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的朱墨彩绘双体陶罐因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艺术,以及其作为西藏地方文化的早期代表而成为西藏博物馆馆标和镇馆之宝。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侈口呈喇叭状。其腹部为袋形双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的一对带孔器钮巧妙形象地表现了动物的耳朵和尾巴。双体的纹饰各不相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另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纹内外施彩;双肩各以剔刺装饰的双带纹作装饰。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的纹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以畲族传统"石莲花"纹为例,对其来源、构成法则以及独特的装饰寓意、流变及特征进行研究,以纹饰结合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赋予纹饰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滇池盆地为中心的古滇国地理环境中产生的石寨山型铜鼓及其纹饰为图像文本,将石寨山型铜鼓纹饰纳入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发展演变序列中进行解读。石寨山型铜鼓的定名源于1980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上确立了铜鼓的"八分法"。石寨山型铜鼓在八大类型中独树一帜,纹饰特点鲜明,主要有翔鹭纹、羽人纹、牛纹、鹿纹、同心圆纹、锯齿纹等。在对纹饰元素的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在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维度下,探讨石寨山型铜鼓纹饰形成的动力及其在由祀入礼、神权构建中的功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彝族皮铠甲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铠甲是彝族古老而珍贵的一种护身服饰,是目前彝族保留下来的文物中年代最早,最富有历史和文化艺术研究价值的文物之一。 彝族民间把皮铠甲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雄”铠甲色彩以红色为主,显得鲜艳夺目;“雌”铠甲以黑色为主色调,显得肃穆庄重。两种铠甲,均以羊角纹、鱼骨纹、几何纹和阴阳太极纹等图案装饰。据说皮铠甲的主要动物纹饰为龙蟒,四周是箭头,边饰为云彩。其含意为:龙蟒受天神派遣降临人间,帮助铠甲的主人战胜敌人,可防矛避箭,保佑穿甲人平安、胜利。皮铠甲集中了彝族漆器纹饰的特点和精华,其精湛的漆绘工艺仍保持…  相似文献   

5.
铜鼓纹饰立体蛙说略李文铜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出现,是从炊器演变过来的①,源于云南②。除我国的西南诸省区发现有出土外,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均有出土,但以我国出土的为多。开启鼓面边沿饰蛙先河的是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铜镜经过十几个朝代的更迭,历经四千多年的兴衰发展,以其庞大的存世数量和多姿多彩的时代风格而独树一帜,铜镜中的纹饰更是以绚丽纷繁、新颖奇丽著称,尤其是在铜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动物纹,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精彩斑斓的动物世界.本文通过对各式动物纹的搜集与整理,详细阐述了60余种出现在铜镜中的动物纹饰,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种类来加以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人看到清代莲托八吉祥纹青花盉壶这件器物时,都一时难以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它并非如今常见的壶的造型,而是仿造自古代青铜酒水器“盉”,敞口带盖,腹部圆鼓,曲柄直流,下承四柱足,因此被称为“盉壶”。又因其通体饰以藏传佛教莲托八吉祥为主的青花纹饰,被命名为“莲托八吉祥纹青花盉壶”。同样式的瓷器存世有多件,散见各地,但藏于西藏博物馆的此件莲托八吉祥纹青花盉壶,因其是乾隆帝赐予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礼物,更显得尤为珍贵,属于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相似文献   

8.
石窟的顶部,是石窟中应用菱形构图最多的区域。克孜尔石窟中的第4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 7窟、第32窟、第34窟、第38窟、第58窟、第63窟等多个石窟的顶部都由菱形构图组成。在这些石窟中,绝大多数是中心柱石窟,其窟顶都由菱形构图来填充,除中心柱石窟外的其他窟形,虽然占克孜尔石窟的数量不大,但其顶部也分布有菱形构图。中心柱石窟是克孜尔石窟的典型,数量较多,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礼拜窟之一。本文以中心柱石窟来说明菱形构图在窟顶区域的分布:在中心柱石窟中,主室的窟顶和甬道、后室的顶部都分布有大面积的菱形格构图。  相似文献   

9.
壮锦是古代岭南地区壮族人民创作的工艺美术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技艺。壮锦上的图案花纹,经历了从单色到多彩,由简单到繁褥的过程。最早生产的是以方格纹为主题纹饰的素色壮锦,发展到明、清时期,壮锦色彩斑烂,瑰丽多姿,各种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结合运用,使壮锦花纹构图和色调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壮锦上的图案花纹,始终是以几何纹图案为主。这种几何图形,可以从南方地区出土的  相似文献   

10.
代表匈奴文化特色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除集中出土于原匈奴驻牧的“河南地、新秦中”外,还广泛存在于今华北、西北、江苏、四川,甚至广东、广西地区。匈奴文化特色浓郁的饰牌、短剑亦被中原人使用和喜爱。游牧社会用人字形纹饰刻写动物身躯或装饰器物的表现手法,也被中原人借用。中原居民长襦博带的服装式样,因受胡人服饰文化影响改成上衣下裤。匈奴风俗文化强烈地影响了中原。中华文化多元一统。匈奴人民与中原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相似文献   

