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楼梦》修辞用“偶”以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性格转向自己的反面,往往标志着性格的最后完成。例如:聪敏空灵的黛玉变得糊涂了;能干的管家婆凤姐变得不能干。贾环成了贾府接班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贤淑的宝钗最后也改嫁了,她和宝玉的儿子贾桂由麝月抚养成人。“兰桂齐芳。”《红楼梦》的结局真是千皴万染的。  相似文献   

2.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王媛 《河北学刊》2002,22(4):108-110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塑造的两位“玉女”形象。称其为“玉女” ,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 ,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 ,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毁灭 ,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 ,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第15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有一段宝玉与妙玉的对话,宝玉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注“禅关——此指僧尼静修之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是一部谈情说爱的爱情小说。是小说,人物、事物情节、时间、地点就是塑造的。”“贾府、大观园可东可西、可南可北、没有什么原型,就在《红楼梦》中。”脂砚斋说的一些话“奇奇怪怪,是故弄玄虚。是假冒的,卖弄的、说教的、胡诌的、轻簿的、不通的、无用的”、“质量低劣”。《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按这些人的说法,“红学”的内涵、外延所剩无几了。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有关科举的描写不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但却是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书中与科举有关的人物形象的分类考察 ,从贾政与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曹雪芹的科举仕途观、人才观 :曹雪芹通过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体现了自己对科举仕途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便是《红楼梦》的整体氛围.黛玉葬花、凸碧堂品笛、凹晶馆联诗,都是美景哀情,“悲凉之雾”早已弥漫其中了.连宝黛爱情的欢乐,也总带着一种秋天的萧瑟,如连绵不断的秋雨,缺少一些明朗的颜色.甚至于在元妃省亲这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非常喜事中,作者念念不忘的仍是“盛筵必散”的俗语.笼罩在旧日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上的,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  相似文献   

9.
温庆新 《中州学刊》2024,(1):152-159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论琴”的描写精彩绝伦,堪称是一篇“琴学教程”。从小说的有关情节看,计有“论琴谱”、“论琴曲”、“论指法”、“论琴材”、“论抚琴”、“论琴声”等。描写的目的,是通过“论琴”表现黛玉的知识、修养、志趣、个性。写出黛玉的悲剧性格,同宝钗论画、妙玉论茶、论棋等具有同等审美价值.它是曹雪芹整体构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源流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红楼梦》是属于“人情小说的分类;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鲁迅又曾把清代小说分成四派,而称“人情派”小说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何谓“人情小说”或“人情派”?溯其源流,还要从宋元平话讲起。在讲到“明人情小说”时,鲁迅对它的特点是这样概括的:“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里笑话有八九则之多。第五十四回,元宵宴上,贾母讲一个,王熙凤讲了一个半;第七十五回,贾政、贾赦各讲一个,接着尤氏讲半个;前面第十九回,宝玉对黛玉讲了一个;后面第一一七回,邢大舅讲了一个。这几则笑话中,最引人注意的恐怕是贾政那一则。怕老婆,舔老婆的脚丫子,还不敢恶心,这是什么话?一个老是那末一本正经、奉《四书》《五经》为圭臬的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居然讲出了这样一种俗不可耐的笑话,这就是说,贾政不是彻头彻尾的“正”,他对这一类事情也感兴趣,他思想中也有另外一个侧面。而这一面,以前是被严严实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市人小说”“世情书”与<红楼梦>》(载1986年第3期《社会科学战线》)一文里,我们从史的源流探讨了《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代表作”有异于“世情书”的基本特点,但是,仅仅借用“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这句评语,还只能说明《红楼梦》在“人情小说”创作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并不足以概括它的特殊的“情”的境界的创造。可以说《红楼梦》还在手抄本阶段,就有人开始从“情”方面阐发作者的创作宗旨了。  相似文献   

14.
艺术技巧决定于内容,但同时具有独立性的一面。譬如绘画,同样取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但画出来的图象硬是有文野、高低、优劣之分,这是由于作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不同所造成的。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都十分重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以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鲁迅的名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极高的评价。茅盾在《关于曹雪芹》一文中指出:“《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15.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16.
浅析《红楼梦》里的“梦”黄燕尤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峰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早以它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正如小说标题所提示的,是全书贯穿了一个“梦”字。可以说,小说以“梦”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把理想与现实,梦幻...  相似文献   

17.
夏薇 《社会科学家》2004,(1):119-122
《红楼梦》情节从开篇的神话最终过渡到人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内部发展过程。在地域的变换中又引发了关于小说主旨的思考,宝玉的“不悔”和作者的“悔”看似矛盾,却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并不只是要通过宝玉的仙性和人性来写他的智慧和情感、不悔和无奈,他还要用宝玉这一特质来谋篇布局、构建起一个与历来仙人还俗故事迥异的叙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审美化是小说美学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中国古典小说,对人物性格美的发掘,到《红楼梦》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鲁迅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指的就是这部伟大作品在人物塑造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表现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金瓶梅》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是这种突破的先行,它给《红楼梦》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