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发展到现在,玉字汇和以玉为根的词与词组已形成庞大的玉族字词.文章从字、词以及修辞角度考察和分析了玉的语言现象,并从汉民族传统玉雕业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角度详细阐释了玉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将一块温、润、坚、密的古玉摆放在面前认真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苍凉与华美并举,精致伴温馨共存,雕磨细刻中张扬着冲天的神韵,平朴端庄里蕴含着朴拙率直。创造的激情、民族的精神、历史的沧桑、贵胄的辉煌无不毕现于眼前,这就是古玉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玉"字始于我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可选出从玉(王)字近500个,如理、瑛、瑾、璐、瑞等,而用玉组成的词更是不计其数,如玫瑰、琼瑶、琳琅、璀璨、玲珑等。汉字中描述珍宝等的文字都与玉有关,如环、璧、珍珠、玳瑁等等。"玉"字在古人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所以"古之君  相似文献   

3.
林红玉本名隐喻——兼论林红玉的“玉德”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字形及许慎对字的解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玉文化知识.本文对《说文》"玉"部字进行分类,并从《说文》对玉器的记载来分析中国古代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的文字系统蕴含着从远古至汉代中国人丰富的美意识。其与"美"相关的文字可分为与"美"同义的字、以"美"训释的名物字、以及因训为"好"而具美之意的字和从"玉"构形得美之意的字四种,涉及味之美、人之美、德性之美、玉之美、光之美五大领域。通过对《说文》"美"字词汇网络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从"美"的角度深入理解古人独特的美的世界,另一方面从"美"入手把握中国美学的局限性也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南朝梁陈际顾野王所著《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我们认为,诠释《玉篇》得名的思路理应落实在两个方面:阐释用做字书之名的"玉"的相关文化义;明确梁时及梁之前社会历史文化对顾氏以玉名篇的影响。如此双管齐下,才会相得益彰,找到其中语言文化交通的桥梁,才可能得出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黛玉与妙玉     
怡红院里有个“容长脸面,细挑身材,却十分俏丽甜净”的机伶丫环,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本名“红玉”,因“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便改唤她做“小红”,可见这个“玉”字非同一般,并非人人都可以用它来作名字的。可是在大观园里除了小红的名字本有一个“玉”字外,却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中有“玉”字,成为全园中与宝、黛鼎足而三的以“玉”字命名的人,她就是妙玉。大家知道,曹雪芹给许多人物起的名字往往是含有用意的,特别是金陵十二钗可以说是个个不例外。本来通过小红的名字作者是有意告诉大家此“玉”字是不可随意使用的,在此情况下,作者偏偏还要让一个人也名叫“玉”,不仅“玉”之,还冠之以“妙”,它究竟“妙”在何处呢?这就值得点作一  相似文献   

8.
"右文说"是古人探求字源的一种方式。"右文说"在宋代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传统字源学说经《说文》、《释名》、《玉篇》、《说文系传》等有关研究之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与宋代学术发展的大势与高度相一致的。分析了"贝"和"賏"、"婴"三个字,并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分析、论证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缨、璎、巊、撄、孾、孆、鹦、蠳、嘤、樱、瀴等近30个"婴"族字,是以本义"妇女戴的颈饰"或特定引申义"环绕、缠绕(于颈)"、"小、弱"的"婴"为母文,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如"糸"、"玉"、"山"、"手"、"子"、"女"、"鸟"、"虫"、"口"、"木"、"水"等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而且更加有力地佐证了"右文说"的正确性,声符示源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李建楠 《21世纪》2012,(6):78-80
《说文解字·玉部》中的字不仅仅是玉部字的总汇,更反映了古代中国民族的思想文化。本文主要从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治”、崇尚玉德的“德治”以及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方面分析这些字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龙年品龙联     
2012年是龙年,在我们绚丽多姿的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中含有"龙"字,读来妙趣横生。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象山脚下的黑龙潭,潭面开阔,碧水清澈,玉龙雪峰倒映其间,堤上绿树葱郁,景色极为秀丽。潭中有得月楼,中国著名诗人郭沫若为得月楼题写楹联:"龙潭倒影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上联连用三个"龙"字把人间天上连在一起,想像极妙;下联连用三个"玉"字,将潭水写得十分奇妙,情思浪漫,落笔雄奇,意境宽阔。1963年,郭沫若又集毛泽东诗句为  相似文献   

