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目前主要有两种,即斯科特的“日常抵抗”和李连江与欧博文提出的“依法抗争”。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中,从东南亚农民的反叛与起义问题入手,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用“生存伦理”这一重要概念来强调生存规则的道德涵义,并提出了农民“日常抵抗”这一重要概念。“依法抗争”则是李连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C.斯科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政治学与人类学教授,他以研究农民问题而著称,其有关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1976年)、《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1986年)、《支配与反抗的艺术:隐藏的文本》(1992年)。  相似文献   

3.
农业社会和农民经济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业社会”与“农民”问题的提出在迄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农业社会是一个最漫长的阶段。从新石器革命到18世纪产业革命,“农业社会”这一抽象的概念,包容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和文化意识的多重内容;它的一端关联到原始经济的分析,另一端则更为紧密地缠绕进现代经济的分析中。这样,“农业社会”、“农民经济”以至“农民”等概念,都获得了巨大的延伸性。当人们从贴近自己时代的角度,尤其把它作为与工业经济这种与之相别的经济类型的参照系来进行分析时,这个社会的家庭或家族联系的地域框架,以及分散性的个体生产,成为了人们聚焦…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差序格局"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并衍生出地缘关系扩大化和利益关系核心化的新特征。针对某系医院事件,本文以"差序格局"为视角,从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两个方面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并发现在社会道德约束方面,存在着行业公约的缺失、道德底线受到利益关系冲击、"双重标准"导致道德失衡等问题;在法制治理方面,存在着社会成员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多数行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有关身体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法律惩罚较轻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建立行业公约、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完善行业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 ,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但是 ,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对其进行的分析 ,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 ,无论是他自己 ,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 ,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 ,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 (孙立平 ,1 996)。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 ,并结合当代…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与青少年亚道德——兼谈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2000年到来之际,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社会正逐步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这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这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机遇,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理应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加以建构。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在网络社会中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是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华中地区A镇一起石场纠纷为案例,分析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讨论了目前学界关于农民维权"以法抗争"等理解模式所存在的简单政治化倾向,指出非政治化仍然是农民维权的基本特征。论文还认为,以"合法性困境"为基点所推导出来的农民维权的弱组织和非政治化观点虽然足以批判有关农民维权行为的激情化想象,但却有忽略转型期中国政治之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之嫌,其对农民维权特征的基本判断虽然表面上与激情化想象不同,但两者在思维逻辑上却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性与贯通性,本身也不自觉地陷入了"民主—极权"这一泛政治化思维陷阱,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农民利益表达之难以健康和体制化成长的原因,从场域而非结构的角度看,更直接导因于乡村社会中各种既存"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的阻隔,与"合法性困境"相比较,这一结构之网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塑造具体场域中农民维权行为的更加常态和优先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一、公务员文化的含义目前,对公务员文化概念进行解释的学者很少,这与《公务员法》实施时间不长和我国公务员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有关,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基本上都是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含义可以界定为: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行政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受到哲学世界观、政治思想体系、法律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般的社会道德伦  相似文献   

9.
2012年9月26日上午全国“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隆重举行。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致辞中说,尊老敬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规范。他强调,为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前不久,中组部、中宣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13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集中利用“重阳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开展“全国敬老月”活动,旨在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包括老年维权优待活动、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为老志愿服务活动、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敬老爱老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关于“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的观点,福柯的权力论关于“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关系框架,为偏差青少年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偏差青少年逐步发展形成的罪错行为和边缘性活动,是青少年“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形成的“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产生于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人生经验.构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知识,并完成了“身份形成”和“身份认同”,实现了青少年群体内的自我肯定。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互动关系不断推动着偏差青少年边缘性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愈发感受到种种风险的存在,诸如遭遇团伙犯罪,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拆迁或维权过程中常有“不明身份”者的暴力行为等等,加上近期重庆的“打黑运动”,“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进入公众的生活和视野。然而,作为一种法律概念和社会概念,“黑社会”在我们社会中的面目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3.
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发展效果”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研究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发展时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条件及现代化的特殊性。 格申克龙认为,与英国这些早发展国家相比,日本和俄国这些国家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在时间上起步较晚,其所面临的制约条件与早发展国家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这样,就形成  相似文献   

14.
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一个汉人社区的社会人类学考察,阐述中国民间的幸福观及其理论启示,并讨论民间观念与社会理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福科的自我技术理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为参照。“幸福”这一常识性的本土概念,既有其地方意义上的特殊性,又与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相关联,因而这一探讨也牵涉到文化翻译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农民的幸福观代表了一种社会性的主体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对使用者的意义在于促成社会与个体等因素之间的互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界在底层子弟“反学校文化”的学术传统之外提出了迈向积极青少年文化研究的倡议。基于在两所职业院校的田野调查,文章比较了职校生在课堂上的“混日子”行为和在课堂之外的“不混”努力,剖析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和价值观。研究发现,职校生的“混日子”行为是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消极抵抗和习得性无助,而非该群体内在品质的文化表现。职校生在专业社团和工作场所等课堂之外的场域中有着诸多积极的尝试,突显出他们对自立自强、互帮互助等道德价值的追求和认同。文章所采用的多场景、沟通式和多元价值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社会重新认识和理解职校生复杂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关于产权制度的讨论大多是在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框架中进行的。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命题是 :“产权是一束权利” ,即产权界定了产权所有者对资产使用、资产带来的收入、资产转移诸方面的控制权。产权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而保证了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与经济学的思路不同 ,本文从社会学制度学派的解释逻辑出发 ,提出“关系产权”的概念 ,以此来强调“产权是一束关系”这一中心命题 ,为解释产权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有关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这一思路的基本观点是 ,一个组织的产权结构和形式是该组织与其他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关系、适应其所处环境的结果。因此 ,产权结构和形式并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反映了企业的独立性 ;恰恰相反 ,产权反映了一个组织与其环境即其他组织、制度环境 ,或者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本文讨论了关系产权的概念、理论思路和实证意义 ,并从这一思路出发 ,重新解释了“模糊产权”在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19.
诚信这一重要的道德概念,有着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诚信教育关乎未来国民的综合素养和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既要从社会层面突破,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也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层面转变教育途径、管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眼下农村传统道德的逐渐崩溃,被狭小的生存空间挤压是重要因素。对不孝之风负责的,首先不应是基本生存都难保障的农民,而是整个社会,是阻碍农民获得物质与精神双解放的体制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