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冉翚 《民族学刊》2011,2(2):14-20,84
通过考察,发现川滇毗邻藏区传统习惯法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淡化,相反对国家法的执行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法将以其特有的方式长期存在,并与国家法形成长期的互动,理性看待现阶段国家法在民族乡村的有限性并注意引入民间习惯法的一些好的做法,使民间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相互塑造与互动,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将是国家法在民族地区乡村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宗教组织具有不同的法组织功能.清真寺作为宗教组织之一,其不仅仅是信教群众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而对整个穆斯林社区同样具有信仰价值、教化价值、行动价值和秩序价值.清真寺法组织功能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法和伊斯兰法,其主要体现在教法的教化与宣传、创设与变通、执行、解纷、经济等功能上.清真寺对穆斯林社区的法组织地位不容忽视,在"一体多元"格局下,其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深远,具有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瑶族民间法经历了从旧石牌制到新石牌制的变迁,两者都是适应解决纠纷,维护瑶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在内容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产生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在内容形式上、实施手段和处罚措施上也存在差异.瑶族民间法的变迁启示我们,民间法是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规范之一;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引导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对接和沟通.  相似文献   

4.
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角度,从国家、地方政府、乡村基层组织和"洞经会"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圣谕坛"产生的原因,展示了权力控制过程中,各方利益与策略的交汇,探讨了民间宗教组织确立自身合法性,寻求、构建生存空间,与国家维持平衡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任何社会任何地区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少数民族地区不例外.但是考虑到民族地区纠纷凸现的特点,解决这些纠纷时应该有独特的思路.改革原有解纷机制时要秉持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理念,具体措施包括吸收各民族"民间法"的合理部分,提高民族地区司法的纠纷解决能力,设立和完善多民族共事的多元的非讼解纷机制,理顺各种解纷方式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杨泗信仰作为环洞庭湖流域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仰形态,有其悠久的历史。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传统时代和现代环境下杨泗信仰的身份合法性问题的流变历程。运用有关权威理论分析不同时代下影响权威建构的主要构成要件。最后对"民间信仰聚散"模式提出反思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赵丽琴  卫崇文 《民族论坛》2015,(2):74-76,84
山西上党地区的赛社活动源于对土地神的自然崇拜与祭祀仪式,与古代国家祭祀礼法同源,具有多神崇拜、地域性与民间娱乐性的特点。在历代国家礼法制度下,赛社活动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礼仪规则与习俗文化,不仅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表现了差序等级的传统礼法秩序与特殊的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法样态,对民众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行为取向起到规范、引领与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是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地方性知识",其内容兼具宗教和民族的特性。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隐性表达,应该消解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使之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宗教价值导向和规范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布努瑶村寨--加文村--的田野调查,描述、探究布努瑶民间法的表现形式、调解方式及在社区秩序构筑中的和谐运作.文章认为民间法作为一种与村民生活十分贴近的"准法规范"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基层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润滑剂,延续着国家权力对社区的控制.因此,重视来自民间法在农村社区稳定和法治建设中的建构力量,对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藏族“赔命价”与国家法的漏洞补充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赔命价"民间规则是藏族从长期的部落对立、割据和部落战争以及调整部落内外部关系的血的教训中换来的生存理性选择.当下藏族赔"命价"民间规则与国家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根源于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着法律漏洞.最高法院于2004年对该项法律漏洞进行的修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和沟通,为在藏区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回燃适用,提供了较为确定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部氏族人宗教信仰变迁的基础上,研究指出民间宗教文化的现代化变迁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其信体系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家的在场为民间宗教信仰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且在这一体系中底层精英的作用日渐凸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发现信仰群体出现两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实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今昔对比,分析探究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作者认为,民间法有效保障了壮族社区的稳定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和谐运作。如果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民间法这一本土性资源以弥补国家调控手段的不足,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祭祀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整合器,是赋予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祭祀作为社会记忆贮存器,承载了许多原型要素、生命母题和价值隐喻,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并成为卓有成效的文化认同实践形式。祭祀的整合功能是传统国家建构自身的需要,中国传统祭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形式,它通过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规范社会行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明代以来青海草场纠纷及解决路径,认为处理草场纠纷时不仅要以一种开放、稳健而宽容的多元文化态度,尊重地方性文化和民间解纷机制,而且还需要用人类普同性价值即当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思考、看待与处理草场纠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个民间花会人士追逐社会声望经历的考察,展示了北京民间社会近百年行香走会历史的一个侧面,分析了"社会声望"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存在与消亡的社会文化背景,说明了社会对人们主观价值追求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泓 《世界民族》2004,(3):1-13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张扬国家利益与维护民族个性的民族主义表现得更为顽强 ,超国家权力的扩大与成员国权力缩小的矛盾日益凸显 ;欧盟的建立并非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 ,欧盟不能代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马氏家族所完成的民间教育共同体的考证,来探究其教育成功运作的要密.其间,<穴塘坎马氏族谱:1658~2000>领有的睦族治乡与阐扬伦理的特殊效能,可堪作为破解马家寨之有效教育运作的文本依据,同时借此细查精英文化如何渗入民间,以及"大传统"与"小传统"如何得以桥接.  相似文献   

20.
陕北民间信仰颇为复杂,当地民众的精神空间中存在着多种信仰体系。其中,"巫神信仰"以其独特的方式扎根在陕北社会文化中,并内化成为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由巫神主导的"叫魂"仪式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仍星火相传,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