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也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因此,探讨依据什么标准,怎样来划分这两个小类是很有必要的。有些语法著作以意义为标准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新著国语文法》说:“动作的影响只是凝集自身”就是自动词,“动作的影响,必须射击他物”就是外动词。(第24版15页)《汉语初稿》(华中师院)认为,“有的动词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为对象,就是不及物动词,有的动词表示的动作却要求以某一事物为对象,就是及物动词。”这些都是纯然从意义上的分类,不是语法的分类。凭意义来分类,完全是随着人意  相似文献   

2.
郑红、曾祥明两同志在《而——名词作状语与作动词的“试金石”》(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而”文》)一文中,认为“凡是遇到‘名词+动词’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又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名词作状语与作动词难以区分,便可用‘而’这块‘试金石’去试一试。如果可以加上‘而’,即是连动;如果加不上去,则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指甲骨文中与人的感觉、知觉、言语、心理等相关联的词语,分为认知和情感两类,共有25个。在句法功能方面,它们主要作谓语,作其他成分的极少;所带宾语绝大多数是对象宾语,受事宾语很少;大多可以带副词作状语;补语一般是“于”字结构,其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后。  相似文献   

4.
一明沈德符认为《金瓶梅》第53至57回系“陋儒补以入刻”,其理由之一是“时作吴语”(见《万历野获编》卷25“金瓶梅”条)。朱德熙先生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一文中,为此寻求了一些语法方面的根据,其中之一是第57回有两处用“子”作动词后缀:  相似文献   

5.
在孙犁小说中,动词重叠形式作谓语(或作谓语中心,或作述语,或作连谓谓语的一个成分等),使用频率极高,覆盖面很大,几乎处处可见。可以说,特别喜欢运用动词重叠句,是孙犁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一)动词重叠运用的形式在孙犁小说中,动词重叠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 1、单音节动词重叠,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宾语。如: (1)它在匣子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孙犁文集》 (一)第395页。  相似文献   

6.
“小句”的说法,始见于刘复(1920)的《中国文法通论》。也有称之为“主谓词组”、“主谓短语”、“子句”、“句子形式”的,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小句(引进作者原文时例外)。汉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形相当复杂。其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即小句作动词的宾语),有些动词则不能带小句宾语。目前,人们对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研究情况究竟怎样,本文作一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词作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史记》、《世说新语》中的普通名词状语进行了比较 ,认为名词作状语由《史记》到《世说新语》有明显变化 ,复音成分作状语的总数增加了 ,名词作状语的总数也增加了。同样是表比喻 ,《史记》中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的句子比例大于“如”、“若”比喻句 ,《世说新语》情形相反。《史记》中 ,方位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 ;《世说新语》中 ,不仅方位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 ,而且方位词短语作状语大量出现 ,体现出近代汉语口语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附录”中《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作状语作了如下说明:“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三个问题:一是说明状语的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二是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三是说明在古汉语中“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里,时间、处所名词能作状语,语法学界的看法是一致的。然而,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能否修饰、限定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呢?多数语法学家认为不能。目前比较通用的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诸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而”或者“以”可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助动词本是动词的一个分类,本文把助动词以外的动词称作一般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在文言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据笔者所知,除了《文言虚词浅释》以外,其他文言语法论著或虚词工具书都没有论及。由于体例的限制,《浅释》仅仅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而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见该书43页)。本文拟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而”或者“以”的这一语法功能。“而”字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几乎不存在了,只有偶尔可以看到“不得而知”这个词组。这个词组不能这样解释:“没有得到某种情况然而却事先知道了。”因为,第一,“得”字在这里不是一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12.
无宾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对宾语具有选择性,动词带不带宾语和带什么宾语都有严格的限制,我们可以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对动词进行下位分类。《现代汉语》教材说:“汉语的动词有的必须带宾语,如‘姓’、‘成为’、‘懒得’、‘属于’……,有的不能带宾语,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例如:“我们八点钟上班。”“八点钟”是个时间名词,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上”。其他种类的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它直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血红”、“雪白”……这些名词用作状语,实际上已经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组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短语。然而,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其他种类的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过秦论》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如;(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相似文献   

14.
汉语动词的情貌,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汉语动词情貌的表达手段,是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水浒传》作为近代汉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动词系统可以说是现代汉语动词系统的前身。因此,对《水浒传》动词情貌作一个全面的考察,对于近、现代汉语语法及汉语语法史的研究都将是有价值的。 同现代汉语一样,《水浒传》的动词没有“时”的区别,只有“体”即情貌的区别。情貌的表达,主要手段有动词重叠、情貌助词和某些趋向动词。这几种方式都不是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汉语动词性述语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中,产生了许多以前没有或很少有的语法现象,其中有不少与述宾短语有关,而述宾短语的新变化,往往又是与带宾语的动词性述语直接相关的。本文即以此为题,择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动词的“系”及其变化动词的“系”是李临定先生在《现代汉语动词》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所谓“系”,就是动词联系宾语的数量情况。李先生根据语义关系把宾语分  相似文献   

16.
0.0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知道”、“承认”、“建议”、“说”等,能以主谓短语为宾语,如: ①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 (《巴金选集·上》第96页) ②人家搂钱,我挨骂,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老舍:《龙须沟》) 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动词的语法特点。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为pv,其宾语——主谓短语称为小句。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 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 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 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 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讲到意动用法时 ,只提形容词、名词有这种用法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1 999年 5月第 3版 )也是如此。而郭锡良等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则明确地说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只有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可是 ,笔者在《左传》中发现了一例动词的意动用法 :《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 ,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 ,君信之 ,亦庸士伯 ,此之谓明德矣。 (《宣公十五年》)杜预注 :“庸 ,用也。”《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王松茂主编 ,…  相似文献   

19.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20.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