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世界之间必然形成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主体,现实世界在人面前作为客体,二者构成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这注定了: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的具体内容。然而,学术理论界在探讨主客体关系时,往往脱离人与世界之间现实地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活动的实际,抽象地谈论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客体性,进而忽视了这种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人与世界之间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作一简析,以对其现实性作一展示。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任何统一…  相似文献   

2.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李日琴,李风圣国家人事部《求是》杂志社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效率与公平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双重目标,然而,这双重目标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才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了中西方哲学史关于矛盾范畴的主要论述,得出以下结论: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发明了诸多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以适应自然界,矛盾正是工具之一。通过对定义、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深入与发展,矛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对象的外部关系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结构。迄今为止,矛盾范畴已经发展出两大类:对立同一和对立统一。其中,对立同一包含三种类型:差异型矛盾、对立型矛盾、限定型矛盾。对立同一描述了同属种概念之间的同一与对立,对立统一则是概念的本质与存在的对立与统一。我们应该明确地区分开矛盾的四重根,避免含混甚至错误地使用矛盾工具,导致理论上的模糊和实践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观,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大体地预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是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不是单纯的人的本质和能力,也不是世界的现成秩序及其内在必然性,自由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而已往对自由所特有的内在矛盾的理解,往往表现出某种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运动,构成并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是为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所特有的为我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矛盾而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这种为我关系的客观表现即实践关系.这是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实践表明人的存在是一种二重化的存在.人们只能生活在现实中,却天天在为理想奋斗.理想之所以叫理想,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是它却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价值导向;现实之所以叫现实,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理想的,但是它却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希望.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探求实存与价值的统一.实存即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价值则指人性的尊严和自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要克服这种对立和矛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既解决了人与人的矛盾,又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勾勒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而且从原则上阐述了实现这一理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重新解读,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饱含的生态学思想作了一个有力的例证。首先,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自然界是直接的感性的外部世界,外在于人而存在。同时,自然界还是间接的人的无机身体,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正是人与自然不断地发生着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次,他指出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运动变化的过程是如何从统一走向对立,人类如何才能使这对立的两者再回到统一。最后,在现代语境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思路,凸显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苑掇英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吴晓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在当今关于发展的主题上,存在着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批判主义之间的基本对立。这种对立一方面根植于现代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另一方面则反映着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世界本身的矛盾与分裂。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双  相似文献   

9.
矛盾是普遍存在着的。人们思想中的矛盾,都是现实世界中矛盾的反映。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人们的思维运动中,就成为概念之间的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凡是具有这种关系的概念,我们都称它们为矛盾关系概念。例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社会现象,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主义”概念和“资本主义”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内容,从而构成了矛盾关系。这样的两个慨念在内涵上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它们的内涵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本文以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哲学,因此任何实质上的新思想都必须超出哲学的基地。然而,鲍威尔在进行批判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时代处境,他对哲学的非批判态度也使马克思一度陷入了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同现实的批判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费尔巴哈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在他的影响下,马克思最终认识到了哲学的虚幻性,并将超出哲学这一使命落实在了现实的变革之中。可见,改造现实世界的批判活动是马克思一贯的事业,他的哲学观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前后对立的断裂。  相似文献   

11.
人的问题,不仅要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进行探讨,而且还要联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行研究。理想指导人的活动,赋予人的活动以意义和作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理想与现实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从不同的哲学前提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对范畴进行研究和阐发,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是人们经常、普遍、反复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思考中,人们关注社会、研究历史、探讨人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开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为了解决  相似文献   

12.
矛盾是统一物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统一。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他们既相对立和斗争着,又互相依附而统一着,并从而构成这一事物。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展,也没有社会的前进。这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无矛盾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矛盾运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即是这种复合矛盾运动的统一的发展。本文仅对此人类认识的诸矛盾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上最基础的基本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是整个认识及其运动的本质和根本点。如果没有这对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也就没有认识和认识论可言。主体是指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及人的思想;客体是指人的实  相似文献   

14.
<正>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进化、演变的历史,是人不断地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历史.自从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劳动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组成了自己的人类社会开始,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个人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联合的力量,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类按自己的需要征服和改造大自然.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改革,人们也同时不断地变革、调整和完善社会关系.整个人类也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进步与发展.黑格尔发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赞赏了黑格尔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成果的观点.人的本质,只有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发挥和展示了人的本质.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从这点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5.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传统唯物主义在考察这一矛盾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客观性原则——物质客体的存在对于主体的意识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和制约性,因而主客观矛盾的解决只能是主观无条件地符合客观。这一看法,曾经是西方启蒙主义反对神学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近代自然科学确立其地位的合理依据。然而十九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却对这种客观性原则提出了疑问,导致了“客观性危机”,它促使人们去思索和寻求对于客观性的新的理解。 一 直接经验对于人的生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它一开始就被视为不言而喻的自明的东西,被视为知识形成的初始点和前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及其后继者们对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坚定信念,正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可靠性基础之上的。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和促进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近代自然科学(其代表是经典物理学)用力学和数学的语言将直接经验模式化和逻辑化了。  相似文献   

16.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基于此,阮籍、嵇康前期的思想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魏晋禅代之际,险恶的政治环境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调整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玄学发展到这个阶段,给自己涂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色彩。阮籍、嵇康把外在世界的分裂还原为内心的分裂,极力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恢复内心的宁静,使世界重新获得合理的性质,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合人们的精神需要。他们的玄学思想逻辑地演变为自然与名教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事物有分有合,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分与合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规律题中之义。如果把对立理解为分,那么统一就可理解为合。进一层说,如果把对立理解为分与合的对立,那么统一也就是分与合的统一。退一步说,如果把对立与统一理解为分,那么,对立与统一就包含了合。是——是,否——否;是——否,否——是。分——分,合——合;分——合,合——分。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毫不留情地嘲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毫不客气地肯定自己而又不断地走向反面。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具有多样性,同时也就有运动的复杂性。分与合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显著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和根据。只承认分,不承认合,只讲分,不讲合,不讲分与合的同一性,是讲不通也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个体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个体主体性常宗耀一般认为,主体性是指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不可动摇的客观趋向,转化为对外部世界及人自身改造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我认为,这还不够,应把主体性置于现实地活动着的充满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个体性之上。...  相似文献   

19.
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內在动力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之互相依存和互相排斥,成为事物向前发展的內在动力。人类社会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矛盾,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間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关系則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这决定了两者間之必然发生矛盾。但生产力又下是可以离开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人們在生产中必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社会生产力与人們在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正是互相联系而下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对立的統一  相似文献   

20.
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主体间性问题的凸现马克思曾经指出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的存在物。此种类本质意味着 ,主体间的统一是人类本质的自我确证 ,即意味着历史的价值向度将是个体与类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主体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但历史的发展并不依照客观的合目的论 ,自觉地走向生存的完满。在历史的经验中 ,人们面对着基于物质匮乏而进行的不断的生存斗争 ,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 ,也在人与人的主体之间。这种历史境况表征于哲学的理念上 ,就是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和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哲学史上历时久远的本体论范式和认识论范式即偏执于这种对立。主体间的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