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奉,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十七年"主流批评家的实践被赋予了"权威化"和"指导性"功能。他们以政治和阶级标准对于作家作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异质"进行剪除和清理。在意识形态和批评的双重威压下,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幅度修改,强化"阶级斗争",强调"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删除爱情、亲情等充满人性色彩的情节。"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一体化"和扁平化与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有着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1927年到“十七年”,随着中国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变迁,阶级话语的语义内涵和功能几度变迁.本文意在通过对“阶级”这一词汇的考察,分析其话语流变背后政治和文化霸权力量的变化,以及以“阶级”为关键词的文学批评功能的转换,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前半期文学批评远离“审美成规”而倾近于“政治成规”、成为政党伦理和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不能自主”的政治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印响应口号,深入工农.这一切不仅使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品格,而且也强化了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6.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大家对它的主要期待之一,是和社会的知情权,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以及政治运作的基本方式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媒体的公共性、阶级性与利益集体的关系,"去政治化"、国--党体制与阶级话语的消失,媒体"去政治化的政治化"与新秩序,网络传媒,阶级话语的变调,反对政治与意识形态霸权的三重构成,意识形态分析中"国家"概念的有效性,大众传媒的立场与知识分子的立场等诸多问题作的论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外来理论资源主要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和中苏关系的跌宕起伏,中国文学批评的接受表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意识形态阵营的同一性和本土原生理论的孱弱,十七年文学批评汲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的政治实用成分。在中苏关系出现分歧后,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十七年文学批评获得了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为多元化的文艺理论探讨提供了可能。随着中苏关系的断裂和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的开展,浪漫主义因素重新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两结合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批评话语,显示了本土经验强大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消除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为现代世界探索一种重建基础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知识社会学.然而,由于他所提供的这种知识社会学具有的临时性、形式化和祛政治化的特征,造成了这种理论的初衷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即知识社会学只能以"偏见"来克服"偏见",或者以"傲慢"克服"偏见",而最终"偏见"无法被根除,从而意识形态也无法被终结.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去政治化趋势,令文学的政治批评陷入困境.而本雅明的寓言批评则向中国文学理论界贡献了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有效范式.在今天,资本体制下的“伪经验”生产,呼唤一种崭新的政治批评模式,本雅明的寓言方式或可重建文学作品所面对的真实生命处境.  相似文献   

10.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辩证关系中建构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他的文学批评观念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批评史观,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有着浓厚的"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过分倚重影响了他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