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与经典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马一浮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约至该校为学生讲论国学,后集为《泰和会语》。在《楷定国学名义(国学者六艺之学)》中说: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似文献   

2.
刘向、歆父子校书之分职,与《别录》、《七略》所分六略,除《六艺略》外,一一对应。从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旧六艺,发展为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内容的新六艺,孔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艺略》之得名,正在于对六经教化功能的强调,并体现了刘氏父子对旧王官之学的传承,以及建构郡县制帝国学术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新编《辞海》“六经”条目说:“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儒家经典。”其实,这只是汉儒的观点,以此阐释“六经”是不确切的。从记载春秋时期的古籍来看,事实上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前,这六部重要著作早已盛行于世,并为当时诸侯各国的开明统治者所重视。因此,孔子及其儒家重视“六经”,与“六经”为儒家经典是两回事。既然这六部重要著作盛行于孔子创立儒家之前,那么这六部重要著作当然不是儒家的经典;春秋;诗经。  相似文献   

4.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之初,便确定了比较明确的收录范围:包括《四库全书》以外的现存中国古籍,亦即补辑乾隆以前有价值的而为《四库全书》所未收的著述,以及系统辑集乾隆以后至民国元年(1912)前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据此,经部十类共收书1 219种,11 337卷,其中易类222种,1 423卷,书类92种,832卷,诗类105种,1 078卷,礼类170种,1 756卷,乐类34种,177卷,春秋类131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乐舞     
礼乐并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代理成王摄政期间,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完善了伦理道德准则的规范。他十分重视武功文治,行施裕民政治,强调《诗》、《书》、《礼》、《乐》的社会作用,因而《诗》、《书》、《礼》、《乐》就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此,孔子盛赞道;“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①这清楚地表明孔子是周公的追随者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孔子也十分重视《诗》、《书》、《礼》、《乐》,曾列为教科书,教授弟子。《诗》即《诗》三百,《书》是历史文献,《礼》即典章制度,《乐》指当时的文艺。它们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诗经》的话(代序)《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为《六艺》,又称为《六经》.《乐经》今无其书.或说亡于秦火;或说《诗》《乐》为一,自诗言之叫做《诗》,自乐言之叫做《乐》.或说《周礼·大司乐》章;或说《礼记·乐记》,原出于《乐经》;这都无据.现在就只有《五经》了.有谁提到《六经》,我们就知道这是说的《五经》.其称为《经》,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礼记·经解》篇.朱彝尊《经义考》说:"《诗》  相似文献   

7.
孔子利用文书档案,所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既开我国文书档案利用之先河,又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古笈,向称“六艺”(《周礼·地官·保氏》)。汉司马迁云: 孔子云:“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史记·滑稽列传》)儒家独尊,故称“六经”。究其意蕴,庄子亦云: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兴办私学的大教育家;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己从整理古籍中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孔子在编纂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掘。 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给学生开了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孔子认为:学好了这六门课,“学而优则仕”,便可  相似文献   

10.
浩繁的古文献中首推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之首又为“易”。 周易·系辞下,第八:“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恐怕是关于“宫室”的最早记载。这里“宫室”不是指后世皇家专用的宫室,而是指普遍的一般黎民百姓使用的。这清楚的说明了从“穴居而野处”发展到“宫室”的原因,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汉族上层社会学术文化是综合性的,不以分科别类见长,而以一本万殊见用。其总根源可以说当属六经。六经亦称六艺,汉刘歆《七略》中有《六艺略》,孔子《论语》中并无以六经教弟子的记载。六经之名及其性质可以从《礼记·经解》知其大略。它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儿乎都是谈为人为学了。但这《诗》、《书》、《乐》、《易》、《礼》、《春秋》之名和次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本。其后《隋书·经籍志》逮及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创自孔丘、孟轲,在先秦时期,是各派学术思想中的一种。现在把先秦儒家三种语录,即《论语》、《孟子》、《礼记》所记述的学术思想,作一扼要讨论。一、《论语》的学术思想《论语》一书,自汉以来,历代学者都认为是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可靠材料,而且为初学者必读之书。为便于诵读起见,把它分为十卷二十篇,共四百四十四章。其各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纯粹是语录。《论语》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孔子是中国首创开门收徒私家讲学的教育家,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且安排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加上预备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的教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士的文化队  相似文献   

13.
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张秀英在《三〈礼〉中所见的周代教育制度考论》的来稿中指出:对《礼记》的有关资料逐一分析,结合《周礼.春官》所载,国学所教应包括:1.四教:《诗》、《书》、《礼》、《乐》;2.干戈羽籥之舞、春诵夏弦之技。3.行止仪法和“六艺”:礼、乐、射、驭、书、数。简言之,国学以四教、弦歌鼓舞与仪法践履之技以及六艺为教学内容。施教原则:在大学教育中,以敬道启之,以官劝之,以所学顺之,以刑威之,优之柔之,教之诲之,察其志意,待其临事不惑,“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卷三十六)则得成其教。除以上具体准则…  相似文献   

14.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直到今天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优秀文化宝库。孔子整理编纂古文献主要是 :删《诗》、《书》 ,正礼、乐 ,修《春秋》。孔子通过整理修订古代文献 ,使生活在现世纪的人们仍能溉沾其惠露 ,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与乐舞     
礼乐并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代理成王摄政期间,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完善了伦理道德准则的规范。他十分重视武功文治,行施裕民政治,强调《诗》、《书》、《礼》、《乐》的社会作用,因而《诗》、《书》、《礼》、《乐》就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此,孔子盛赞道:“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①这清楚地表明孔子是周公的追随者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论司马迁的乐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先秦乐学 ,司马迁明乐是将乐视为治道的途径的。礼与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 ,司马迁的乐学思想主要保存在《史记·礼书》和《乐书》之中 ,并且反映在他的诗乐观方面。乐为“德音”是讲乐化的力量 ,司马迁主张以德洽天是以《诗·颂》为最高准则的。就司马迁的乐学思想而言 ,虽主要是儒家的 ,即远绍孔子 ,中接孟子 ,近袭荀子 ,但又直承《礼》、《乐》的统绪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删定六经,至汉初只传《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汉初传五经之可考者如下:《诗》: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艺文志》)。申培《诗》传自齐人浮丘伯(见《汉书·楚元王传》),是三家中两家是齐学。三家...  相似文献   

19.
《春秋》在汉代有三种传授本,世谓之“三传”。其中相传为公羊寿所撰之“传”称为“公羊传”。《公羊传》在西汉时首先立于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易》、《礼》和《春秋》,其中,《春秋》唯《公羊传》而已。《公羊春秋》不仅作为五经之一立于学官,而且地位特别显赫,武帝“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相似文献   

20.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出版的专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12月版 )是《中国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中的一种。该书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 ,对经学与汉代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历程 ,进行了系统的成功梳理。前三章论述了儒家经学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的情况 ,考察了《易》、《书》、《诗》、《礼》(《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及其三传 )和《论语》、《孝经》等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 ,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的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 ;后三章研究经学与汉代政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