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诗运动与现代美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是现代美学思潮的求实精神,造成了新诗重“义”的美学特质,使新诗运动在意象化、形象化、新诗潮的演进历程中趋于崇高,从而在美学形态上有别于旧诗词。在这一进程中,是艺术美规律造成新诲的意象美原则,而社会美理想则造成了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意象化运动、形象化运动和新诗潮,以合规律性的辩证运动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心灵史——那是一个忧患意识与实践意识相融合、个性意识与整体意识相统一的,悲壮而又伟大的心理进程。这一历程,大体结束于1985年前后。(一)象话剧有别于戏曲、杂文有别于古文、现代小说有别于话本一样,新诗也有别于旧诗词。令人惊异的是,与古典艺术相对而言,各种现代文体均侧重于理性内容,也就是倾向崇高。  相似文献   

2.
被指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潮诗歌运动,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砾柱中流。在 80年初的新诗潮运动中,顾城是最早、最自觉地追求诗歌对现实的超越和向世界无限境界 扩张的诗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政治—非现实的个人化— 美学化倾向,另一方面是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自我存在的世界化追求。因此,文学向内转 对(政治化的)现实背景的疏离,同时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地方性历史性语境的消解,目标 是指向虚空化的世界性存在的。就此而言.顾城在80年代初期以“小诗六首”为代表的诗 歌具有典型的超前意义。这些诗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它展示了诗人自我与世界在非时间的虚 空中的不确定关系。对这种根本性的不确定性的体验和揭示,是形成顾城诗歌和新诗潮诗 歌“朦胧” 风格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诗歌的衰亡缘由及其社会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诗歌已失败而走向衰亡。某些诗人是造就诗歌病态及诗歌尴尬的主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新诗潮”中存在朦胧、古怪、粗丑、反传统、反“诗美”等极端、病态现象,严重地反危害于诗歌。诗歌是社会学范畴之一方面,诗人要扮好社会的“正式角色”,走进大社会,创作合乎社会期望和审美规范的作品,维护诗歌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期,诗坛的演变分化是十分迅捷的。从中老年诗人带着哀痛吟唱的归来者之歌,到以肯年一代创作的朦胧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叛离众好、强调自我价值的反传统美学观,再到“把诗看作完整的生命形式”的第三代诗人反理性的追求……新诗艺术沸沸扬扬,匆匆忙忙地走过了不算辉煌却颇为壮观的十年历程。  相似文献   

5.
新诗本体论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6,27(1):100-104
新诗本体论包括时间、空间、文化三个理论视角:从时间视角出发探析新诗这转型期的艺术,可通过转型期诗人依据体验决定创作方法的发展态势,看出散文美趋势、意象美原则、社会美理想三要素塑造出新诗处于转型期的阶段性特色;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索两岸三地诗人共同体验,可以发现20世纪的百年悲欢决定华夏诗歌的艺术追求,尤其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悲剧体验,孕育出世纪性的诗歌经典;从文化视角出发探究新诗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看出内地和海外诗人的审美视野都聚焦于文化转型,而摆动于“世界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新诗艺术,则表现出开拓与整合交替进行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的出现引发过一场规模与影响空前的论争。以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等为代表的崛起派,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是标志着当代诗全面更新的起点,它使新诗艺术迈出了崛起的一步;丁力、程代熙、郑伯农等为代表的否定派,认为它是畸形的怪胎,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逆流,它将自生自灭。这场论争使朦胧诗概念以及一些模糊的理论命题日渐明确清晰,扩大了朦胧诗的知名度;但论战双方有时不够冷静。朦胧诗不无曲高和寡倾向,但它冲击了传统审美习惯,结束了当代诗艺的停滞不前,并为当代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迪。它完成了时代内在历史的拼贴,在促进诗本质回归的同时,实现了对现代诗派、九叶诗派的超越;它重构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形成了如烟似梦的朦胧风格;它以文学个人化的奇观,为当代诗坛输送了多种艺术模型。朦胧诗是新诗历史上一帧永远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从跨文化角度看台湾现代诗的语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艺术对语言本体化、自由化的确认使现代诗歌创作第一次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不必再附庸于自然的外观和规律。这对中国新诗的创作和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新诗创作过分强调语言秩序与现实外观的吻合 ,始终没有脱离语言的逻辑性和经验的明彻性。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诗人是中国新文学创作中第一批自觉地探索语言的非逻辑形式、意象指涉的丰富性、审美诗境与客观实境之区别的开拓者。他们的诗歌创作从“超现实主义”出发创造一个不受自然律拘禁的“精神世界” ,使中国新诗产生了超越前人创作的审美冲击力。在理论上对“可解”与“可感”的区分表明台湾现代诗人已真正获得了现代意识 ;在创作中以“语境”印证“实境”则帮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现实的真理。台湾现代诗人较之前辈新诗人更重视诗歌的美学性 ,这是中国新诗观念发展成熟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 纵观中国新诗发展史,发韧期的“五四”诗坛曾涌现出一批山水诗,虽然它们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和审美价值至今仍给读者以新鲜之感和审美愉悦,但总嫌其浮露,诗味浅薄且技艺粗疏。“五四”以后由于社会解放重于一切高于一切,致使新诗园地的山水诗受到冷落,到了极左思潮泛滥时这朵奇葩已面临凋零枯萎的厄运。直至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春风才吹开了山水诗这朵花蕾,使之重放异彩。孔孚的山水诗,开新时期山水诗风气之先,在新时期山水诗坛上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彩。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优秀传统,认同了“五四”以来新山水诗的一些美点,特别汲取了西方现代新诗美学和意象派的技法,通过创造性的转换、融合、改制,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观,又创建了超越前人的山水诗篇。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末中国文学,似乎要回应世纪初新文学在诗歌领域的突破,涌激出一股新诗潮。他们公然蔑视根深蒂固的“优美”、“意象”等诗学范例,大胆反叛一切既有的文学模式,以一种“集香木以自焚”的决绝态度和大无畏的“莽汉”精神,超越一切,“非非”一切,破坏一切,以求从根本上刷新诗坛。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划时代”里程碑价值,更在寻求一种“创世纪”的意义。因此,我们将之称为“新生代”。其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以“非非”、“莽汉”、“整体主义”(或“现代史诗”)为代表的巴蜀新生代诗,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天下未乱蜀先乱…  相似文献   

