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协调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专业化与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们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结构的系统工程。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目标选择到决策、到行动,从而达到优化的效果,实行科学管理就是关键。没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就没有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因此,人们对现代的生产力赋予新的公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其表现为 :现代科学确立的新的世界观影响着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双重的社会意识及文化效应 ;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含量日益增大 ,已成为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与文化结合 ,形成了新的文化式样 ;科技与文化的联姻 ,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 ;现代科技成为促使文化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     
所谓软科学,是对包括现代管理学、系统分析、科学学、预测研究和科学技术论等一类科学的总称,亦可将其看作一门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 “软科学”的名称借用于电子计算机的“软件”(程序系统)。它是在计算机中软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发生质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等背景下诞生的。这门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解决某方面的专门技术问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逐步地把经济的发展,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轨道上来。科技进步就其内容来说,包括新工艺的采用、新设备的研制和使用,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推广和应用,以及具有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技人员和职工队伍的培养与造就。科技进步的重大作用,就在于它能够解决技术上、经济上的种种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有外延的  相似文献   

5.
方志地图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地图是一种特有的专门地图,它是地图和方志最古老的表现形式。三千多年来,方志地图在应用中不断演变、发展。它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古方志地图时期、旧方志地图时期和新方志地图时期。现代,随地图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方志地图将有很大发展,开始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矛盾统一体,就其“质”上来说,劳动者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使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们的实践经验、技术技能通过升华形成知识技术形态时,就会要求劳动者与之相结合、相适应。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科学在理论上突破,产生了技术上的革新,并要求应用于生产时,旧的矛盾统一体就被新的矛盾统一体所代替,这就要求劳动者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与之相结合,要求劳动者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掌握技能,以达到在“质”上的相互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是在生产力运动中表现为“质”上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又从新的不适应到新的基本适应这样循环往复、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就其“量”上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创作的小说大多是以美国现代社会为背景,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变化和人们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敦促人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和催人奋进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炭工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尤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煤炭工业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等诸多方面.新世纪,我国煤炭工业要有新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结构,科学技术取代政治手段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科学技术导致人性的全面压抑,社会变成单向度社会。人类要摆脱困境,必须进行本能革命,以消除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科学回答。这个过程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立场和基本原则;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紧密结合,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拓展哲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增强哲学研究的作用和功效;改变哲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时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古今中外,特别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我国经...  相似文献   

12.
一、战略的理论基础———“科技生产力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在邓小平的论述中 ,还没有使用过 ,但是这一思想在 70年代就已萌发。邓小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浪潮极大地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中 ,预见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来临 ,其特点是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知识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使社会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他说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 ,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 ,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 ,也不只有了一般意义上…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发展经济的生产力。现代物质生产力已经和现代科技广泛地联系起来了,各种生产力要素中都渗透了科学技术,整个物质生产力中充满了新兴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经上升到了第一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当代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科学的高度综合与分化,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使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现代科学技术正酝酿着一次新的突破。同时也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原子能、电子技术、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的发现和应用,使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据有关资料分析,人类知识总量每七至十年就翻一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交叉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必将大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为我国目前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指南。本文对这门科学的萌生和发展作了历史的回顾,对建立这门学科的迫切性、方法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型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融合,给生产力的构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也可以渗透到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推动生产管理科学化,并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巨大的支撑,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次大会对中国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的现代化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要求,为社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类对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而不断加深的,大体上有3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英国的唯物主义者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伟大的名言。培根的方法论思想,向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残余和教会思想发起了有力的攻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英国科技革命的思想准备。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协作是随着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对劳动组织不断加深认识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专业化协作就越来越重要,无论是设计最佳生产规模还是要求提高产质量,都离不开专业化协作。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第一生产 力的科学技术更集中地体现了生产力要素中进取和创新的特质。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发挥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是“十五”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 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技发展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的行政区划,经过50多年的调整与变动,逐步趋向合理化。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与管理的发展,对行政区划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学术界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普遍论点,从现代交通、通讯与管理变革的视角,提出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层次和幅度调整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