11.
玉因其象征着权利、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贵的品德,自古以来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在古汉语词汇中,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的美称词语,几乎用“玉”字囊括了所有被视为高贵、美好的东西,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以玉喻美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玉词语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前几日在京西古村落碣石村古槐树大墙上见到,梁振宇先生书写的"碣石八景"是这样的32个字:"观龟取玉、水湖深潭、小船激浪、飞来巨石、窟窿穿山、古槐逢春、观音洞天、古井风韵."这个梁振宇显然名字与我"撞衫"了.  相似文献   

13.
《玉篇俗字研究》是台湾已故学者孔仲温的遗著之一。该书以宋本《玉篇》为研究对象,共分五章。作者使用"穷尽研究法"分析材料;追根溯源,揭示俗字字形的变化情况;使用"比较法"把宋本《玉篇》俗字和唐宋字书俗字作比较。作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集中体现在《绪论》和附录的五个字表中。作者在俗字的认定和阐述个别俗字的构形时也存在少数小错误。总体来看,本书清晰地呈现了宋本《玉篇》俗字的状况,总结了俗字变化的一些规律,为同类研究及语言文字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对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形玉饰铭文"吉之玉麻不畏”、"吉少玉麻不畏”及战国、秦、汉玺印之"縭”、"克”、"仁”、"胜”、"”等字所作的考释.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考察原本<玉篇>和宋本<玉篇>均收字对应义训之差异,总结了后世撰修者重修<玉篇>时使用的删改手段,即增字、删字、倒字、改字、合并义项、分化义项、提取关键字词、概括总结,并尽力揭示删改的深层原因,以客观认识<玉篇>重修之功过.  相似文献   

16.
《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玉篇》则是《说文》与后世字书之间的桥梁,但原本《玉篇》已亡佚。拿今天通行的宋本《玉篇》和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相比,可以看出二者有相当大的出入。日本空海和尚生当中国唐代,他所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收字与《玉篇》原本相当,注文中训释文字的义项也基本一致,体例编次与《玉篇》相同。可以说,《名义》是今天考察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原貌的不可多得的文献,也是研究原本《玉篇》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名义》注释文字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基本面貌。其所注反切记录了南北朝时代的语音情况,其义训远比宋本《玉篇》丰富。《名义》中所收的注音对研究中古语音有着极大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名义》中的注音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因而《名义》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名义》注音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指出了注音方面的某些错误现象。《名义》避“顺”、“衍”字讳,其避讳方式与南北朝时期的避讳习惯相符。这也说明《名义》所根据的《玉篇》是唐孙强增字改定以前的本子。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名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论玉具有鲜明的学派传承特征,在立论上具有明显一贯性,在入思向度上却呈现出差异性,可谓"玉"彩纷呈。孔子、孟子、荀子论玉不以器型立论,而以玉所呈露的品质立论,且具有以比喻义论玉的一贯特点。孔子论玉主要从比德于玉的角度立论,孟子论玉最大特点是以玉喻政、以玉喻人,荀子则从德玉、礼玉、人才玉等多视角、多论域立论。先秦儒家玉论极大丰富了中华玉文化的哲理内涵,打开了玉文化广阔的思想视野,提升了玉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价值。正像后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主流一样,儒家对玉的功能、价值的理论阐释也成为中华玉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朱声琦《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汉字形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字典。其中既保留了不少秦汉古音,也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新产生的读音。《玉篇》还第一次收录了许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的字当时虽然未有字形...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中的"玉"物象多达三百多处,究其原因,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诗歌深深地烙上了玉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切语用字的调整与宋本《玉篇》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本《玉篇》对原本的注音用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种调整有的与语音变化有关,有的没有。从切语用字变动的趋向看,宋本《玉篇》的注音变动明显受到《字林》音注的影响,所以可以排除陈彭年根据《广韵》修改《玉篇》反切的可能性,有关的文献资料也不支持陈彭年重修《玉篇》之说,宋本《玉篇》的现有规模当来自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