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资本逻辑的普遍统治是现代人的基本存在境遇.《资本论》对于资本逻辑的辩证叙述,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现代人存在境遇的辩证诠释.这一诠释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法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表明“资本逻辑的存在论批判”是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哲学对于传统实体存在论的颠覆,决定了马克思辩证法的资本逻辑批判不会局限于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也不会停留于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概念式批判,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背后所隐藏的人的多重异化形态,对于资本逻辑的实体存在论基础这一理论的支点给予彻底瓦解.《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为当代人诊断现代性的时代病症,走出资本逻辑设置的精神藩篱,期许非物化的可能精神生活,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哲学变革就可以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深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相关联.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高度直接影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一旦将资本逻辑批判看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核,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就具有了双重逻辑,一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以资本逻辑批判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是过去研究中被着力关注的问题,而后者如何呈现,至今还未得到系统的探讨.相比于前一逻辑,后者更能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维度,更能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生活做出更为现实的批判分析.基于资本逻辑批判的构架,马克思曾提出过诸多的“计划”,但最后完成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理论构架是当前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汇 《学术交流》2012,(9):78-82
资本同劳动对立的辩证性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资本同劳动对立的辩证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观点揭示了资本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劳动向资本的转化。劳动向资本转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运动,其重要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生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是为了获利而积蓄起来的“物质资财”,所以资本仅被理解为自然的、永恒的和非历史的“可感觉物”.对此,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只看到了资本的“物质”方面,却忽视了使资本成为资本的“形式规定”.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本质的理解,正是通过抓住这—“形式规定”,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抽象力”,揭开了资本物化现象背后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关系”本质,从而使资本这一“隐形者显形”,最终破解了资本之谜.可以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象学”相结合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资本概念有三个隐喻:“魔法师”“蝴蝶”和“吸血鬼”。“魔法师”的隐喻揭示了资本的魔法妖术及其消除。资本作为“普照的光”具有文明与野蛮的双重效应。马克思揭开资本的“物化”面纱,为无产阶级的驱魔行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蝴蝶”的隐喻揭示了资本自我积累的秘密。劳动力商品化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马克思从商品“蛹化”为货币、货币“羽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增殖的机理。资本的华丽外表之内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吸血鬼”的隐喻破解了资本增殖的神话。资本幽灵只有靠吮吸活劳动才能获得生命力,活劳动是资本增殖的源泉。资本自我增殖是骗人的鬼话。马克思撕掉“吸血鬼”的面具,暴露了资本的嗜血本性。更好理解马克思资本概念的三个隐喻,有利于我们认识资本本质和超越资本逻辑,有利于我们确立劳动主体社会地位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6.
资本作为现代世界的重要维度,其内在逻辑困境凸显了现代性本身的弊端.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困境的现实表现出发,揭示资本的食人性和贪婪性,指出资本逻辑即是走向崩溃的逻辑,并通过进一步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的形而上学同一性本质,对资本展开自内而外的深层批判.马克思以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为基点,将劳动、生产、交换、流通等作为实践活动的具体环节加以把握,从而超越了资本逻辑框架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张春玲 《创新》2014,(3):31-34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现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其运行过程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核心原则,是解开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从资本逻辑到资本异化,再到资本霸权,资本逻辑以越来越隐蔽的方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的全面统治。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时代依然是资本的时代,马克思通过"资本"将现代社会的本质一览无余。对于现代人而言,马克思最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他指明了资本增殖的三个界限:资本增殖的界限、资本收入的界限和资本实现的界限。资本的界限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边界。现代社会一旦超越这些边界,就必然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当中。如果现代社会既不想放弃"资本的增殖"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又不想堕入到"欲望的狂欢"之中,那么,现代社会就必须恪守"资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当年马克思所宣告的"被剥夺"、"被炸毁"、"被敲响丧钟"的资本依然"持续在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创新"。逐利本性推动着资本可以将一切能够赢利的要素和形式都资本化,因而具有不断创新、转换资本形态的变革功能。资本创新具有产业内部创新、创新产业、拓展区域等形式。资本的主导形态从当年马克思面对的占主导地位的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消费品资本等等,不断变革。资本创新造就了新的历史场景,这种新的历史场景是历史场域的表象化结构,也是资本拜物教的景观社会。虽然资本的一般本性和历史二重性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资本创新和历史场景转换毕竟造就了资本时代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种种不同于工业资本主导时代的特质和功能。我们既不能用低于历史水平的教条主义对待当代,否认资本创新所造就的历史场景变化;更不能跟着后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精髓。问题的解答归结为一点,就是需要有当代的资本批判理论,从而呼唤新时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场。  相似文献   

10.