10.
王泽龙 《江汉论坛》2005,12(9):121-124
文章探讨了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特征。前期意象艺术重在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化用,并以诗歌意象的繁复性与视觉性建构,表现出对“五四”后新诗潮的反思;后期意象倾向主要体现了对传统审美观念、传统文化的隐喻性检讨与重新审视,明显反映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和旧诗词相对而言,新诗是崇高的艺术。旧诗词长于表现,重视形式美,强调感性形式的和谐,对意境的欣赏品味是于共性中见个性,因而,它是美的艺术;新诗则在表现中又有再现,或干脆借再现来表现,诗中常有戏剧化情境,注重真实,强调个性,往往是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这就形成了诗的现代美。马克思说过,个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新诗之美,正是现代文化心理的艺术折光,它主要表现为散文美趋势、社会美理想和意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传统所谓的“中外诗歌交流”,除了像胡适、周氏弟兄等人的尝试的热情之外,现代传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它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诗的表意方式和美学特征。作为文学之一种,新诗全面参与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属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建构的重要部分。而且,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化过程中,诗歌本身就是变化最为剧烈的文学类型,它理应对社会变动带来的刺激作出最为新鲜和强劲的反应。大众传媒的兴起恰恰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和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诞生之后,它那过分“自由化”的表现,使得它与散文没有区别,缺少含蓄和诗意,正如周作人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作品都象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彻得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缺少了一种余味和回味。”于是诗人们又纷纷地回过头来重新开始寻找作诗的规矩来。在“新诗形式运动”中,闻一多先生首先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主张,得到了一些诗人的赞同并着手进行实践。朱湘与闻一多先生不同,他对中国新诗形式的探索,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首先,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创造新的诗歌形式。闻一多先生…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古代文论家对意象理论的探讨与建构 ,古代诗文创作中所创造出的大量成功审美意象 ,对中国文学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0世纪初 ,经由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核心人物庞德的介绍与宣传 ,中国的诗歌和意象理论走向世界 ,成为影响该派理论与创作的重要因素。意象派在欧美导引了一场深刻的文学变革运动 ,不但给英美诗坛开拓了一种新境界 ,而且这种创作理念反过来又对中国正在“尝试”中的新诗运动给予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当理论界对 2 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行反思时 ,欧美诗人…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闻一多无疑是继郭沫若之后诗坛上的一位奇峰突起的爱国新诗人。关于这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他对我国早期新诗运动的贡献,拙作《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①曾有所论及。这里着重谈谈闻一多与“新月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牛宏宝 《文史哲》2002,(1):60-65
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2.主体在现代美学话语构成中居主宰地位,并经历了由非理性主体霸道到被消解的转变;3.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4.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后新诗潮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该为后新诗潮的出现而喝彩。正是一批自由放纵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生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气息。后新诗潮的诗人群体,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自甘寂寞,在强大的主流文学面前保持着绝然的独立,他们于绝对自由状态中创造了自己的话语生存权利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高兰论纲     
<正> 要评价高兰,就离不开对朗诵诗的看法,因为高兰是最重要的朗诵诗人,而朗诵诗运动又是新诗运动的历史转折点. (一) 新诗运动其实是诗歌文体的更新运动.抗日战争以前新诗意象化导致了自由体、格律体和象征体的递进;而八年抗战到十年“文革”,则在朗诵体、叙事民歌体、政治抒情体的艺术流向中导致了新诗形象化;新时期十年诗坛趋于情调化,可以归结为朦胧体、寻根体、影视体的推移. 这样来考虑问题,高兰的历史地位就在  相似文献   

19.
在诗坛驰骋五十余载且蜚声诗界的老诗人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在他近年来出版的诗选《后记》中,真率地言明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就个人一点狭隘的实践经验说来,诗要用形象思维,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比兴手法当讲求,而究以赋为主;含蓄是可贵的,朦胧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但一定有别于谜语,……是否可以说从属于政治呢?我的答复是肯定的。”我们仔细地吟读诗人早年(截止一九四九年)那些生活认识价值、社会功利价值和美学价值较强的作品,不仅深深感到上述观点是对他自己诗歌创作最具体、精辟的总结和阐释。此中诗人对诗美执著的探求是值得我们析议和研讨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朦胧诗的寻找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朦胧诗的寻找主题作了阐述。文章认为,“寻找”,是笼罩朦胧诗派的独特意象,是连接朦胧诗人的共同情结,也是我们了解朦胧诗及其作者的一个重要支点。文章对朦胧诗寻找的内容、朦胧诗的社会历史意义及美学价值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