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就在一部“最血腥的电影”占据美国电影票房榜的首位,就在我们探讨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时,一部“血腥”的小说荣膺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温文尔雅的欧洲人似乎有意要打破自己的文化传统游戏规则,开始对“暴力”和“争议”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2.
“通经致用”作为儒家精神的核心,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宗旨。但是与“通经致用”相伴而生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盲目崇拜和绝对信任。这既导致了“通经致用”时的经典教条化,给政治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还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和尊崇、迷信权威的盲从奴化心理,最终造成民族创新能力的丧失与社会发展的停滞。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德治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4.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外部曾出现过“生殖崇拜”、“女性崇拜”、“母亲崇拜”、和“生殖器崇拜”等文化现象。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作品很好地见证了中图古代的性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征,阅读的关注点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30年来的中国阅读史,其实是一部国人的“心灵史”,反映了时代文化心理的变迁,同时,阅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阅读史也是一部社会变迁史。  相似文献   

6.
“社会”问题,再入视野 当代中国,“社会”曾经是个被遗忘的领域,现在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重新提出社会建设,不仅仅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逻辑。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必须以社会的建设作为前提,所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四位一体”说,正是为了弥补改革开放的前一阶段忽略了社会之维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孙志江 《公关世界》2016,(11):48-51
《诗经》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其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西汉初年以治《诗经》著称的著名经学家韩婴著有《韩诗外传》,该书虽不是解释《诗经》的著作,但书中的每一则故事或每一条议论之后都引《诗经》,用以印证故事或议论。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发现,建立在管理学以及传播学基础上的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其文化渊源并非绝对西化和孤立的。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它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基于此,我们从《韩诗外传》入手,追寻“思无邪”的诗经思想内涵以及“温柔敦厚”(孔子语)的诗经特点,探讨公共关系之古老且厚重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华人作家哈金对“文学与经验”做过一个著名的判断,他指出“伟大的中国小说”应该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经验的长篇小说,其中对人物和生活的描述如此深刻、丰富、真确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部让薛燕平和自己“划清界限”的作品——薜燕平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惊喜,但是,这部新作却是让人震惊。《21克爱情》是一座精神的炼狱。小说描写了一个癌症病人从发现病情、住院医治到恶化病殁的过程,但它不是一部一般的描写疾病的小说,它的主人公是疾病而不是人——它给“疾病”这种人类最重要的生理现象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文化仪式,它是一部“文化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中的集大成者,其植根生长于中国丰富博大的古典文化之中,因此在小说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传统古代中国的宗教色彩对小说的影响之深。小说不仅仅在创作主旨上就体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在表达方式上这种宗教意识的体现也有迹可循。本文从分析小说主旨和表达上的宗教意识出发,结合小说中宗教意识具象化的体现,深入分析了小说的宗教意识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用“消费革命”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观念变化之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消费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生产的“附庸”,而是日益独立开来,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向度,乃至作为一种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形态,重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而一步步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和古代学术史上,小说,都被认为是不入正统之流,不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被视为"闲书"和"诲淫诲盗"之书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进程上,小说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并最终确立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中一部开山之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于爱英 《职业时空》2008,4(3):111-111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对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和鼓舞,同时也使“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更大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困扰我们,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较大比例,总人口接近9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政治、文化发展滞后,将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实现科学发展观作为国策时,加快解决我们面临的“三农”问题,探讨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古代埃及文献》是目前为止研究古代埃及的最完全的一套资料,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整理和爬梳,归纳出古代埃及祭司的各种职能,他们活跃于古代埃及社会的宗教、外交、政治、文化及经济等各个领域,形成埃及古代社会政治体制的一大特色。代表神权的祭司在古代埃及社会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其各种职能中我们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特点之一,就是把政治传统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而以"修、齐、治、平"为代表的伦理政治学说,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最为概括性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文化特点决定的,对其作用进行反思与体悟对于现代社会政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从1847年容闳赴美留学算起,西学东渐已走过160年的历史,而更早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留学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开始自觉“开眼看世界”,其后,百转千回,几经回到起点,又几经奋起直追。改革开放30年,同样也是新西学东渐的30年。在历经欧风美雨之后,中国人开始发现、认识甚至逐渐接受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社会,另一种文化。为了进一步认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过程,更好地反思现代化中国的百年命题,本刊特约国家行政学院朱岚研究员撰文梳理西学东渐的历史,追寻我们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18.
偶像的历程     
作为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回顾改革三十年中国文化的如潮涌动,天然地有一种亲切感。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曾经风靡一时的流行偶像,纵然不是春风化雨,却也早已融入我们自身的血脉,并且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勾连起了这三十年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周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文中从尊崇生命本体的人文主义精神,植根于农业的安土重迁文化韵味,宗法制伦理情味凝聚出的总体性意识形态.人定胜天的民族文化精神,礼乐文化向大众的泛化催生出大众文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等几个方面以现代社会的审美视角具体细致地阐释了《诗经》所包蕴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许仕廉在《中国人口问题》一书中说:“人口是社会与国家的原料,是文化与财富的生产者。所以,要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教育文化问题,必从人口入手。”中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并不亚于某些重大政治事件或思想运动。而围绕着人口数量以及如何制定相关政策等问题,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与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