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摩擦在商外     
正在商言商。商贸往来频繁、贸易额巨大,贸易伙伴国之间,难免"马勺碰锅沿儿",产生贸易摩擦。例如,中美两国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5590亿美元,是1981年建交初的50亿美元的110多倍。随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速高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中国对美国投资增长高于美国对中国投资增长的趋势发展,这种相互依靠又各有所需的经济联系,导致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且具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中日贸易对双方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智蕊  杨翠红 《管理评论》2009,21(5):97-102,120
本文利用中国2002年反映加工出口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计算了2002年中国对日本出口1000美元对中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直接和完全拉动效应,并根据日本2000年投入产出表及进口矩阵等数据编制了日本2000年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在此基础上计算了2000年日本对中国出口1000美元对日本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直接和完全拉动效应;然后对中国和日本的投入产出部门进行统一分类,依此计算了中日各部门的出口效应;最后通过对比中日贸易对双方影响的差别,分析了其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漫 《战略与管理》2001,(3):93-103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迅速增长 ,1979-1999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060亿美元 ,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10 % ,占新兴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30% [1]。在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仅次于美国。外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民总产出、出口、税收和社会就业 ,提高了国民和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迄今 ,中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方面 ,成效并不显著。“以市场换…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化的研究人口增长对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了考虑人口发展的教育-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动态模型。该模型详细反映了三个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包括人口发展方程、教育发展方程、消费决定方程、投资决定方程和产出决定方程,用于研究在一定的人口系统发展规律和人口增长条件下,要满足人口的消费需求,并在一定的技术发展水平下达到充分就业目标,所要求的教育规模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变化情况。编制了2007年教育-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出口中有60%以上的可以追溯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或其专业化合同制造商。本文以轮胎特保案为例,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角度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郭亦玮  郭晶  杨艳 《管理世界》2012,(5):182-183
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运用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得到调整后的真实出口额,并据此对出口复杂度指标进行修正。对32个样本国家制造业真实出口复杂度测度的结果表明:中国自1995年至2005年期间制造业出口复杂度逐年提升,存在"Rodrik悖论"。但传统的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统计误差,高估了中国2005年的出口复杂度水平,低估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设计了CPE-IHO(countable partial equilibrium—input-holding—output model)模型(又称为可计算局部均衡-投入占用产出两阶段模型)。在反事实比较的基础上,该模型既可以计算倾销和补贴对进口国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和消费者福利的直接影响,又可以计算倾销和补贴对进口国的产业和经济系统的总产出、增加值和就业的完全影响。应用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给出了进口贸易的合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讯     
经济全球经济走向中美两极中国的外贸盈余为该国创造了大量外汇储备。政府没有将这些盈余发给百姓,而是投资国外,或者不将这些盈余与国内经济搅在一起。中国外汇储备中大约7000亿美元是美国发行的债券,这个数目等于奥巴马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呈不断增长之势,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了400亿,410亿和470亿美元。中国加入 WTO 后允许一些原本受限制的产业进行合资经营,而原来只能进行合资经营的领域则可以成立外商拥有100%所有权的独资企业。《经济学人》提供的数据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将从2002年的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有效保护率的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框架,通过构建新的有效保护率测度方法,整理双边产业关税数据库,揭示了中国关税有效保护率的新发展趋势,并就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可能的应对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2014年,中国的总体有效保护率从22.25%下降至12.56%,中国国内生产者面临的国际竞争正日益增强.产业的有效保护率水平与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关税的资源配置效应明显.但有效保护率的产业间差异呈缩小趋势,借助关税政策引导产业间资源配置的政策空间在缩窄.中美贸易摩擦会提升中国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业的有效保护率,为供给侧改革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业的有效保护率,从而对就业造成冲击.不论中国加入CPTPP还是RECP,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抑中美贸易摩擦在一些产业引起的有效保护率变化,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我国SO2排放的影响。从总体上说,由于出口污染排放强度低于进口污染减排强度,故对外贸易有利于我国污染减排。然而巨额外贸顺差以及进口减排强度与出口排放强度之比的下降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污染排放的逆差,而出口产品结构的恶化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减排技术进步的速度跟不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使得出口产品的污染排放总量还在上升。  相似文献   