11.
线条的运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阴刻线,汉代的阴刻线既可以表达纹路也可以指代实物。阴刻线的这一特性在同一批石刻即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集中表现,石刻卧虎身上的阴刻线气韵贯通,随形体辗转而有序,在描绘虎纹的同时增添了石刻不少生气。而侧头奔跑的跃马身上的阴刻线同样精良,颈部三条平行的阴刻弧线用来指代缰绳,而不是用凸起的阳线去表现,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第二类为形体占据空间的线,这类线在写意风格的墓俑中多有表现。第三类为礼仪场所所用的装饰性纹饰,线的概念在这个领域得到了拓宽,不仅仅是由无数点紧挨排列而成的线段,而且可以是辅助图像表意的工具。本文以河南三盘山出土汉代铜车饰为例,对汉代纹饰线条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锦,是一种以棉或丝为经纬线交织起花的多彩织物。壮锦,顾名思义就是指壮族人民织造的精美多彩的织锦工艺美术品。壮锦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早在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宋代,壮锦的生产就初具规模和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最初生产的壮锦是单色无彩、质地厚重、起方格纹的素锦,当地人称之为“緂布”。当时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赞道:这种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各地大量生产的织锦日益精美。壮锦受到当时饮誉海内的蜀锦及云锦的影响,生产逐渐扩大,素锦发展成为饰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的图案、色彩绚丽斑烂的多  相似文献   

13.
杨博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149-150
线条的运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阴刻线,汉代的阴刻线既可以表达纹路也可以指代实物.阴刻线的这一特性在同一批石刻即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集中表现,石刻卧虎身上的阴刻线气韵贯通,随形体辗转而有序,在描绘虎纹的同时增添了石刻不少生气.而侧头奔跑的跃马身上的阴刻线同样精良,颈部三条平行的阴刻弧线用来指代缰绳,而不是用凸起的阳线去表现,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第二类为形体占据空间的线,这类线在写意风格的墓俑中多有表现.第三类为礼仪场所所用的装饰性纹饰,线的概念在这个领域得到了拓宽,不仅仅是由无数点紧挨排列而成的线段,而且可以是辅助图像表意的工具.本文以河南三盘山出土汉代铜车饰为例,对汉代纹饰线条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探究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史的过程当中,鄂尔多斯青铜器动物纹饰供应了非常稀有的珍贵形象材料,当前,我国各方面专家学者先后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及客观性的评价,可是,在青铜器动物纹饰雕塑手法的探究上是比较少的,接下来,本文在参考前人对鄂尔多斯青铜器研究的基本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对其独特的雕塑手法进行探究,鄂尔多斯青铜器动物纹饰雕塑手法这种特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能够为同行业的雕塑创作供应更多更新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研究举世瞩目,铜鼓上的纹饰多姿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鸟纹。铜鼓上的鸟纹之原型属于何种鸟类,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个问题。铜鼓型式繁多,鸟纹的类别亦不止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云南晋宁石寨山M14:1、云南开化铜鼓和越南玉缕铜鼓上的翔鸟纹。这种铸造在铜鼓鼓面作为主题晕纹的“怪鸟”究竟为何物,国内外研究者们的看法大不相同,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族的蜡染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其独具特色的蜡染纹饰充分展现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情感需要、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将苗族蜡染中的纹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仅能使苗族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与发扬,也是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所重视的部分。本文通过在贵州省榕江县乌吉寨等地实地考察,分析该地的蜡染纹饰的的特点及存在的潜藏价值,结合相关服装设计案例的分析,试图找到当地蜡染工艺发展的新途径,为现代织物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戴帽或包帕的习惯(为方便叙述,在此统称为帽饰)。帽饰不仅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其文化、历史和信仰的直观表现。透过它,可探寻到其中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观念及它所折射出的特定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历史痕迹和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北方草原民族中,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独具代表性的一件器物,其因在鄂尔多斯各个地区中发现大量的、集中分布的特点而闻名世界。以动物的纹饰为主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为显著的特征,其材质一般是青铜、金、银,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目前全世界进行探究的一门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接下来,文章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纹饰为中心开展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9.
金刚杵纹考     
文章根据传世实物、图像及相关史料,对唐代至清代金刚杵纹加以考察,以厘清金刚杵纹发展演变基本脉络,阐明不同时期装饰艺术中金刚杵纹的基本特征。文章指出,金刚杵纹广泛运用于佛教建筑、佛经、法器以及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等生活实用物品的装饰中,影响渗透到宗教以及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其宗教色彩被逐步消解、淡化,装饰意味不断增强,真实地反映了外来艺术本土化的发展演变轨迹,是中外文化交流、汉藏艺术融合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两千年前,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一○○年),西出阳关,丝绸古道上,有一队人马,簇拥着一辆锦车,车中坐着一个女子,年方二十上下,雍容华贵,仪态大方。炎炎初夏,日丽风和,长途跋涉,身子未免有些疲倦,不时的把眼睛闭上,沉沉思睡。但不大一会儿,又把眼睛睁开,轻轻地掀起车帘,向外望去,只见漫漫黄沙,无边无际,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