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村并组遗患无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到安徽肥西县和绩溪县调查,发现乡村普遍以合村并组、精减村组干部的办法来应对税费改革后的财政困境。肥西县主要通过合村来缓解财政支出的压力,以S镇为例, 2004年将全镇21个村合并为7个村, 村均达到4000人,S镇小庄村与刘老  相似文献   

2.
一、“合村并组”的动因合村并组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大致是由于税费改革以致取消农业税和统筹、提留,村级组织以往收取税费这一最大头的工作没有了,且因为税费改革而使村级组织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养不起太多的村组干部了,必须节减管理支出。由  相似文献   

3.
"合村并组"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和分析框架,考察了我国近20年来村落变迁的动力学。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村落终结的主要力量并非城市化,而是行政主导下的合村并组。从行政体制与村落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合村并组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行政过程,而且也会引起村落社会自下而上的应激性反应,兼具政治和治理的多重逻辑。合村并组的政治逻辑是导致该项工作迅猛开展的第一推动力,然而,在此过程中,其治理逻辑却被严重忽视了。研究认为,政治逻辑无疑是重要的,但治理逻辑也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合村并组需要在多重逻辑间寻得某种平衡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合村并组不仅是村庄建制的调整,也是现代化中的乡村社会变迁,重塑着村民的生活半径。村民生活边界的开放与再塑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边界调整期的村民对合并村集体的认同感较低,公共事务的合意较难达成,致使村庄秩序分化。重构村庄治理共同体,是合村并组的重点工作。整体性治理的思路对于建设新型村庄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发挥协调、整合、信任这三个机制的作用,能够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培育他们的公共精神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进而提升村庄治理效能。因此,应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以有效回应合村并组带来的治理碎片化难题,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山东省2008—2018年相关数据为样本,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个维度入手,界定了13个影响新农村合村并居建设发展的指标,以此探索居民体验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及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地区合村并居建设发展模式评估模型,并计算该地区合村并居建设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权重占比及分配各不相同,而且聚居型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区,说明在实施合村并居的过程中要杜绝“一刀切”“齐步走”现象。因此,根据合村并居建设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和Moran’s I系数的不同,本文将合村并居建设模式划分为零社区发展、旧村升级分散发展、乡村聚居大社区发展三种大模式;同时考虑各地区在经济、人口、公共服务和生态方面的发展差异,进一步地划分为乡村经济主导发展、人才吸引保持发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现代乡村健康环保发展四种小模式,为我国新农村合村并居建设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动因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合村并点的四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合村并组、撤村并点、迁村并点、合村并点。基于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指出了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从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和建设资金四个方面对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工作提出具体看法,认为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合村并点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美好村级建设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可以破解土地、社会保障、就业、融资、农村产业发展等难题,对于转移农业过剩人口,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生产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村并居并不是简单地拆旧村建新村,而是一个政府通过制定新的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公共政策与性别利益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然而,性别利益往往被排除在公共政策的视野之外。通过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的公共政策进行考察,发现公共政策存在普遍的性别盲点。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建立性别平等机制,保证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政策和方案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8.
在乡镇治理的能力动力不足、村民自治制度遭遇实践困境、民众期待“高大威猛型”精英的背景下,富人以其私人能力强大,谋取政经利益的动机,促成了富人治村的实现。在村民政治效能感较低的条件下,富人村干部一方面维持表面的权力结构稳定,一方面与精英结成权力的利益之网共同谋利。无论是富人主导还是派性均势型,只要分利联盟变得紧密且有序,就会带来基层权力失控及治理合法化危机,就会为村庄政治的回归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税费改革及农业税减免之后,在财政短缺的压力之下,部分乡村为减少村级支出,出台了撤销村民组长的制度安排。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实施撤销村民组长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条件尚未具备。若勉力为之,则会导致制度变迁成本过高、基层治理弱化、村庄本土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在农村社会发生根本性变迁之前,“大组长,小村部”的乡村治理模式更有利于农村发展。完善村组制度,健全村级组织,应该坚持村治改革与财力支持双管齐下、现代性与传统性互相交融、思想工作与激励机制相得益彰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土流并治的典范--清末民初西双版纳土流并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清以来,随着土司制度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行,相伴而生的土流并治政策也随之产生了.土流并治,即流官政权和土官政权同时并存,同在一个区域,土官、流官同时进行统治.在土流并治的政权中,以西双版纳地区最为突出.土官、流官共存,土官、流官共同治理政权,事无大小土官、流官共同负责,对西双版纳地区政令的统一、地方的稳定、维护边防的安全起过重要作用,是为土流并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科学地分析与把握互联网对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人格四个层面上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既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科学地分析与把握互联网对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人格四个层面上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化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必将受到网络的强烈冲击,本文试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十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国际互联网络目前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万多台计算机网络互联,并且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发展。有人预计到2000年国际互联网络上将有100万个接入网络、l亿台计算机和10亿个用户。这必将对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的革命性影响,从而揭开了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序幕。但是,正如克隆技术所引起的伦理争论一样,我们必须对国际互联网络进行道德上的审视和检验。诚然,以互联网络为实质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它给社会带来空前巨大的新的生产力。“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某些科学技术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有人类认识方法的局限性、人文文化的缺乏和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令人忧虑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取向正在走向边缘化、经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走向享乐化、审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感性化、信仰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拜星化".为努力消减这种负面影响,应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着力改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网络对高校师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管 理和正确宣传的方式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通过监控、跟踪和分析校园网\  相似文献   

19.
由于WTO的TBT协议和SPS协议肯定了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合法性,国际标准更具普遍适用效力和强制适用效力.一旦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化,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将在国际贸易领域进一步扩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极有可能演化为穿着合法外衣却比传统非法的技术性措施更具杀伤力的新型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20.
人才流动对组织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的资源本性得到张扬,人才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从勒温的场论、中松义朗的目标一致论提出生态场论和引力场论,并主要就人才流动对组织的负面影响作了一般介绍,包括有形和无形损失等,还就这种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下一些政策建议: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更新组织设计,进行多元化价值分配,培养适当的组织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