12.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unprecedented rise in trade between Germany and “the East”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period 1988–2008 on German local labor markets. Using detailed administrative data, we exploit the cross‐regional variation in initial industry structures and use trade flows of other high‐income countries as instruments for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exposure. We find that the rise of the East in the world economy caused substantial job losses in German regions specialized in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both in manufacturing and beyond. Regions specialized in 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 however, experienced even stronger employment gains and lower unemployment. In the aggregate, we estimate that this trade integration has caused some 442,000 additional jobs in the economy and contributed to retaining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Germany. This is almost exclusively driven by the rise of Eastern Europe, not by China. We also conduct an analysis at the individual worker level, and find that trade had a stabilizing overall effect on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虑事件恢复期的情景下,扩展了Jung[7]的针对进出口国际贸易的非正常投入产出模型。将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视为一类政治争端事件,在几个假设前提下,评估该事件给中国的产业经济系统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并筛选出对该事件较为敏感的产业。结果表明:"钓鱼岛事件"严重影响了中日贸易,2012年中日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减少134.3716亿美元,考虑到产业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经济关联性,估算出"钓鱼岛事件"带来的静态间接经济损失区间为;然后假设"钓鱼岛事件"在1年、2年、3年、5年、10年和15年内得以解决,分别计算了该事件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区间;筛选出了"钓鱼岛事件"的高敏感行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类似事件的损失评估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可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以来经济增长、外贸及FDI对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关于就业的线性计量模型,并通过中国30个省2002-2006年的面板数据,主要检验了中国入世以来经济增长、外贸、FDI等对于就业的作用。经济增长仍显著促进了就业增加;FDI促进了就业增加,但拉动作用较小,东部与西部的FDI并未显著促进就业;总体上,出口拉动了就业增加,但其作用也不是很大,仅东部的出口显著促进了就业增长;进口显著抑制了国内就业。并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见解。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零售商为Stackelberg领导者的跨境供应链博弈模型,通过引入关税、国际运输成本等因素并分析关税变动对跨国供应链产品定价和各成员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关税的增加,国内制造商产品A批发价格会增加、产品A直销价格和境外制造商产品B批发价格会减少,而关税变动对零售商定价决策的影响与消费者价格敏感系数有关;本国加征关税会使得国内制造商利润增加、境外制造商利润减少,而关税增加对零售商利润影响与消费者价格敏感系数有关:只有当消费者价格敏感系数较大时,本国关税上调才会使得国内零售商利润增加;随着境外产品B国际运输成本的增加,产品A、B批发价格会减少,而产品A、B零售价格都会增加,供应链中各成员利润都会减少。  相似文献   

16.
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中国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中美高技术贸易所具有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构成不平衡和我国贸易竞争力薄弱的特点;再通过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技术创新角度找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为促进两国贸易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两国开放经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模型包括家庭、厂商、货币当局三个部门,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模型的动态参数进行估计,货币当局采用两种货币规则,一种是利率规则,另一种是货币供应量规则,分别在两种货币规则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两种货币规则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变量的溢出方向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溢出大小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利率下降对美国利率的溢出明显大于在利率直接下调情况下对美国利率的溢出;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平滑性明显不如中国利率政策,中国在利率规则下对通货膨胀、产出、汇率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在货币供应量规则下的关注程度。因此,从中国货币政策的国内目标以及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角度而言,泰勒规则比较适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能够在实现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国内目标的同时,降低对美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运用MSVAR模型分析1952年~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应用bootstrap仿真实验检验模型系数的显著性,利用状态相依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简化解释MSVAR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捕捉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状态转换的时点,可以明确地确定两种状态,即国内或者国际环境不稳定,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状态1;国内和国际环境稳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状态2。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存在动态非线性关系,在国内和国际环境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稳定状态下,进、出口增长率的冲击对经济增长有较长期的正效应;在国内和国际环境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的不稳定状态下,进、出口增长率的冲击对经济增长有负影响,并且具有比稳定状态时冲击影响更大、延续期短的特征。进出口贸易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区分加工出口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为直接的出口、投资角度出发,测算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GDP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测算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逐步加剧的;重点行业影响较为集中;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及时准确,刺激经济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内物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经济学原理,人民币升值将使得人民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降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但近期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高,我国的通胀水平仍居高不下.为测算人民币升值是否能有效缓解我国的通胀压力,本文根据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并考虑到进口品对国内品的替代作用和部门间的价格传递效应,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和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情景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PPI、CPI和各部门生产者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缓解我国通胀水平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