失业者中,有38.5%为35岁以下青年,这些处于就业黄金年龄段的年轻人因没有工作,经济上不得不依靠父母,成为“啃老族”。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上海处于“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需要,国家和上海都加大了住房保障和旧区(棚户区)改造等关系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工作力度,要求房地产行业继续发挥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在这些新形势下,上海必须审时度势,将长期坚持的“三个为主”政策原则进行内涵丰富、拓展外延,进而提升到统领整个房地产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家华  陈方 《科学发展》2013,(1):106-113
近年来上海公共安全状况总体可控,市民对上海公共安全状况认可度较高,但综合评分有逐渐下滑态势。上海市民公共安全意识有所增强,但公共安全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应对能力还需加强。政府管理部门有必要密切关注社会不同群体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态度和倾向,以及各类社会问题及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号准城市安全的“脉搏”,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通过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升市民的安全成喃诫市确丌肄垃右羼打下略壹篡础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上海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总方针,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有力地支撑了城市创新转型和全球城市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大幕,展望2014年,上海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中速水平,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与困难仍然较多。为此,迫切要求上海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强化社会治理,更要锐意改革,完善基本制度体系,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内涵,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形成符合上海城市全面转型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应当围绕市场化、国际化和民生化的方向,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作为主线,把重点放在符合国家要求,上海又有一定操作空间,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发挥对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域,能体现出上海城市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同时也为全国改革总体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上海现有的城市功能区分布体系,探讨创新型、文化型、设施型和市场型四类新兴功能区未来10年的定位和布局问题。跳出传统强调经济、产业功能的商务区或产业园区,着重体现创新、文化、社会、信息和流量控制功能的新兴功能区将是未来10年上海城市功能的重点培育方向和考量因素。通过新兴功能与传统功能的耦合,实现城市“轴线型”和“多点型”空间扩展模式的有机统一,对推动上海城市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全球城市的必然选择。结合对新兴功能区形成机制以及现状问题的分析,综合“十二五”规划,提出上海城市新兴功能区定位与布局优化调整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陈琪  刘卫 《科学发展》2014,(2):43-50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不是着眼于一城市、一区域的发展,而是力图通过开放转变政府角色、推动制度创新,突破金融领域的改革难点,从而带来"制度红利",充分运用市场调配资源的高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上海要实现建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宏伟目标,必须从自贸试验区开始,从根本上摒除要素流动的障碍,协调好与经济腹地,与香港、深圳前海等区域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成,必将进一步推动上海服务业产业集聚,推动上海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更上一个能级,辐射长江流域甚至更广阔的地域。  相似文献   

19.
韩玉胜 《城市观察》2011,(6):165-172
面对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挑战,“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从伦理学视角来看,“低碳城市”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道德诠释,它的出发点是“人”,实践理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价值归宿是“人,诗意的栖居”。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城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生产变革,同时,个体要进行“生活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