冯金华 《学习与探索》2008,1(1):137-140
资本构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马克思和后来的研究者都没有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最优资本构成理论.在成本方程和相应的等成本曲线给定的情况下,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决定了最优的要素组合和最优的资本构成.因为最优资本构成的变化随资本积累而变化,所以最优资本构成完全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蒋明伟 《社科纵横》2013,(4):122-125
马克思立足唯物主义视角扬弃了黑格尔本末倒置的精神辩证法,以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为切入点,以深刻批判私有资本的内在本质为中介,以实现现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论旨趣,独辟蹊径地创建其生态辩证法思想体系。为了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和思想外延,紧扣自然、人和资本三大核心要素,从人的类本质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私有资本与人、自然的辩证关系和世界性的人与世界性自然的辩证关系入手深入探究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2.
曹亚芳 《社科纵横》2013,(2):148-15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马克思资本剥削理论面临各种挑战,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存在资本剥削的历史正当性时,又困惑于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严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当前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研究正进行着两种转向:一是从经济领域转向道德领域,由原先通过改变经济制度消灭剥削到当前仅在道义上谴责剥削;二是从批判资本剥削劳动者转向批判资本破坏自然,由原来的要解放无产阶级转变为当前的首先要拯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论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一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一文中,作者把资本的运动态状最具有共性的特征及一般规定性揭示出来,表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特别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理论,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指导价值。作者认为,资本是最能凸显流通一般的要素禀赋,它既是流通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流通加速发展的内冲力。因为资本是流通中流动性最大的异质商品,它既是商品,又是投入;既是流通的客体,又是流通的规模、流向、流速变动的内在经济原因,是一种通过内在冲动,寻找自行增殖的价值流动的更高级的、柔性的生产要素。循环与周转是资本运动周而复始无限化的表达,是马克思构想的资本一般的精华,资本运动的绝对性已构成经济学各流派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把二者对立起来,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否定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有人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说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作用上是互补的.但争论双方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没有按照资本的逻辑和历史解读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按照资本的逻辑和历史,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逻辑考察、人的依赖性社会的特点及其解体过程、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实质及其拜物教性质、物的依赖性社会为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创造条件、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特点及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五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特点和实质.由此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存在差别,但二者又具有一致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的个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矛盾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资本集中和生产发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由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只是在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组织形式方面进行的一次内部自我调整。马克思虽然没有为我们准备现成的社会主义的股份制理论,但他所阐述的有关股份制的一般原理,对于我们创造性地利用股份制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对澄清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理论误区,保证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冷雪梅 《学术交流》2012,(12):17-2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说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它包括三个基本问题: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自由问题。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开创了资本逻辑批判的新道路。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解答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对资本逻辑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最高原则的否定和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剖析和诊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幻象和现实运作的双重瓦解和批判,从而实现了对超历史的形而上学和非历史的资本主义神话的双重终结。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22,(1):40-46
资本全球化的空间拓展与结构性差异提出如下根本性的问题,即这种全球化形态的内在驱力、运行机制与时空结构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重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其对价值的形式分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直接将劳动指认为价值的内容实体不同,马克思揭示出价值的本质在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断裂性综合"的形式化运动本身。价值的形式化运动建构出价值的"抽象统治",这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全球化始终伴有危机的潜在可能。而在价值的资本化过程中,资本的再生产在使全部过去劳动积聚于当下的"当下性"生产中获得其"内在本质",这也使得机器体系作为资本"最恰当的形式"具有了时间性意义。价值的形式化运动使资本全球化呈现为一种关联性时空、危机性时空和等级性时空,对资本全球化时空结构的学理辨识为我们参与并引领全球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9.
马红霞  高曼华 《社科纵横》2008,23(6):125-126
形象资本这一词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当今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内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对于其概念也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凸显出来.随着市场竞争要素的多元化.形象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要揭示形象资本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的关联,从而在社会学领域对其给予崭新的含义界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首次提出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观点具有较为曲折和复杂的“理论旅行史”,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模式: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作为资本主义统治逻辑与发展动力的“不平衡结构”理论,列宁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视野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积累一扩张”理论和尔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揭示的主客体颠倒的物化统治逻辑,以戴卫·哈维和尼尔·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家为代表的关于资本过度积累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景观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空间化地解构资本不平衡发展逻辑为己任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